宗教是什么?
如何定义宗教?
施莱尔马赫:宗教是一种绝对依赖。——这个定义说出了宗教的心理学部分,也就是人自我没有意义感以后需要信靠宗教,这就是一种心理的依赖。
赫拉克利特:宗教是一种病,尽管它是一种神圣的病态。——这个说法仍然是心理学角度,但是没抓住内核,只是描述了外在的表象。而且,神圣是一神教阶段的东西,在泛灵论、图腾宗教阶段并没有神圣。
康德:宗教就是道德。一旦我们把所有道德责任全部看作神圣的命令,这就是宗教。——这是社会学的角度,他想说的是神、上帝、宗教观念都来自于社会群意志的沉淀,也就是道德。而这种道德被神化、仪式化、组织化以后,就变成了宗教。康德的这个定义无疑是觉有启发性的解读。
费希特:宗教是一种知识。——这个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来带宗教,把宗教当成一种古代的知识和理性,但只说对了一小部分。实际上,宗教的精神功能、宗教的组织功能,还有宗教对生活方式的定义部分,都没有提到,因而这个定义是远远不足以说明宗教是什么。
在今天,我们的认知事物的手段越来越多,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都有了长足发展,因而很有必要从新的角度看看宗教的含义。
我以为无论理解原始宗教,还是理解后起宗教,都不应该忽视一个基本问题:人为什么需要宗教?
这个问题必须由心理学来回答,宗教实际上是人类的心灵进化史,人类之所以进化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与宗教的诞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回到2-3万年前,那时候的人类还没有宗教,只有简单的自然崇拜现象,那时候的人类对自我还没有清晰的认知;在稍后的泛灵论阶段,我们的祖先也还是处于“万物一体、万物有灵”的心理认知状态;直到图腾崇拜阶段,人类通过建立客体,认识到主体的自我,才意识到自我意志,但还没有意识到自我意志的力量,而是把自我意志投射到客体之上,通过这种巫术的驾驭来实现自己的欲望。
宗教首先是一种把人组织起来的方式,这一点在最原始的泛灵论宗教、过渡时期的萨满教、图腾宗教都有表现;那时候宗教首先是一种把人组织起来的方式,是一种建立在婚姻、战争、生存之上的组织。那时候没有国家,宗教就是国家的最初雏形。
从心理学角度,宗教是一种群意志的高度提炼,是群意志最初的外在形式;宗教起到了巩固人类超我这个心理结构的作用,这就是原始的巫师叫魂的含义,叫魂其实是用温和的超我来唤回自我,从而实现人格体系的巩固和重建,这就是宗教的最原始的心理治疗作用。后来的一神教阶段,宗教的心理治疗作用更为严密,包括观念治疗、组织治疗和仪式治疗三个部分,但同时宗教这种心理治疗又是隐形的,并不是以心理治疗之名来治疗,而是以宗教活动之名来治疗,这是宗教比现代心理咨询高级的地方,宗教承认了人的病态和软弱,宗教包容人类的病态,通知给予治愈。
如何观察宗教?
定义宗教必须看看宗教的历史、功能、以及结果。
普列汉诺夫说,可以从观念、情绪和仪式三个方面来考察宗教,仪式、观念和情绪必须互相匹配,相辅相成。比如基督教的成功,是建立在观念(基督受难)、情绪(效法基督的激情)、和仪式(教堂和洗礼圣餐礼等等)三者都很成熟和饱满的基础之上的。
观念:也就是宗教的核心理念,比如佛教的众生平等,比如基督教的牺牲与救赎,比如伊斯兰教的绝对顺从。观念部分最为核心的就是目的论,也就是宗教的最高目标,比如佛教的涅槃,基督教的救赎。
情绪:也就是对宗教核心观念的执行,比如基督教效法基督的激情,比如佛教放弃俗世、追寻彻悟的决心,比如伊斯兰顺从真主的虔诚,都属于情绪部分。说情绪其实比较不好把握,不如说是一种行动力,或者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实行。
仪式:即服务于宗教组织,为了实现宗教最高目标而制定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制度,这一点在成熟宗教里都有表现,而且是很核心的一部分内容。比如佛教的饮食戒律、生活戒律,比如基督教的祷告与礼拜,都属于宗教的仪式部分。
三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精分约架事件总结”: 精神分析的真贡献与真问题是什么? (1人喜欢)
- 深扒中国精神分析史上的第一场“约架” (7人喜欢)
- 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就是异化? (3人喜欢)
- 如何像弗洛伊德那样释梦?|公开课
- 现代人的隐性心理危机与出路|公开课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