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个故事,点一支沉香说完,风大一点,由不得你走慢一点 ——与第一炉香有关
张爱玲小说人物底色是悲凉的,正如她《茉莉香片》开头如此说,
我将要说给您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一语道出张爱玲小说作品的基调。
王小波有一句话评价张爱玲的小说很有趣味,读多了也确实是那么一回事。
杂文道:
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中国有种老女人,面对着年轻的女人,只要后者不是她自己生的,就要想方设法给她罪受。让她干这干那,一刻也不能得闲,干完了又说她干得不好。从早唠叨到晚,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捕风捉影,指桑骂槐。现在的年轻人去过这种生活,一天也熬不下来。但是传统社会里的女人都得这么熬。直到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这女人也变得和过去的婆婆一样刁。张爱玲对这种生活了解得很透,小说写得很地道。但说句良心话,我不喜欢。我总觉得小说可以写痛苦,写绝望,不能写让人心烦的事,理由很简单:看了以后不烦也要烦,烦了更要烦,而心烦这件事,正是多数中国人最大的苦难。也有些人烦到一定程度就不烦了——他也“熬成婆”了。
当我们将张爱玲自己的评价和王小波的说法结合起来,你会发现,哦,原来真的哎。
这个时候你再想想张爱玲,后半生到美国,想在美国打开属于她的文学市场得有多难,她的这些文字,多么中国通才能看得明白。文化植根在背景中,离开了什么也不是。
作为读者,一个层次看书找共鸣,感同身受了也就觉好,自己是主体,文本是客体。再一个层次,代入后共鸣,从文本人物是非,不在考虑自己。还有一层次,不在考虑共鸣问题,重点是趣味了。
《第一炉香》初再一九四三年五、六月、七月上海《紫罗兰》二三四期。那个时候张爱玲二十三岁。
小说看似无用却很有趣,文本道: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故事,您这一炉沉香点玩了,我的故事也该说完了。
小说家的魅力在于娓娓道来,栩栩如生。用诗歌一个解释的词语叫做意象。这里面就是有很意思的沉香这个物件了。
很奇怪现在的人很少用沉香这种东西了,沉香的消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就退出。我对于沉香的记忆,是两种,格外截然相反的记忆,一个是老人去世,丧礼期间,阴雾缭绕,仿佛一个人的一生就像着一支沉香,点着点着就结束了,悲哀的是风大一点,就由不得你走慢一点。另外一个场景就是完全,过年年货中比如有那么一两支香,大年三十,除夕分别点上。小时候记忆比较深的是第一种,所以造成的印象一闻到沉香的气息,就是很害怕——因为年纪小很怕棺材这种和死亡相关的东西,连同了弥漫在三五七天的丧礼上的沉香。以至于高中,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租房子住在学校外面,房东家里有一个老太太八九十多岁了,每天在屋子里的正中央都要点沉香,那段时间特别不喜欢,每次上厕所还必须要从房东住的房子穿过去,闻着的沉香气味,旁边躺在躺椅上八十多岁干瘪的老太太,而且老太太还有一个很节约的习惯,天再黑也不情愿开灯。所以基本去外面的公共厕所了。
当然张爱玲的小说开头说点一支沉香,那时沉香还没有突出历史舞台,所以我们对于沉香的体验和感受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毕竟也还是大家族的东西,寻常老百姓家也是日常极少用,而且也还是衰老有关。所以接下来这个故事也是这样,大家族,起码也是中产阶级,那时候定义的中产阶级和现在的中产阶级定义也不太一样,现在更多是收入,而一九四三的肯定和收入有关,但是可能又没有关系。
再回头我们开头说的王小波和张爱玲自己说法上面去,我们可以看看这个一支沉香讲完的葛薇龙故事开头和结束。
开头是写葛薇龙因为家里经济问题,她去投靠姑妈家。这个时候薇龙还是一个大三的学生,她的心中姑妈不好惹,同时姑妈的名声不好,自己打死也不会成为姑妈这样的人,过来姑妈家到有点韩信受辱,为的将来成大器。文本也道:
薇龙这么想着:“至于我,我既睁着眼走进了这鬼气森森的世界,若是中了邪,我怪谁去?可是我们到底是姑侄,她被面子拘住了,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将来遇到真正喜欢我的人,自然会明白的,决不会那些无聊的流言。”
结束文本道:
薇龙笑着告饶道:“好了好了!我承认我说错了话。怎么没有分别呢?她们是不得已的,我是自愿的。”
这是小说最后,薇龙无路可回的时候嫁给了没有想过要嫁的丈夫之后,看到路边站着成群结对的女孩子等着水手们军官们来调戏,自己的开玩笑的话。而后自己也哭了。
如果用古龙的风格来写可能就是这样了:
薇龙,
我可能错了,我是自愿的。
丈夫,点燃一支烟,道,
自愿,不自愿,你的感受而已。
薇龙道,
结果,却还是我败了。
丈夫道,
你何败之有?你得到了你想要的。
薇龙道,
可是分明流泪了,你却没有看到。
丈夫道,
你也没有打算让我看到,我也没有看到你的在乎。
。。。。
好久没有看古龙的书了,有点生疏了,把握不到位。摘录一个古龙自己写的杂文《不是东西》里面的给大家看看:
所以现在如果有人对我说:
——你真是个好人。
我立刻就会否认。
——你错了,我不是人,我是东西。
闲话不表,回到悲哀底色上来,你看到一个女大学生就这样渐入这样的家庭生活,你就知道张爱玲的小说从来不会给你什么奋斗成就未来这种豪迈励志东西的。
但是张爱玲写的一定就是真实东西吗?那倒也不一定。张爱玲一定是世俗小说,而且就是家长里短,家族亲情男女情爱的勾心斗角,指桑骂槐。同我上次说的那样,这个小说也是一九四三年,中国什么环境,战火纷飞啊。但是这些和张爱玲说的故事一点关系都没有。张爱玲曾经自己一个杂文中说,自己不喜欢写战争这些东西,因为觉得这样本身就已经很精彩,会覆盖小说本身了。
张爱玲说自己最喜欢的是红楼梦这样的小说,而红楼梦是什么,拿阿城老先生一句话是世俗小说的巅峰之作。张爱玲的作品,还有钱钟书,沈从文,都是这条路线。当然红楼梦高明的地方有一个诗化的东西在里面。阿城说是曹雪芹讲中国诗的意识引入小说。这一点张爱玲也有,但是终归还是没有很分明,而且也还是离不开他的悲凉的生命底色。
我将要说给您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一语道出张爱玲小说作品的基调。
王小波有一句话评价张爱玲的小说很有趣味,读多了也确实是那么一回事。
杂文道:
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中国有种老女人,面对着年轻的女人,只要后者不是她自己生的,就要想方设法给她罪受。让她干这干那,一刻也不能得闲,干完了又说她干得不好。从早唠叨到晚,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捕风捉影,指桑骂槐。现在的年轻人去过这种生活,一天也熬不下来。但是传统社会里的女人都得这么熬。直到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这女人也变得和过去的婆婆一样刁。张爱玲对这种生活了解得很透,小说写得很地道。但说句良心话,我不喜欢。我总觉得小说可以写痛苦,写绝望,不能写让人心烦的事,理由很简单:看了以后不烦也要烦,烦了更要烦,而心烦这件事,正是多数中国人最大的苦难。也有些人烦到一定程度就不烦了——他也“熬成婆”了。
当我们将张爱玲自己的评价和王小波的说法结合起来,你会发现,哦,原来真的哎。
这个时候你再想想张爱玲,后半生到美国,想在美国打开属于她的文学市场得有多难,她的这些文字,多么中国通才能看得明白。文化植根在背景中,离开了什么也不是。
作为读者,一个层次看书找共鸣,感同身受了也就觉好,自己是主体,文本是客体。再一个层次,代入后共鸣,从文本人物是非,不在考虑自己。还有一层次,不在考虑共鸣问题,重点是趣味了。
《第一炉香》初再一九四三年五、六月、七月上海《紫罗兰》二三四期。那个时候张爱玲二十三岁。
小说看似无用却很有趣,文本道: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故事,您这一炉沉香点玩了,我的故事也该说完了。
小说家的魅力在于娓娓道来,栩栩如生。用诗歌一个解释的词语叫做意象。这里面就是有很意思的沉香这个物件了。
很奇怪现在的人很少用沉香这种东西了,沉香的消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就退出。我对于沉香的记忆,是两种,格外截然相反的记忆,一个是老人去世,丧礼期间,阴雾缭绕,仿佛一个人的一生就像着一支沉香,点着点着就结束了,悲哀的是风大一点,就由不得你走慢一点。另外一个场景就是完全,过年年货中比如有那么一两支香,大年三十,除夕分别点上。小时候记忆比较深的是第一种,所以造成的印象一闻到沉香的气息,就是很害怕——因为年纪小很怕棺材这种和死亡相关的东西,连同了弥漫在三五七天的丧礼上的沉香。以至于高中,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租房子住在学校外面,房东家里有一个老太太八九十多岁了,每天在屋子里的正中央都要点沉香,那段时间特别不喜欢,每次上厕所还必须要从房东住的房子穿过去,闻着的沉香气味,旁边躺在躺椅上八十多岁干瘪的老太太,而且老太太还有一个很节约的习惯,天再黑也不情愿开灯。所以基本去外面的公共厕所了。
当然张爱玲的小说开头说点一支沉香,那时沉香还没有突出历史舞台,所以我们对于沉香的体验和感受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毕竟也还是大家族的东西,寻常老百姓家也是日常极少用,而且也还是衰老有关。所以接下来这个故事也是这样,大家族,起码也是中产阶级,那时候定义的中产阶级和现在的中产阶级定义也不太一样,现在更多是收入,而一九四三的肯定和收入有关,但是可能又没有关系。
再回头我们开头说的王小波和张爱玲自己说法上面去,我们可以看看这个一支沉香讲完的葛薇龙故事开头和结束。
开头是写葛薇龙因为家里经济问题,她去投靠姑妈家。这个时候薇龙还是一个大三的学生,她的心中姑妈不好惹,同时姑妈的名声不好,自己打死也不会成为姑妈这样的人,过来姑妈家到有点韩信受辱,为的将来成大器。文本也道:
薇龙这么想着:“至于我,我既睁着眼走进了这鬼气森森的世界,若是中了邪,我怪谁去?可是我们到底是姑侄,她被面子拘住了,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将来遇到真正喜欢我的人,自然会明白的,决不会那些无聊的流言。”
结束文本道:
薇龙笑着告饶道:“好了好了!我承认我说错了话。怎么没有分别呢?她们是不得已的,我是自愿的。”
这是小说最后,薇龙无路可回的时候嫁给了没有想过要嫁的丈夫之后,看到路边站着成群结对的女孩子等着水手们军官们来调戏,自己的开玩笑的话。而后自己也哭了。
如果用古龙的风格来写可能就是这样了:
薇龙,
我可能错了,我是自愿的。
丈夫,点燃一支烟,道,
自愿,不自愿,你的感受而已。
薇龙道,
结果,却还是我败了。
丈夫道,
你何败之有?你得到了你想要的。
薇龙道,
可是分明流泪了,你却没有看到。
丈夫道,
你也没有打算让我看到,我也没有看到你的在乎。
。。。。
好久没有看古龙的书了,有点生疏了,把握不到位。摘录一个古龙自己写的杂文《不是东西》里面的给大家看看:
所以现在如果有人对我说:
——你真是个好人。
我立刻就会否认。
——你错了,我不是人,我是东西。
闲话不表,回到悲哀底色上来,你看到一个女大学生就这样渐入这样的家庭生活,你就知道张爱玲的小说从来不会给你什么奋斗成就未来这种豪迈励志东西的。
但是张爱玲写的一定就是真实东西吗?那倒也不一定。张爱玲一定是世俗小说,而且就是家长里短,家族亲情男女情爱的勾心斗角,指桑骂槐。同我上次说的那样,这个小说也是一九四三年,中国什么环境,战火纷飞啊。但是这些和张爱玲说的故事一点关系都没有。张爱玲曾经自己一个杂文中说,自己不喜欢写战争这些东西,因为觉得这样本身就已经很精彩,会覆盖小说本身了。
张爱玲说自己最喜欢的是红楼梦这样的小说,而红楼梦是什么,拿阿城老先生一句话是世俗小说的巅峰之作。张爱玲的作品,还有钱钟书,沈从文,都是这条路线。当然红楼梦高明的地方有一个诗化的东西在里面。阿城说是曹雪芹讲中国诗的意识引入小说。这一点张爱玲也有,但是终归还是没有很分明,而且也还是离不开他的悲凉的生命底色。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