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日记(11)-----2016年年记
年龄渐长,好像提笔变得越来越难,尽管脑中仍存万千思绪,但作成文章却耗费心神,幸而这年度日志成了某种习惯,是一年一度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要为这种习惯正个名的话,那便是一种“仪式感”。就事论事而言,把一个自然年的结束很当回事的行为(比如写年记)就是满足仪式感的需要。延伸出去,仪式感放在自己身上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活得很认真”,换言之,就是想活出个什么意义,讲出个道理,又或者一种“悲天悯人”的思维和情绪,给自己或周遭赋予一种宏大的存在意义,一些时候是“感动”,很多时候是“正义”,主要是“崇高”。于是,也就能窥出为什么我以及世界上的一些人会对“哲学”、“世界观”感兴趣。对于没有仪式感需求的他人来说,这就造成了相互理解上的一些困惑,而这正是作这篇年记确定主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十一篇年记,正如去年所言,乃是一个新的开始,或者说把它认作一个新的起点,这样一来顿觉又有新鲜的感觉,征程在路上。当然1也好,11也好,从来有一个意向那就是“独”,那今年的年记不妨就来讲讲“孤独”这件事。
孤独乍看好像是一个特别“小情小爱”的私人情绪,但它从来只有在“成双成对”的比较中生出来。一个人或者仅仅是自我并不是孤独的全部意义,事实上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也需要不时的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空间。比如我从小最热爱的一种体验就是坐在晃荡的车厢中,插上耳机聆听美妙的音乐,望向窗外光怪陆离的他者世界,开始想象他者世界的故事,思考一个人的种种情绪,然后就渐渐地主动地有控制地产生一种迷失感。在这种迷失感中,自我却浮现出来,将自己和他者世界的界限划定出来,站在一旁,冷静而主观,反倒是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在第三季《奇葩说》中,有一集的主题是“时保联是不是一种暴政?”,始终记得姜思达的金句:“我们时刻保持联系最大的危害是:我们难以时刻和自己保持联系。”在真正切入主题之前说这些,无非是想说,这里要讲的孤独并不能变成“无病呻吟”,变成“自艾自怜”和“怨天尤人”。因此,我给孤独的转义是“人和人相互理解的道路道阻且长”。不是一个人待着就是孤独,而是在人群中难觅到一个相互理解的他人,在社群中无法达成一个共识,在国际交往中失去同理,才是最大的孤独。故而,孤独它天生其实是和连接、互换、理解这样的双向共生的词汇。
如此说来未免抽象,不如回顾下2016年互联网世界的3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其中两件发生在身边,另一件则发生在美国。
第一件事是博文“盛世下的蝼蚁”,彼时有新闻媒体曝出一名杨姓农村妇女因为贫困而毒杀了自己的几双儿女并自杀的故事,有人对此进行了素材加工和文学创作并在网上发布了有关博文,试图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发声,提醒所有看到文章的人们,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过着苦难生活的人,依然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当然,这种含沙射影的批评自然最终遭到了封杀屏蔽。因此我无意讨论这件事情本身,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管中窥豹一番,不难看到我们所处的社会之割裂。表面上我们看到和了解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通过互联网这样的实时媒体切入了我们不曾体会的其他阶层的生活,并因此产生了同情、怜悯等复杂的情绪,但是由于这样的情绪来得太容易,实质上我们并没有理解别人的生活,也没有真正想要尝试去体悟别人的生活。有的人责怪这位母亲没有能力却要生育这么多孩子,有的人责怪家人们为什么不能去领低保,有的人责怪当地政府的不作为。并不是说这些指责是错误的,只是这些指责往往是站在自己阶层,对自己所掌握的生活复制和强加于另一个阶层或事件之上。古时候有个典故叫:“何不食肉糜”,是说晋惠帝听闻百姓们闹饥荒没有粮食吃,于是说他们为啥不能吃肉呢?以这个故事来评价热心人对小人物们生活的关心未免过分了些,但是表现出的皆是阶层间的相互不理解。对着底层小人物们可称之为蝼蚁,中产阶级们难道不也是被房价、医疗、就业、教育等捆绑的蝼蚁吗?社会顶层人士皆可以指责是由于中产阶级们的不够努力才导致困境,但事实真的只是因为不够努力吗?物理和心理的阻隔使得我们尚且不知是三里之内其他人的生活,又从何谈起三千里外人们的生活呢?由接受网络传播产生的同情心应该激发出人们相互理解的冲动,却最终落在了自我价值的再确认---同情皆因别人过不上自己的生活,除了“好惨”的悲鸣做不了任何改变性的推动。
而进一步体现则是另一件事,即朋友圈爱心募资的“罗一笑事件”。罗一笑小朋友在很小的年纪很不幸地患上了白血病,对于任何人以及他(她)们的亲属而言,此种遭遇都可能是晴天霹雳,不仅是对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而且自然因为治疗费用的高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如果确实有困难,父亲向社会大众募资来暂渡难关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就在当我的朋友圈开始渐渐出现相关的分享之后,我出于上述的考虑立即点进去看完了整篇文章,就文章本身而言自然很是感人,我想这也正是使朋友们主动地为之转发,呼吁大家关心小朋友病情的最大理由。但是我看完之后并没有随手转发,倒不是因为我没有被感动,而是我有了一些警惕,当时来看主要有三点:1.朋友圈那么多人转发,而朋友们之前并不相互熟知,统一的行动背后是为什么?2.朋友圈的募资行为是不是在消费人们的同情,至少值得怀疑。3.事情的真相还不明朗,应该看一看后续。然而这一等反倒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警示。当朋友圈的相关分享疯狂增长的时候,另一种声音开始渐渐出现了----“揭底罗尔”,于是上午的朋友圈到了下午全变成了“疯狂打脸”,人们对“揭底罗尔”的相关博文开始深信不疑。于是我突然发现其实人们一边在分享乃至捐款,一边在渴望“阴谋论”的被揭示。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的善良被欺骗了而愤慨不已,另一部分人却在因为自己的阴谋论得到了“证实”而开心起来。可是两篇差不多具有煽动性的文章,在都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之前,为什么大部分人却坚信后者才是事情的真相呢?阴谋论、黑幕在中国的流行,不禁让我感到恐慌。如果说第一次募捐被欺骗是因为没有做相关调查,在不知道真相之前便轻易地施舍了善良,那尚且只是因为单纯和冲动。那么在第二次所谓“真相大白”之时,在同样没有做相关调查,也只是听取一面之词的情况下对事情做了一个否定的判决,便是一种偏执和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原来我们是生活在多么一个相互不信任的社会,我们首先预设“人性本恶”,然后用一切办法去证实它,而在这样的社会中,是难以达到“共识”的。我们难以准确把握这些偏见的具体来源,可能是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比如扶摔倒的老人却被敲诈),可能是因为连捐给红十字会的钱都曾被贪污腐败。但无论如何,不断生出的互不信任转化为更深的偏见,最终人们拆散了最后一点互信的基础。不言而喻,这是一个悲哀的孤独境遇,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孤独,我们该相信什么呢?
以上并不是为这场事件中的任何一方辩护,从任何意义上罗尔和他的营销团队都犯了极大的错误,另一面社会的协调、保护机制也在之中显得缺位。只是我想反思一下,我们在行善的时候一定要警惕一种倾向---“我们爱的是抽象的人,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抽象的人我们可以把握,可以不顾这个对象的感受和需要而以自己的意志行使所谓的善意。而一个个具体的人,他(她)们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性弱点,我们不愿面对,不愿直接切入他(她)们的生活,或者说一点都不可爱。捐了钱献了爱心先想想是不是真的可以改善别人的生活,而不是关心自己是否“赎了生活的罪”,把一个抽象的人当成了自己满足情绪的对象。最后,暂且放下对于这个事情的判断,在那些个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羸弱又天真的小朋友形象,多希望大人们世界的复杂不要去打搅单纯的孩子。
最后一件想要说的事情,便是2016年美国大选,可以说是第一场被互联网深刻改变的美式民主选举。我第一次关注美国大选是在2008年,彼时希拉里和奥巴马在民主党内初选打得火热,最终政坛新人奥巴马依靠年轻、新鲜的形象以及少数族裔的优势一路过关斩将当上了美国总统。希拉里在反思自己的败选时,诸多理由中有一条便直指“互联网的使用”,因为奥巴马通过积极运作社交网络,塑造一个亲民的形象,使自己在网络上更受欢迎,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支持者和拥趸,特别是年轻的选民。(如果注意时点的话,脸书、推特等个人互联网的兴起大约就是在2008年前后)奥巴马当选后,希拉里选择当了四年的国务卿,她表现出了一个职业政客的优秀素养,被大多数人认为要在8年后再度披挂战袍冲击总统宝座。于是当时间来到2016年(事实上她宣布参选是2015年末)的时候,新的故事便又开始了。故事一开始,希拉里可谓春风得意,形势一片大好,民主党内的竞争者纷纷退出,只剩下最后一个极左翼(政治诉求为高福利、大政府,以北欧社会为模板)的“老顽固”桑德斯(注:极左翼不是美国价值观的主流,因为被认为会造就“懒人”,与以奋斗为主题的美国梦相左,因此桑德斯几无可能当选)。而反观对手共和党那边却是一片混战,十几位候选人甚至看不出谁有较大的领先优势。而且希拉里还吸取了08年败选的经验,积极与网民互动,试图改变民众对她“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刻板印象。此时,这个故事似乎已经必然走向希拉里的当选。
然而一个搅局者渐渐地浮出了水面,他叫特朗普,形象是一位精明的甚至有些刻薄的商人。他没有任何从政经历,还时常参与真人秀等节目,喜欢哗众取宠,因此在别人看来他只是来“捣乱”,怎么也不可能代表共和党成为总统候选人。于是在一片的冷嘲热讽中,他展开了一路疯狂的选举之路。当人们发现他势不阻挡必然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时候,渐渐产生出了无数个问题:他真的能打败希拉里当上美国总统吗?到底是谁在支持他?民调上只有30-40%的美国人支持他,为何他能胜出?他的价值观和政策到底是什么?…可是直到这个时候,美国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阶层,以及代表精英文化的传统媒体,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人们,依然坚信特朗普是无法当选美国总统的。因为他展现出的不是总统范应有的得体、恭谦,他撕碎了文明,将心中的恶魔释放到光天化日之下,不仅他自己在道德上侮辱老弱妇幼,而且还鼓动那些打着保守主义旗号的人们用暴力保护自己的权益,威胁要把希拉里关进监狱。这一切甚至伤害了他所代表的共和党,他们的建制派文化(注:即“狗哨政治”,用一种只有某些特定族群如保守派听得懂的话语逻辑,在不伤害中间选民的情况下,将他们团结在共和党周围成为选民基础。举例来说,一定有一些白人讨厌黑人,不想赋予黑人选举权利,可是种族歧视在美国是个大禁忌,不能直接说不允许黑人参加选举,那么共和党的政策规定说只有年收入在6万美金以上的人或者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才可以有资格投票。鉴于黑人在事实上平均年收入和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这条规定便实现了既没有伤害中间选民又满足了讨厌黑人的白人们的诉求。)是将心中恶念进行包装而不是直接放在台面上公示的。事实上,在11月大选前一天,公开的各家民调仍然显示希拉里将以超过70%的可能性当选美国总统。
大多数政治学者对美国社会形态的判断是“中间偏右”。传统的右翼保守派基本诉求便是相信个人努力,推行自由市场、小政府,鼓励人们回归家庭,尊重宗教信仰。然而传统保守主义在2016年的大选中突变为特朗普的极端保守主义,包括在社群中确立防火墙(比如隔离穆斯林、黑人、亚裔),在美墨边境上建立城墙防止“非法移民”以及更严格的边境审查,撤回在全球的军事力量等,都实质是内外一致的“孤立主义”,对内孤立民众制造间隙,对外拒绝参与国际事务,一切以美国优先。然而美国今日的强大并不是依靠着“孤立主义”,反倒是因为其趋“中”乃至“左”的开放社会价值观,是不以肤色、信仰、取向、性别而只以能力、贡献为评判标准,海纳百川的精神。有人笑言,美国是世界的灯塔,吸引一切优秀的人才,正是此番意思。因此过去两百余年间,余以为美国实践了可能是人类进步至此最好的政治安排,即精英主义的民主制度。从一开始独立宣言和开国宪法就是一群精英基于社会最大的幸福撰写的,而且通过精妙的选举制度设计,警惕多数者的暴政,赋予少数人主张的权利。近年来网络上出现很多批评左派价值观是“圣母心”、“玻璃心”,是“自己还没管好就想管世界”,是“虚伪的假善”,这显然是又一次的“矫枉过正”。人性中的阴暗面小到地域歧视、智力歧视,大到种族歧视,消灭异类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通过克制自己的动物本能人才走向文明,即使是表面性的、精英式的、“装出来的”文明都使得人变得体面,也正是这种体面和相互尊重才有可能达到相互理解、解除隔阂和孤独境遇。因此,如果右派守护的是生存,那么左派守护的是文明。文明自然是有代价的,也只有强者才能喊出文明,如果精英如美国总统都放弃了守护文明,那么又如何要求所有人收起自己的敌意,用玫瑰而不是枪炮来面对自己的同类呢?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选举结果出炉,特朗普当选了美国总统,各界哗然,特别是知识分子如丧考批,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希拉里的再度失败,表面上是在传统的五大湖地区没有稳住基本盘,但最终还得归因于过去8年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已然深刻改变了生活方式、政治生态乃至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当2010年美国政府依靠着互联网的煽动发起“阿拉伯之春”推翻了许多中东的独裁政府,似乎宣誓互联网是“民主”的天然盟友,战无不胜的利器。但是当2016年的时候,网络却成为了绊脚石,互联网成为了极端思想的传播工具,成为不用负责任的宣泄情绪的场所,成为逃避现实生活的乌托邦,成为滋生谣言和谎话的温床。当越来越多的大众深度卷入互联网世界的时候,愈发难以把握真相,而往往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温和的人们无法在言语上战胜极端者们的暴戾之气,最终互联网已经不再是受精英控制的媒介,反倒成了“反智主义”的堡垒。特朗普撒了那么多慌,激起了那么多民愤,却还是利用互联网锁定了那些混合着“反精英主义”和诉诸情绪而不是理智的选民们。
上述三件事几乎就是当下我们孤独困境的写照。大约10多年前互联网世界刚刚开始影响我们大众生活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主题是我们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那就是:网络到底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还是使人们更加疏远?在那个热烈拥抱新生事物的时代,我们也曾大规模地讨论,在两种意见上给出了许许多多的理由。但对于空间、时间阻隔的突破尝试最终让渴望连接的人们倒向了“网络拉近了人们的距离”。然而时至今日,当互联网几乎渗透了我们全部生活的当下,这个命题渐渐成为了一个假命题。是的,网络确实便利了人们的生活,降低了空间、时间造成的沟通成本。但是笼罩在任何一个人类所创造的工具之上的阴魂---“过犹不及”同样塑造着网络技术的结果,时下网络技术工具正在割裂我们的相互理解,肢解大众沟通的基础---互信(甚至是表面性、礼节性的互信)。许多人说我们的互联网进入了2.0时代,即大数据时代,铺天盖地的大数据研究似乎为我们未来的全部生活塑造出一个璀璨光明的前景。就以购物这种体验为例,大数据可以为商家提供货品供给量的依据,可以优化商场的布局和设计,可以为客户量身订做个性化的推荐。在这样美好的愿景下,似乎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因为大数据的应用意味着人们不得不无时无刻面对被监视和分析。任何一次的网页点击,搜索关键词,GPS定位,输入的信息,问卷调查,评语,使用专业app(比如医疗类),拍照,甚至打出的电话,聊天的语句,种种习以为常的行为都会成为切入了解你,揭示你的基础数据来源。尽管这种揭示和了解在当下仍是粗糙的和存在大量过度解读的,但是不得不令人感到一丝恐惧---即对个人空间的完全丧失。可是,人们对被迎合的需求始终缺少更多的警惕,大数据技术更大的挑战并不在于规范技术的道德化使用,而是这种技术带来的新世界真的完美无瑕吗,能够加深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吗?或者用哲学的提问是,技术真的是道德中立的(或即道德评价只适用于如何被使用或被何人使用)吗?
事实上,过去的2016年发生的很多事情证明,互联网技术改造的世界正在变成另一种“单向度的世界”。马尔库塞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旷世巨著《单向度的人》中阐述的“单向度”是指基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缺乏反抗,只用肯定性的“进步”思想,用技术合法性回应一切对现代性的质疑。因此引申出去,“单向度世界”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在人群内部创造出小范围的只有“肯定”存在的无数个狭小世界,另一方面在这些个狭小世界的外部划出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以往极端思想、非主流思想难以传播是因为传统媒介的中介审查阻遏了人们相互伤害,同时塑造了一个相对统一的社会价值取向即主流思想。但是今日互联网技术天然具有的实时性、互动性、匿名性,给予了非传统思想的生存空间,拉拢具有同样思想的人们,一起对外传播并竖起不同思想之间的防火墙。阶层内部的相互确认、抽象地介入事件、种族主义、孤立主义无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出来的。我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同类,难道真的就不孤独了吗?看到“键盘侠”们抱团在刷屏的时候,还是发现其实这不是沟通寻找互信的基础,而只是躲到那个自认为舒适的狭小世界,在虚假的自我确认中“孤独终身”。
2016年纪的结尾,最后抱一点私心,来说一点“小情小爱”的孤独,落回到自身的孤独才好像有了点人情味。自从大学毕业分手以来,已经过去了3年多,期间经历了各种生活的磨难,总有那么些时刻触发起心底那份孤独。过去的一年,工作忙碌,工作日远离母亲独居浦东,时常还要出差,字面意义上的孤独难以避免。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总是孤独,可是总是有一份渴望,渴望与人沟通,渴望寻得有趣的人,渴望在高兴、不高兴的时候有一个人可以分享,渴望在与生活奋力冲撞中找到同伴。天下有这么多有趣的事,少一人分享确实缺了点味道。我依然知道这可能是一种奢求,奢求有趣的人却不要折腾的生活,从来就是另一种傲慢。所以不如放下这份傲慢,怀着一份赤子之心,愿意用最大的诚意,热情的与每一个人交流、沟通,哪怕结局依旧是不断的失败,也不要因为封闭起自己而孤独一世。
去年的年记期望了一个美好的2016年,如今看来似乎并不天随人愿,世界的孤立化、社会的互不信任、人们的孤独、自身的追逐,都在提示在通向相互理解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坦途。而2017年也过去了4个月,稍许平静的世界和周遭生活,其实都在暗流涌动,似乎在为下一次挑战做着准备。那不妨尽人事听天命,也祝各位朋友在自己的奋斗中元气满满,在明年的年记中再见!
2017.4.30
农历丁酉鸡年四月初五
张韧 于家
第十一篇年记,正如去年所言,乃是一个新的开始,或者说把它认作一个新的起点,这样一来顿觉又有新鲜的感觉,征程在路上。当然1也好,11也好,从来有一个意向那就是“独”,那今年的年记不妨就来讲讲“孤独”这件事。
孤独乍看好像是一个特别“小情小爱”的私人情绪,但它从来只有在“成双成对”的比较中生出来。一个人或者仅仅是自我并不是孤独的全部意义,事实上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也需要不时的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空间。比如我从小最热爱的一种体验就是坐在晃荡的车厢中,插上耳机聆听美妙的音乐,望向窗外光怪陆离的他者世界,开始想象他者世界的故事,思考一个人的种种情绪,然后就渐渐地主动地有控制地产生一种迷失感。在这种迷失感中,自我却浮现出来,将自己和他者世界的界限划定出来,站在一旁,冷静而主观,反倒是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在第三季《奇葩说》中,有一集的主题是“时保联是不是一种暴政?”,始终记得姜思达的金句:“我们时刻保持联系最大的危害是:我们难以时刻和自己保持联系。”在真正切入主题之前说这些,无非是想说,这里要讲的孤独并不能变成“无病呻吟”,变成“自艾自怜”和“怨天尤人”。因此,我给孤独的转义是“人和人相互理解的道路道阻且长”。不是一个人待着就是孤独,而是在人群中难觅到一个相互理解的他人,在社群中无法达成一个共识,在国际交往中失去同理,才是最大的孤独。故而,孤独它天生其实是和连接、互换、理解这样的双向共生的词汇。
如此说来未免抽象,不如回顾下2016年互联网世界的3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其中两件发生在身边,另一件则发生在美国。
第一件事是博文“盛世下的蝼蚁”,彼时有新闻媒体曝出一名杨姓农村妇女因为贫困而毒杀了自己的几双儿女并自杀的故事,有人对此进行了素材加工和文学创作并在网上发布了有关博文,试图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发声,提醒所有看到文章的人们,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过着苦难生活的人,依然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当然,这种含沙射影的批评自然最终遭到了封杀屏蔽。因此我无意讨论这件事情本身,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管中窥豹一番,不难看到我们所处的社会之割裂。表面上我们看到和了解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通过互联网这样的实时媒体切入了我们不曾体会的其他阶层的生活,并因此产生了同情、怜悯等复杂的情绪,但是由于这样的情绪来得太容易,实质上我们并没有理解别人的生活,也没有真正想要尝试去体悟别人的生活。有的人责怪这位母亲没有能力却要生育这么多孩子,有的人责怪家人们为什么不能去领低保,有的人责怪当地政府的不作为。并不是说这些指责是错误的,只是这些指责往往是站在自己阶层,对自己所掌握的生活复制和强加于另一个阶层或事件之上。古时候有个典故叫:“何不食肉糜”,是说晋惠帝听闻百姓们闹饥荒没有粮食吃,于是说他们为啥不能吃肉呢?以这个故事来评价热心人对小人物们生活的关心未免过分了些,但是表现出的皆是阶层间的相互不理解。对着底层小人物们可称之为蝼蚁,中产阶级们难道不也是被房价、医疗、就业、教育等捆绑的蝼蚁吗?社会顶层人士皆可以指责是由于中产阶级们的不够努力才导致困境,但事实真的只是因为不够努力吗?物理和心理的阻隔使得我们尚且不知是三里之内其他人的生活,又从何谈起三千里外人们的生活呢?由接受网络传播产生的同情心应该激发出人们相互理解的冲动,却最终落在了自我价值的再确认---同情皆因别人过不上自己的生活,除了“好惨”的悲鸣做不了任何改变性的推动。
而进一步体现则是另一件事,即朋友圈爱心募资的“罗一笑事件”。罗一笑小朋友在很小的年纪很不幸地患上了白血病,对于任何人以及他(她)们的亲属而言,此种遭遇都可能是晴天霹雳,不仅是对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而且自然因为治疗费用的高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如果确实有困难,父亲向社会大众募资来暂渡难关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就在当我的朋友圈开始渐渐出现相关的分享之后,我出于上述的考虑立即点进去看完了整篇文章,就文章本身而言自然很是感人,我想这也正是使朋友们主动地为之转发,呼吁大家关心小朋友病情的最大理由。但是我看完之后并没有随手转发,倒不是因为我没有被感动,而是我有了一些警惕,当时来看主要有三点:1.朋友圈那么多人转发,而朋友们之前并不相互熟知,统一的行动背后是为什么?2.朋友圈的募资行为是不是在消费人们的同情,至少值得怀疑。3.事情的真相还不明朗,应该看一看后续。然而这一等反倒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警示。当朋友圈的相关分享疯狂增长的时候,另一种声音开始渐渐出现了----“揭底罗尔”,于是上午的朋友圈到了下午全变成了“疯狂打脸”,人们对“揭底罗尔”的相关博文开始深信不疑。于是我突然发现其实人们一边在分享乃至捐款,一边在渴望“阴谋论”的被揭示。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的善良被欺骗了而愤慨不已,另一部分人却在因为自己的阴谋论得到了“证实”而开心起来。可是两篇差不多具有煽动性的文章,在都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之前,为什么大部分人却坚信后者才是事情的真相呢?阴谋论、黑幕在中国的流行,不禁让我感到恐慌。如果说第一次募捐被欺骗是因为没有做相关调查,在不知道真相之前便轻易地施舍了善良,那尚且只是因为单纯和冲动。那么在第二次所谓“真相大白”之时,在同样没有做相关调查,也只是听取一面之词的情况下对事情做了一个否定的判决,便是一种偏执和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原来我们是生活在多么一个相互不信任的社会,我们首先预设“人性本恶”,然后用一切办法去证实它,而在这样的社会中,是难以达到“共识”的。我们难以准确把握这些偏见的具体来源,可能是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比如扶摔倒的老人却被敲诈),可能是因为连捐给红十字会的钱都曾被贪污腐败。但无论如何,不断生出的互不信任转化为更深的偏见,最终人们拆散了最后一点互信的基础。不言而喻,这是一个悲哀的孤独境遇,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孤独,我们该相信什么呢?
以上并不是为这场事件中的任何一方辩护,从任何意义上罗尔和他的营销团队都犯了极大的错误,另一面社会的协调、保护机制也在之中显得缺位。只是我想反思一下,我们在行善的时候一定要警惕一种倾向---“我们爱的是抽象的人,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抽象的人我们可以把握,可以不顾这个对象的感受和需要而以自己的意志行使所谓的善意。而一个个具体的人,他(她)们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性弱点,我们不愿面对,不愿直接切入他(她)们的生活,或者说一点都不可爱。捐了钱献了爱心先想想是不是真的可以改善别人的生活,而不是关心自己是否“赎了生活的罪”,把一个抽象的人当成了自己满足情绪的对象。最后,暂且放下对于这个事情的判断,在那些个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羸弱又天真的小朋友形象,多希望大人们世界的复杂不要去打搅单纯的孩子。
最后一件想要说的事情,便是2016年美国大选,可以说是第一场被互联网深刻改变的美式民主选举。我第一次关注美国大选是在2008年,彼时希拉里和奥巴马在民主党内初选打得火热,最终政坛新人奥巴马依靠年轻、新鲜的形象以及少数族裔的优势一路过关斩将当上了美国总统。希拉里在反思自己的败选时,诸多理由中有一条便直指“互联网的使用”,因为奥巴马通过积极运作社交网络,塑造一个亲民的形象,使自己在网络上更受欢迎,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支持者和拥趸,特别是年轻的选民。(如果注意时点的话,脸书、推特等个人互联网的兴起大约就是在2008年前后)奥巴马当选后,希拉里选择当了四年的国务卿,她表现出了一个职业政客的优秀素养,被大多数人认为要在8年后再度披挂战袍冲击总统宝座。于是当时间来到2016年(事实上她宣布参选是2015年末)的时候,新的故事便又开始了。故事一开始,希拉里可谓春风得意,形势一片大好,民主党内的竞争者纷纷退出,只剩下最后一个极左翼(政治诉求为高福利、大政府,以北欧社会为模板)的“老顽固”桑德斯(注:极左翼不是美国价值观的主流,因为被认为会造就“懒人”,与以奋斗为主题的美国梦相左,因此桑德斯几无可能当选)。而反观对手共和党那边却是一片混战,十几位候选人甚至看不出谁有较大的领先优势。而且希拉里还吸取了08年败选的经验,积极与网民互动,试图改变民众对她“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刻板印象。此时,这个故事似乎已经必然走向希拉里的当选。
然而一个搅局者渐渐地浮出了水面,他叫特朗普,形象是一位精明的甚至有些刻薄的商人。他没有任何从政经历,还时常参与真人秀等节目,喜欢哗众取宠,因此在别人看来他只是来“捣乱”,怎么也不可能代表共和党成为总统候选人。于是在一片的冷嘲热讽中,他展开了一路疯狂的选举之路。当人们发现他势不阻挡必然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时候,渐渐产生出了无数个问题:他真的能打败希拉里当上美国总统吗?到底是谁在支持他?民调上只有30-40%的美国人支持他,为何他能胜出?他的价值观和政策到底是什么?…可是直到这个时候,美国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阶层,以及代表精英文化的传统媒体,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人们,依然坚信特朗普是无法当选美国总统的。因为他展现出的不是总统范应有的得体、恭谦,他撕碎了文明,将心中的恶魔释放到光天化日之下,不仅他自己在道德上侮辱老弱妇幼,而且还鼓动那些打着保守主义旗号的人们用暴力保护自己的权益,威胁要把希拉里关进监狱。这一切甚至伤害了他所代表的共和党,他们的建制派文化(注:即“狗哨政治”,用一种只有某些特定族群如保守派听得懂的话语逻辑,在不伤害中间选民的情况下,将他们团结在共和党周围成为选民基础。举例来说,一定有一些白人讨厌黑人,不想赋予黑人选举权利,可是种族歧视在美国是个大禁忌,不能直接说不允许黑人参加选举,那么共和党的政策规定说只有年收入在6万美金以上的人或者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才可以有资格投票。鉴于黑人在事实上平均年收入和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这条规定便实现了既没有伤害中间选民又满足了讨厌黑人的白人们的诉求。)是将心中恶念进行包装而不是直接放在台面上公示的。事实上,在11月大选前一天,公开的各家民调仍然显示希拉里将以超过70%的可能性当选美国总统。
大多数政治学者对美国社会形态的判断是“中间偏右”。传统的右翼保守派基本诉求便是相信个人努力,推行自由市场、小政府,鼓励人们回归家庭,尊重宗教信仰。然而传统保守主义在2016年的大选中突变为特朗普的极端保守主义,包括在社群中确立防火墙(比如隔离穆斯林、黑人、亚裔),在美墨边境上建立城墙防止“非法移民”以及更严格的边境审查,撤回在全球的军事力量等,都实质是内外一致的“孤立主义”,对内孤立民众制造间隙,对外拒绝参与国际事务,一切以美国优先。然而美国今日的强大并不是依靠着“孤立主义”,反倒是因为其趋“中”乃至“左”的开放社会价值观,是不以肤色、信仰、取向、性别而只以能力、贡献为评判标准,海纳百川的精神。有人笑言,美国是世界的灯塔,吸引一切优秀的人才,正是此番意思。因此过去两百余年间,余以为美国实践了可能是人类进步至此最好的政治安排,即精英主义的民主制度。从一开始独立宣言和开国宪法就是一群精英基于社会最大的幸福撰写的,而且通过精妙的选举制度设计,警惕多数者的暴政,赋予少数人主张的权利。近年来网络上出现很多批评左派价值观是“圣母心”、“玻璃心”,是“自己还没管好就想管世界”,是“虚伪的假善”,这显然是又一次的“矫枉过正”。人性中的阴暗面小到地域歧视、智力歧视,大到种族歧视,消灭异类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通过克制自己的动物本能人才走向文明,即使是表面性的、精英式的、“装出来的”文明都使得人变得体面,也正是这种体面和相互尊重才有可能达到相互理解、解除隔阂和孤独境遇。因此,如果右派守护的是生存,那么左派守护的是文明。文明自然是有代价的,也只有强者才能喊出文明,如果精英如美国总统都放弃了守护文明,那么又如何要求所有人收起自己的敌意,用玫瑰而不是枪炮来面对自己的同类呢?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当选举结果出炉,特朗普当选了美国总统,各界哗然,特别是知识分子如丧考批,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希拉里的再度失败,表面上是在传统的五大湖地区没有稳住基本盘,但最终还得归因于过去8年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已然深刻改变了生活方式、政治生态乃至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当2010年美国政府依靠着互联网的煽动发起“阿拉伯之春”推翻了许多中东的独裁政府,似乎宣誓互联网是“民主”的天然盟友,战无不胜的利器。但是当2016年的时候,网络却成为了绊脚石,互联网成为了极端思想的传播工具,成为不用负责任的宣泄情绪的场所,成为逃避现实生活的乌托邦,成为滋生谣言和谎话的温床。当越来越多的大众深度卷入互联网世界的时候,愈发难以把握真相,而往往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温和的人们无法在言语上战胜极端者们的暴戾之气,最终互联网已经不再是受精英控制的媒介,反倒成了“反智主义”的堡垒。特朗普撒了那么多慌,激起了那么多民愤,却还是利用互联网锁定了那些混合着“反精英主义”和诉诸情绪而不是理智的选民们。
上述三件事几乎就是当下我们孤独困境的写照。大约10多年前互联网世界刚刚开始影响我们大众生活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主题是我们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那就是:网络到底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还是使人们更加疏远?在那个热烈拥抱新生事物的时代,我们也曾大规模地讨论,在两种意见上给出了许许多多的理由。但对于空间、时间阻隔的突破尝试最终让渴望连接的人们倒向了“网络拉近了人们的距离”。然而时至今日,当互联网几乎渗透了我们全部生活的当下,这个命题渐渐成为了一个假命题。是的,网络确实便利了人们的生活,降低了空间、时间造成的沟通成本。但是笼罩在任何一个人类所创造的工具之上的阴魂---“过犹不及”同样塑造着网络技术的结果,时下网络技术工具正在割裂我们的相互理解,肢解大众沟通的基础---互信(甚至是表面性、礼节性的互信)。许多人说我们的互联网进入了2.0时代,即大数据时代,铺天盖地的大数据研究似乎为我们未来的全部生活塑造出一个璀璨光明的前景。就以购物这种体验为例,大数据可以为商家提供货品供给量的依据,可以优化商场的布局和设计,可以为客户量身订做个性化的推荐。在这样美好的愿景下,似乎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因为大数据的应用意味着人们不得不无时无刻面对被监视和分析。任何一次的网页点击,搜索关键词,GPS定位,输入的信息,问卷调查,评语,使用专业app(比如医疗类),拍照,甚至打出的电话,聊天的语句,种种习以为常的行为都会成为切入了解你,揭示你的基础数据来源。尽管这种揭示和了解在当下仍是粗糙的和存在大量过度解读的,但是不得不令人感到一丝恐惧---即对个人空间的完全丧失。可是,人们对被迎合的需求始终缺少更多的警惕,大数据技术更大的挑战并不在于规范技术的道德化使用,而是这种技术带来的新世界真的完美无瑕吗,能够加深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吗?或者用哲学的提问是,技术真的是道德中立的(或即道德评价只适用于如何被使用或被何人使用)吗?
事实上,过去的2016年发生的很多事情证明,互联网技术改造的世界正在变成另一种“单向度的世界”。马尔库塞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旷世巨著《单向度的人》中阐述的“单向度”是指基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缺乏反抗,只用肯定性的“进步”思想,用技术合法性回应一切对现代性的质疑。因此引申出去,“单向度世界”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在人群内部创造出小范围的只有“肯定”存在的无数个狭小世界,另一方面在这些个狭小世界的外部划出了难以逾越的鸿沟。以往极端思想、非主流思想难以传播是因为传统媒介的中介审查阻遏了人们相互伤害,同时塑造了一个相对统一的社会价值取向即主流思想。但是今日互联网技术天然具有的实时性、互动性、匿名性,给予了非传统思想的生存空间,拉拢具有同样思想的人们,一起对外传播并竖起不同思想之间的防火墙。阶层内部的相互确认、抽象地介入事件、种族主义、孤立主义无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出来的。我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同类,难道真的就不孤独了吗?看到“键盘侠”们抱团在刷屏的时候,还是发现其实这不是沟通寻找互信的基础,而只是躲到那个自认为舒适的狭小世界,在虚假的自我确认中“孤独终身”。
2016年纪的结尾,最后抱一点私心,来说一点“小情小爱”的孤独,落回到自身的孤独才好像有了点人情味。自从大学毕业分手以来,已经过去了3年多,期间经历了各种生活的磨难,总有那么些时刻触发起心底那份孤独。过去的一年,工作忙碌,工作日远离母亲独居浦东,时常还要出差,字面意义上的孤独难以避免。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总是孤独,可是总是有一份渴望,渴望与人沟通,渴望寻得有趣的人,渴望在高兴、不高兴的时候有一个人可以分享,渴望在与生活奋力冲撞中找到同伴。天下有这么多有趣的事,少一人分享确实缺了点味道。我依然知道这可能是一种奢求,奢求有趣的人却不要折腾的生活,从来就是另一种傲慢。所以不如放下这份傲慢,怀着一份赤子之心,愿意用最大的诚意,热情的与每一个人交流、沟通,哪怕结局依旧是不断的失败,也不要因为封闭起自己而孤独一世。
去年的年记期望了一个美好的2016年,如今看来似乎并不天随人愿,世界的孤立化、社会的互不信任、人们的孤独、自身的追逐,都在提示在通向相互理解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坦途。而2017年也过去了4个月,稍许平静的世界和周遭生活,其实都在暗流涌动,似乎在为下一次挑战做着准备。那不妨尽人事听天命,也祝各位朋友在自己的奋斗中元气满满,在明年的年记中再见!
2017.4.30
农历丁酉鸡年四月初五
张韧 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