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弩,弹弓的绝杀形态
“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
《孙膑兵法》中的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弩”的形象,士兵在胸前端持弓弩,倚靠肩部发射箭矢,百步之外杀人于无形。
弩是怎么来的呢?《吴越春秋》上的“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告诉了我们它的来源。最初是先有弹弓、再有弓、弓又进化出了弩。
弩比弓强在了哪里呢?一言以蔽之,弩把拉弓和瞄准的动作分解了,提前准备好的弓弩手只需要瞄准目标、伺机而发。

如此“提前拉弓、便于瞄准”的半自动化弓弩在冷兵器时代大显神威。弓弩的出现让伏击战变得异常恐怖,一旦深入埋伏圈,“瓮中之鳖”就等着成筛子吧。
公元前342年,被魏国“欺负”的韩国求援齐国。齐国军师孙膑对阵挖他膝盖骨的魏将庞涓,没和他血拼,而是一路佯装败退。三日之内连连减灶,初入战场十万灶,二日五万,三日三万。被骗的庞涓甩了这么一句话:“我故知齐军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而惩罚他傲慢的正是弓弩的恐怖,一万名弓弩手的恐怖。

马陵道窄而易于设伏,孙膑步步深诱,终是拽着仇家庞涓的鼻子进了包围圈。当庞涓读到树上一行“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时,一万名伺机已久的弓弩手终是得到命令,万箭齐发,穷途末路的庞涓拔剑自杀。
孙膑和他的弓弩手一样,一直都在等待猎物的到来,而弓弩为他们随时“狙击”提供了便利。而到了乱世三国,弓弩又能为军队提供强大的火力防御,并且在弩战名将麴义的手中更是与刀斧手实现了完美的配合。

河北袁绍部将麴义以1800人对阵公孙瓒4万人,就是靠严阵以待与弓弩反击实现了以少胜多。麴义面对公孙大军汹涌而至,提前将阵型排成扇形、全军低伏、外围布满盾牌。待到公孙一方骑兵距离40多米的时候,麴义喝令一千强弩兵起身射击,一时间公孙方人仰马翻、这1000强弩兵很快就击溃了冲于阵前的骑兵团,而即便有少量骑兵躲过射杀,也被刀斧手消灭殆尽。
公孙瓒哪里见过这等阵势,一路溃败,一路逃窜。弓弩面对他射程之内的猎物,快捷、有效、便于士兵操作,精于弩战的麴义正是通晓这一特点,又用阵前的刀斧手弥补了弓弩需要时间拉弓的短板,两者融合,反败为胜。

对战局走势起重要作用的弓弩是如何构成的呢?
“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县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释名·释兵》)
大体意思就是,弓弩由三部分组成:弩弓、弩臂、弩机。挂弓弦的钩叫“牙”(与之相连的瞄准装置叫“望山”),扳机叫“悬刀(县刀)”,牙和悬刀一部分露在弩机外面,一部分都包含在弩机里面。

从青铜弩机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弩的发射原理:下图中的“牙”、“望山”是铸成一体的,呈大写的J形状;在弩机中,“牛”(又称钩心)是一个起着“转轴联动”作用的零部件。
牙、牛、悬刀由两个轴固定住,彼此相连。扣动扳机的话,悬刀将把牛向下推,而牛又会把牙向下拉,弓弦一旦不受“牙”的勾连,蓄势已久弓箭疾驰而出。

机巧的弓弩使用上更是独特。由于弩将弓的动作分解,拉弓这一步骤可以提前完成,而张力大的弓弩上弦的话,光用臂力可是拉不开的。这时弓弩手会坐在地上,双脚蹬住弩弓一端,动用臂、腰、甚至全身力量来上弦。如此获得的张力将远多于双臂的拉力,此后扣动扳机,射杀的威力就更大了。而弓弩手瞄准时,还需要将弩臂微微上抬,从而精准狙击目标。

除了在实战中的人为操作之外,弓弩还有一种形态叫“机弩矢”,它是一种无人操作的以机械制动的暗门机关。这种机弩矢经常被设置在陵墓里防盗。
在《秦始皇本纪》中就有相关记载“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秦朝能工巧匠所打造的机弩矢,将会射杀那些盗墓贼。当然陵墓里是不会有活人来拉弓、瞄准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概是哪个“业务”不熟练的盗墓新手小腿绊到了某根线、或是踩到了哪个暗格,触发了机弩矢,几支精准的弩矢将其毙命。看来秦始皇除了喜欢陪葬的艺术品外,还爱收藏那些一统六国的弓弩器械。

从《弹歌》中“飞土逐肉”用于捕猎的弹弓,到后羿手中神乎其神的弓箭,再到弓弩手们的狙击武器,弓弩将弓这种弹射器械推上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
就在今天,弓弩也不曾远去,无光无声无高热的特性使得它在反恐作战中还占有一席之地。古人、今人对射击的热爱,也让弩矢工艺不断发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