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雄安新区的“水上战场”
抗战时期,雄县白洋淀的荷花淀、芦苇荡中,漂了不少“水上游击队”。
白洋淀“汪洋浩淼、势连天际”,由大大小小143个淀泊组成,七分湖泊、三分陆地。这种优势地理位置可谓是天赐华北平原一片“水上迷宫”,多支游击队曾不断这里伏击、奇袭日军而轻松取胜。

丨雁翎队丨
雁翎队是一支由白洋淀地区的猎人组成的游击队。他们之所以有这么个文艺的名字,其实离不开猎人往日的狩猎习惯。他们为了防止猎枪内腔受潮,常常往枪眼中插上一支雁翎;而且猎人们打猎时经常把船只排布成“人”字仗势,如雁群驰于水面。
猎人们本是白洋淀里和平年月的普通人,但是面对侵略者,一个个皆化身水上特种兵。他们没有什么特定的兵家套路,却能出色地利用“地利”,演绎了一出出小规模战役的奇迹:

他们能藏于荷叶、芦苇下伏击敌人,也能化装成渔民拦截敌军物资船只,更能迂回穿行于芦苇荡绕晕鬼子,再抓准时机逐个歼灭。日军若真是执着于在芦苇荡、荷花淀和雁翎队一较高下,那真是自投罗网,没活路了。
这就是抗战时期一直“雄漂”于白洋淀的游击战队,水上飞将军们的次次奇袭当然离不开白洋淀的优势地理。

丨水生嫂们丨
善用白洋淀地形的除了猎人,还有孙犁笔下的“水生嫂们”。“水生嫂”可不同于“祥林嫂”,她们除了勤于劳作,还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抗战娘子军。
若是鬼子不来,“水生嫂们”除了日常劳作之外,最多的就是编制苇席。“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水生嫂们”的编制技艺高超。要是日寇不犯,白洋淀地区肯定会出更多的编席匠人。
而战争年月里,她们选择了“学夫卫国”。不光是后勤补给,她们实战也不缺。

“水生嫂们”心念白洋淀里抗战的丈夫们,又携着几件衣服去探望丈夫。她们哪里知道水路上有会撞见敌人,正是那娴熟的摇船手法与熟识的白洋淀“水形”帮她们躲过一劫。而她们在水路上的一晃而过又让敌人产生了错觉,意外地与躲在荷叶、苇丛之下的丈夫们共同击败了敌人。
女人们打仗,更是勇敢: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荷花淀的荷花到秋天终是谢了,不过“水生嫂们”却学会了射击。再到冬天,她们以及她们的丈夫并肩抗敌,不断蜕变的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丨小兵张嘎丨
在白洋淀抗战的普通人里除了雁翎队、“水生嫂”,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兵张嘎。在电影的世界里,小兵张嘎是将打仗变得更像孩子嬉闹玩耍般的,战无不胜的小英雄。
其实,他的原型“一级战斗英雄”燕秀峰更为传奇。
因为燕嘎子除了艺高人胆大,更重要的是他的“演技”相当逼真。燕嘎子曾经自编自导的“一出戏”就曾骗得伪军团团转:

为了拿下一个叫石桥炮楼的碉堡,嘎子带着4个战士化装成“宪兵”前面开路,后面十几名战士装成“鬼子”。来到附近的村庄,胡乱放枪、扰乱视听。“逼着”本土的乡长带路进入炮楼,这样燕嘎子就成了巡查炮楼的“伪军上级”。
进了炮楼后,燕嘎子几句话就把敌人骗出炮楼。喘息之间,嘎子带着几人已经收集了炮楼内的所有武器。敌人回来时,只得乖乖做了俘虏。随后,燕嘎子一把火烧了炮楼。

燕秀峰游击多是奇袭,被抓的伪军们也是叹服“嘎子哥”的英勇、机智。也正是燕秀峰的存在,才有了徐光耀笔下的《小兵张嘎》。
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白洋淀的荷花淀芦苇荡中,曾经是无数不知名的普通人,与侵略者周旋的水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