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四月,荡春风
清明户外踏青时,荡秋千或许是一种不错的游戏方式。
荡秋千这种游戏,其实早被先祖们玩腻了。摘果、捕猎离不了攀缘、跳跃,蔓生藤条就是最原始的秋千绳,秋千架其实是大自然一手打造的。
春秋时期,荡秋千开始演化成一种游戏。
到了现在,人间四月天,风都暖了。
这样在风里穿行的游戏,正是为春天而生的。
而荡秋千,除了公园里的晃晃悠悠,还可以这样:

丨哈尼族的秋千丨
哈尼族秋千的独特之处在于独绳,更为刺激的是,人家哈尼族非要在斜坡上玩才过瘾。
秋千的做法是将4根斜倚在地上的长木棍顶端架在一起,上横一根木条做轴,拴上拇指宽藤条,结成一扣,中间再接上一根2米长的藤条。
男子都是玩单绳的秋千,比拼较量,看谁荡得最高。荡得最高的男子受人们敬酒礼遇、同时又有姑娘青睐。姑娘们荡秋千则是喜欢套上木板,结伴飞驰、享受轻盈。

丨朝鲜族的秋千丨
朝鲜族的秋千,要姑娘们荡起来才好看。她们为了荡秋千盛装出席,荡起秋千来都跟“不要命似的”,有的秋千几乎都荡平了,而“大起大落”的朝鲜族女裙甚是飘逸。
所以朝鲜族秋千才设置得特别高,而且还相当飘。荡秋千时,甚至还要“竞技”——

将高处的树梢树花或是高悬的铜铃,作为目标、摇荡攀争。竞技时可用嘴咬、脚踢,所有的评判标准都一样,先触碰者为赢家。同样,荡秋千最高的女子也是朝鲜男子眼中的“英雄”。
可以想见,哈尼族和朝鲜族的小伙和妹子都这么喜欢荡秋千原来也是某种“求交往”。秋千之上是主动的表演,秋千之下是积极的观望,他们的秋千游戏就是搞联谊嘛!

丨汉族的秋千丨
可汉家小姐们的秋千却不能像少数民族那么轻快、自由了。高高的院墙之内,才是她们荡秋千的场所。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就能作为一条明证。
不知词句背后的抒情主人公经历了什么,但应该不是伤春那么简单。因为作者欧阳修还是留下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线索,若不是高门大院的重重阻隔,也许秋千旁的不是乱飞的花瓣、而是佳人开心的笑语。所以当时的男子更捉急,捉急得就差翻墙了。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墙里墙外的男女,相互之间连表情都看不到,只能听凭笑声的起伏来判断心上人的心思,也是挺费劲的。

成长环境相对宽松的李清照当然比上面的秋千伊人好过得多,不过也没法放得太开。她写道: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蹴罢秋千”的李清照,“见客入来”,一脸羞涩地靠在门边装作嗅青梅,实则是偷看“帅哥”。
若是放在今天,一双小儿女完全可以一起荡荡秋千,交换一下微信什么的。
今天的我们更不用那样了,交往的事,怎么舒服怎么来。清明假期,荡荡秋千,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