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好好说话是容易的事么
如今,好好说话的时候越来越少,浮夸的成分越来越多,朗诵也是那样,流露本心的自然呈露就好,
其实,我们本可以那样朗诵的。
《朗读者》确实是好好说话、真挚朗读的节目,许多人说它不好看,我很不解,
好好说话的节目本身就很好看。

1、在真实故事下撑持起的生命朗诵
配音腔之所以比朗诵腔、官腔得人心,主要是因为有真诚的感情。
《朗读者》节目先以和嘉宾互动聊天的方式,让这些有故事的人来讲他们生命中相当重要的事情,再来让当事人进行朗读,其中朗读的内容和朗读者的故事相当契合。
有的人说,《朗读者》不是在主打朗读,而是讲故事。
我不知道说话人想要何等的纯粹,讲故事是辅助手段,而目的当然是带着真实的感情去表达、去朗诵,
濮存昕诵读的是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老舍的《宗月大师》,“有的人”未必全文读下来,要是听了人家故事的“有的人”连文本都不看一遍,怎么就能知道节目不是借着讲故事推朗读呢?
《朗读者》当然是主打朗读,但更重要的是朗读声中的感动。

《宗月大师》里,讲得是一个家财万贯的善人资助老舍读书的事情,最终,刘善人被骗光了家底,出家了,但行善不改,当了和尚依然帮助他人。
刘大叔之于老舍,相当于,荣大夫之于濮存昕。
濮存昕,一个温润如玉的人,在《朗读者》中,讲述了小时令自己自卑的往事:
“濮瘸子!”——即便是医治好了小儿麻痹症的濮存昕,上小学时,还是有不少同学这么称呼他。
但被治好了的濮存昕,不仅仅身体上愈加健全,精神也愈加强大。虽然是期盼着小学结束,得以换学校,但一定程度上,他不在乎那些如刺的流言了。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
濮存昕朗读时最大的特点就是,脸颊上的笑容,恬淡、静谧,或许,老舍的文句内涵已经顺着纸书流到了濮存昕的体内,从而成为一部分,
日后,无论濮存昕遇到什么,或许,都会——付之一笑。

2、《朗读者》的热,与央视无关
有的人说,大伙看的不是朗诵,而看的是董卿的口红;《朗读者》火,是因为央视在热门时间段主推。
前半句话,不攻自破,不能这样推己及人吧,你盯着人家嘴唇看,大家就都和你一样了?
不知道大家以前听不听广播,同样是央广推出的广播类节目《神州夜航》、《情感世界》,是午夜档节目,十来年前,互动的短信,一条五毛,不可谓不少吧,可是这些节目当时很火爆的。
火不火,不能单看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内容。
早期《神州夜航》里的一个主持人叫大卫,有一次主持中,因感冒咳嗽了几声,非但没有引起听众的反感,相反,低沉真实、娓娓道来的主持风格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那也许就是某一种“深夜下的、浓情的诗歌电台”,没错,央广的产品。

话题人物柴静,在被陈虻拉进央视前,也是做电台,同样是深夜,同样火爆,在当时可能是举办了最早的线下听友会活动,
非要给这些节目的火爆定出个“核心竞争力”的话,也许就是那长久的专注、真实的流露、一如既往的诚恳。
央视如果不主推这些节目,这些节目可以放在午夜时分,当然会抢了许多深夜伴读书目、节目的市场,原因就在于它的真诚。
《朗读者》邀请的那些有故事的嘉宾,在自己生命流逝过程中,一直留有和珍藏那份属于自己的真情。
朗诵中,他们借着自己最为相通、相知的话语表达出来,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能在电视上看到、听到如此有血有肉的文字,大概,都会有所触动吧。
真正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的节目,当然会火爆。

3、朗读者的声音
《朗读者》中的声音不是打官腔、更不是朗诵腔,而是带有当事人情感的声音,不仅不会带来反感,还会给人以温暖。
一期节目的主题是“遇见”,邀请的嘉宾是柳传志,人文类节目请互联网大亨干什么?
节目中过去的故事与对未来的祝福融合在一起,柳传志本是高中时被挑中的飞行员人选,因有个舅舅是右派而落选,此时又错过了报考大学的机会。
在他最为悲伤的时候,遇见了父亲的一句话:
“只要你做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以后做什么,都是我的好孩子。”

没想到的是,节目中柳传志朗诵的是,前些天他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
一到致辞时,这位父亲从刚才和主持人探讨人生不确定性的往事中脱离开来,洋溢着饱满的容光,哪里像是有距离感的一位企业巨头,在舞台上,他只是一个父亲,说着那些最家常的话,但却蕴含着一位父亲最喜悦的感情,
他谈起儿子和一个叫康乐的姑娘从相识到相知,本是沉郁不语气质的儿子因爱情而喜笑颜开;又谈到未来儿媳妇的种种能干,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谢完亲家能生出如此优秀的女儿后,再次把那句对他人生起最大作用的话送给儿子:
“只要你做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以后做什么,都是我的好孩子。”
也许,真正的朗诵,本是不需要声嘶力竭的,顺承着自己的情感脉动,或喜悦、或平实地表现出来,表达出声,那承载着情感的声音本就是最好的朗诵。

再或许,文化本不该作为一种资本去积累,更不该因积攒了一些文化资本或只称得上是文化谈资,就随意对自己并不了解的美好事物去妄加评议,
放下那些主观看法,安静、放松地去接纳那些声音,
用身体、直觉去感受《朗读者》,去贴近那些或滚烫、或温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