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梁启超
五一小长假有一些时间,带着小孩游历梁启超生平,重新认识了一次梁启超。
我小时候很痛恨近代史上中国的孱弱、屡战屡败和触目惊心的屈辱条约,因此我一直拒绝学习和了解中国近代史。记得上高中升年纪考试时,我曾经弃考了历史,即使那一门课得了零分。因此,对梁启超我没有好好了解过,没留下什么好感,只认为是一个保守、腐朽知识分子。
可是看完了,还是有了一点吃惊。以下文字就是这次游览的一个小记。
梁启超出生在广东新会一个乡绅世家,说是世家,其实也就是从梁的爷爷考上秀才开始,之前是世代耕种的农民。小时候祖母教启超认字,梁爷爷会带小启超去崖山看宋朝灭亡的地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据说,启超两岁认字,五岁读书,七岁可下笔千言,太厉害了,要知道那可是古文啊!乡里以其为“神童”,十二岁即考中秀才,十七岁中举,真得很厉害!十几岁的时候,启超在很多地方当院生,学习如饥似渴。1891年开始师从康有为,一直学习四年到1895年。然后师徒俩进京,干了一件大事。
1895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灾难年,是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日遂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并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惨啊!全国激愤,中国什么时候受过这种窝囊气呢,也就是在清朝才有!于是,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向光绪帝“公车上书”,提出了三点主张:拒和、迁都、变法。这也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创造了条件。
1898年,严复从国外翻译引进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中国政府上下和民间的震动都很大。书中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让光绪帝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清朝的社会体制已经被世界各国抛在了后面,难以在当时国际社会的选择和竞争中生存下来,要想适者生存,就必须变法以适应当时的国际社会。于是,君臣共同启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以图强。但这深深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皇权旧势力的利益,不过一百天,就以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紫禁宫幽禁光绪皇帝于中南海瀛台,变法失败而告终。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成了政府通缉犯,不得已东渡日本进行避难。在日本,梁启超办学,宣传君主立宪思想,与当时以孙中山、黄为首的革命党人政见不一,进行了大论战,后来梁启超实际上已经支持民主共和体制。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在后来的政府中,梁启超先后担任过财政总长、司法总长等职,随着袁世凯称帝,梁启超辞官南下,与各路军阀商议策动讨伐袁世凯,并与张勋复辟进行了斗争。1918年至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游历考察,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英法主持的巴黎和会上,战败国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被直接交给了日本,梁启超先生愤慨至极,呼吁不能签署协定,国内也爆发了“五四运动”。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梁启超从一个旧世界的批判者,成为一个旧传统的提倡者,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从欧洲回国后,梁启超先生就再也没有理政的心思,而是把余生都献给了教育和学术研究事业,1929年就早早因病辞世了。
梁启超先生是一代奇才,凭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从广东一个普通乡绅家庭走向了中国的政治最前沿,曾经是一个激进的青年改革派,后来成为君主立宪保守派,到最后的民主共和拥护派,始终没有找到适合中国的出路,最后作为清华四导师之一,在教学育人上做出了一番成绩,尤其是他的孩子们,都爱国努力,有所成就,梁启超也完成了一系列史学著作。
但是我也有三个问题没有弄明白:
1、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被日本人连夜从北平掩护送到天津,再从天津坐日本军舰赴日本避难。但是中日刚刚经历了甲午战争,为什么日本人要帮助一个中国的变法维新者呢?
2、1920年左右,梁启超赴欧洲考察游历,回国后即决定专心教育和著书,退出政坛,人生出现了180度大转弯,为什么?要知道梁启超从1895年的公车上书开始,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与孙中山等革命人进行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的大辩论,再到辛亥革命后出任民国财政和司法总长,以及后来极力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等等,可以说梁启超一直处于中国政治的中心。
3、梁启超一生育有9个子女,个个都很成才,既有梁思成与林徽因这样在中国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才子佳人,也出了几个院士,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在佩服梁启超教子育人实在是高超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解,梁启超哪来的财力完成这么多子女的教育、还送他们出国留学?他当时也只是一个大学教授而已。
我小时候很痛恨近代史上中国的孱弱、屡战屡败和触目惊心的屈辱条约,因此我一直拒绝学习和了解中国近代史。记得上高中升年纪考试时,我曾经弃考了历史,即使那一门课得了零分。因此,对梁启超我没有好好了解过,没留下什么好感,只认为是一个保守、腐朽知识分子。
可是看完了,还是有了一点吃惊。以下文字就是这次游览的一个小记。
梁启超出生在广东新会一个乡绅世家,说是世家,其实也就是从梁的爷爷考上秀才开始,之前是世代耕种的农民。小时候祖母教启超认字,梁爷爷会带小启超去崖山看宋朝灭亡的地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据说,启超两岁认字,五岁读书,七岁可下笔千言,太厉害了,要知道那可是古文啊!乡里以其为“神童”,十二岁即考中秀才,十七岁中举,真得很厉害!十几岁的时候,启超在很多地方当院生,学习如饥似渴。1891年开始师从康有为,一直学习四年到1895年。然后师徒俩进京,干了一件大事。
1895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灾难年,是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日遂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并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惨啊!全国激愤,中国什么时候受过这种窝囊气呢,也就是在清朝才有!于是,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向光绪帝“公车上书”,提出了三点主张:拒和、迁都、变法。这也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创造了条件。
1898年,严复从国外翻译引进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中国政府上下和民间的震动都很大。书中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让光绪帝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清朝的社会体制已经被世界各国抛在了后面,难以在当时国际社会的选择和竞争中生存下来,要想适者生存,就必须变法以适应当时的国际社会。于是,君臣共同启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以图强。但这深深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皇权旧势力的利益,不过一百天,就以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紫禁宫幽禁光绪皇帝于中南海瀛台,变法失败而告终。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成了政府通缉犯,不得已东渡日本进行避难。在日本,梁启超办学,宣传君主立宪思想,与当时以孙中山、黄为首的革命党人政见不一,进行了大论战,后来梁启超实际上已经支持民主共和体制。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在后来的政府中,梁启超先后担任过财政总长、司法总长等职,随着袁世凯称帝,梁启超辞官南下,与各路军阀商议策动讨伐袁世凯,并与张勋复辟进行了斗争。1918年至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游历考察,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英法主持的巴黎和会上,战败国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被直接交给了日本,梁启超先生愤慨至极,呼吁不能签署协定,国内也爆发了“五四运动”。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梁启超从一个旧世界的批判者,成为一个旧传统的提倡者,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从欧洲回国后,梁启超先生就再也没有理政的心思,而是把余生都献给了教育和学术研究事业,1929年就早早因病辞世了。
梁启超先生是一代奇才,凭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从广东一个普通乡绅家庭走向了中国的政治最前沿,曾经是一个激进的青年改革派,后来成为君主立宪保守派,到最后的民主共和拥护派,始终没有找到适合中国的出路,最后作为清华四导师之一,在教学育人上做出了一番成绩,尤其是他的孩子们,都爱国努力,有所成就,梁启超也完成了一系列史学著作。
但是我也有三个问题没有弄明白:
1、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被日本人连夜从北平掩护送到天津,再从天津坐日本军舰赴日本避难。但是中日刚刚经历了甲午战争,为什么日本人要帮助一个中国的变法维新者呢?
2、1920年左右,梁启超赴欧洲考察游历,回国后即决定专心教育和著书,退出政坛,人生出现了180度大转弯,为什么?要知道梁启超从1895年的公车上书开始,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与孙中山等革命人进行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的大辩论,再到辛亥革命后出任民国财政和司法总长,以及后来极力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等等,可以说梁启超一直处于中国政治的中心。
3、梁启超一生育有9个子女,个个都很成才,既有梁思成与林徽因这样在中国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才子佳人,也出了几个院士,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在佩服梁启超教子育人实在是高超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解,梁启超哪来的财力完成这么多子女的教育、还送他们出国留学?他当时也只是一个大学教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