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剧评
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桃花扇・骂筵》
上周末看了两场桃花扇,苏州是今年巡演的第二站,零碎写了点笔记,不成体系。
这版全本首演于 87 年,今年是 30 周年故有巡演一事。剧本收录在张弘先生的《寻不到的寻找》一书。实际演出删去「阻奸」一折,而对「惊寤」一折有所充实。
「一戏两看」的方式很有意思。选场收录了后来创作的几出折子戏,不妨看作张先生「悔其少作」的作品。因为书中曾说:桃花扇里隐藏的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会被进一步发掘出来。
省昆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版本,是 06 年话剧导演田沁鑫的「1699 桃花扇」,距今也有十一年了。演员是原班人马,看戏过程中不免与它做对比。
17 版没有龙套,十个演员撑起一部大戏。1699 的秦淮八艳、复社三公子、八靠将、弘光皇帝,统统没有。「访翠」一折甚至不用香君出场,这是他的妙处。难说好坏,有些戏也许需要阵势。
丑角保儿贯穿全场。这才想起 1699 很奇怪,居然没有小丑出现。
1699 贯穿戏外的人物是老赞礼,17 版没有。于是少了开场那段「哭一回,笑一回,怒一回,骂一回。满座宾客,怎晓得俺老夫也是戏中之人。」结尾的「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则被移入「惊寤」中。好在把「哀江南」保留作幕前曲。
1699 几处感动的细节,在 17 版找不到。比如「却奁」中有一句「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这才唱出「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17 版老提「留都防乱揭帖」干什么!守楼一节,1699 是特别捶炼过的,香君先推开杨、李二人,继而看扇、迟疑、转身、撞桌,把千钧一发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17 版就没那么仔细了。
「惊寤」加回了「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一段,以老马夫回忆的形式出现,终不如八靠将齐声应答、依次倒地的气势。
话说 1699 的主题曲也很好听。
17 版在舞台上回归了一桌二椅的传统,比之三十年前是进步更是自信。更妙之处在于全黑的背景幕布,真是相机党的福音。1699 的舞台设计太现代了。
说到现代。「惊寤」最后,演员面对台下,制造沉默,试图与观众共鸣,似乎不是戏曲传统。传统是在插科打诨和嬉笑怒骂中思考人生。
「惊寤」和「余韵」最后的伴唱,也有人嫌太现代。然而原著确实有。剧本煞尾的诗赞,在舞台上应该如何演绎?
马鸣声不知是用哪种乐器模拟的,听起来有点怪,不够像。
至于结尾是否遵守原著,反倒不成问题。无论是双双顿悟入道,或是不敢开门相见,甚至香君怒斥侯生变节,自圆其说即可。
几出「戏中戏」值得一提。牡丹亭的「游园」出现两次,前后呼应。「皂罗袍」是昆曲王国的国歌,诚哉斯言。阮大铖的「燕子笺」意在讽刺,自不待言。「辞院」中给李香君安排了苏剧「醉归」,省昆的演员多是苏州人。最妙是「骂筵」的三出戏:马士英要李香君唱「田氏扇坟」和「潘金莲戏叔」,李香君唱了「击鼓骂曹」来骂他。
说完全本,再说选场。
除了「逢舟」,几折戏在全本中都有对应: * 侦戏——圈套 * 寄扇(同名) * 题画——后访 * 沉江——惊寤
「逢舟」和「侦戏」是新戏,「题画」和「沉江」和全本差别不大。
「寄扇」被罗周编剧拿来做了讲座:链接一、链接二、链接三。龚老师提笔画扇的那一刻,有乔小青「题曲」的既视感。
最后不能不提主办方的贴心和幽默:发纸巾给观众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