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物72:枣:长腰健妇提筐去,打枣竿长二十拳
外公栽了两棵枣树。前院那棵是“大灵枣”,成熟后的型号如小鸡蛋;后院竹林里还有一棵小枣树,夹在竹子间,结果很少,只有花生米大。
采得枣子有两种方法:舅舅飞起一脚蹬过去,树一震,大灵枣“噗噗”掉下地,摔得开裂;姨娘用长竹竿,在枣叶间摆动,会掉下更多。我与表弟们在一旁虎视眈眈,随时哄抢,乐趣无穷。
后院小枣树没人在乎,只有我嘴馋的时候,才去找它要零食。它孤零零地站在一个阳光很少的地方,主干还没有我胳膊粗,只要用手晃晃它,就可能掉下三两枚枣子。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枣子在《仪礼》中有很多重要用途,涉及诸侯国外交关系、祭庙、葬礼等等。所以,在《七月》里“八月剥枣”的人,未必都是普通百姓。
枣子古老的味道并不完全静止于文字。德州市庆云县有一棵“将军树”,便是活文物。《中国名胜大辞典》记载,它于1989年被当地政府命名为“唐枣”,立碑。而据清代当地知县卢元培的诗来推测,这颗古枣树生于南北朝的齐国时代。总之,其年龄在1400-1500年。无数民间传说围绕着这棵枣树,其中以唐朝开国大将罗成在树下栓马、开会最为著名。
如果人们不干扰一棵枣树,在没有天灾虫害的情形下,它完全可能成为不会说话的历史见证者。摩挲北京故宫里数百年的龙柏,已经令人感慨万千,那么面对一棵千年以上的枣树,就只有深深的震撼了。但白居易咏《杏园中枣树》开篇几句却是——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可见枣树因为普及天下而渐渐不被人们重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粮食果蔬的占有量增加了,有些事物的远古光辉就黯淡了。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实于民,此所谓天府也。(《战国策•燕策一》)
——这是苏秦游说六国时对燕文侯的一番政经分析。枣子在当时可以当粮食,是富饶的象征物之一。而到了《齐民要术》的北魏时代,中国人对枣树的深刻了解,已经在选择性培育中得以贯彻。而那时的枣子必定比《诗经》时代种类更多,个头也更大。
《尔雅》记载的周代枣子只有壶枣、要枣、白枣、酸枣等十一种;到了元代的《打枣谱》,已发展到七十二种;而乾隆时的《植物名实图考》里,枣子品种更上升到八十七种。当代呢?必定更多。而且随着人们对枣子的经济开发技术越来越多,我们在市场上所见的枣子产品,已经眼花缭乱。
一物是贵是贱,不能用多少来衡量。否则阳光、空气都因为免费而贱了。中国人在枣子一事上,对世界作出过重大贡献。公元1世纪,它从中国经叙利亚传入地中海沿岸和西欧,19世纪由欧洲传入北美,可以说,现在世界上很多人吃枣子,都沾了咱祖先的光。
“一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这句民间俗语,有它的中医学背景。《神农本草经》等古籍对枣子的运用记载很广泛,现代人更多地将枣子用在养生中,比如红枣莲子羹之类的小吃、饮品,常常被人追捧成万用补药。
我家那位女士近年喜欢吃干大枣。前些天我获取两袋来自新疆的哈密干大枣,因清朝就被说成“枣大疑仙种”,她竟不许我用它做红烧肉的配料。随着手机传媒的发展,各种关于枣子功能的神奇传说,被广泛挖掘,在这个自然环境堪忧的时代,多少能给一点心理安慰。清代诗人崔旭有道——
河上秋林八月天,红珠颗颗压枝园。
长腰健妇提筐去,打枣竿长二十拳。
——这位“长腰健妇”所体现的,不仅是劳动人民的浑身阳光,按照今天的眼光审视,完全可以做当地枣子的形象代言人。
采得枣子有两种方法:舅舅飞起一脚蹬过去,树一震,大灵枣“噗噗”掉下地,摔得开裂;姨娘用长竹竿,在枣叶间摆动,会掉下更多。我与表弟们在一旁虎视眈眈,随时哄抢,乐趣无穷。
后院小枣树没人在乎,只有我嘴馋的时候,才去找它要零食。它孤零零地站在一个阳光很少的地方,主干还没有我胳膊粗,只要用手晃晃它,就可能掉下三两枚枣子。
![]() |
感谢pixabay提供美图 |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枣子在《仪礼》中有很多重要用途,涉及诸侯国外交关系、祭庙、葬礼等等。所以,在《七月》里“八月剥枣”的人,未必都是普通百姓。
枣子古老的味道并不完全静止于文字。德州市庆云县有一棵“将军树”,便是活文物。《中国名胜大辞典》记载,它于1989年被当地政府命名为“唐枣”,立碑。而据清代当地知县卢元培的诗来推测,这颗古枣树生于南北朝的齐国时代。总之,其年龄在1400-1500年。无数民间传说围绕着这棵枣树,其中以唐朝开国大将罗成在树下栓马、开会最为著名。
如果人们不干扰一棵枣树,在没有天灾虫害的情形下,它完全可能成为不会说话的历史见证者。摩挲北京故宫里数百年的龙柏,已经令人感慨万千,那么面对一棵千年以上的枣树,就只有深深的震撼了。但白居易咏《杏园中枣树》开篇几句却是——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可见枣树因为普及天下而渐渐不被人们重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粮食果蔬的占有量增加了,有些事物的远古光辉就黯淡了。
![]() |
感谢pixabay提供美图 |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实于民,此所谓天府也。(《战国策•燕策一》)
——这是苏秦游说六国时对燕文侯的一番政经分析。枣子在当时可以当粮食,是富饶的象征物之一。而到了《齐民要术》的北魏时代,中国人对枣树的深刻了解,已经在选择性培育中得以贯彻。而那时的枣子必定比《诗经》时代种类更多,个头也更大。
《尔雅》记载的周代枣子只有壶枣、要枣、白枣、酸枣等十一种;到了元代的《打枣谱》,已发展到七十二种;而乾隆时的《植物名实图考》里,枣子品种更上升到八十七种。当代呢?必定更多。而且随着人们对枣子的经济开发技术越来越多,我们在市场上所见的枣子产品,已经眼花缭乱。
一物是贵是贱,不能用多少来衡量。否则阳光、空气都因为免费而贱了。中国人在枣子一事上,对世界作出过重大贡献。公元1世纪,它从中国经叙利亚传入地中海沿岸和西欧,19世纪由欧洲传入北美,可以说,现在世界上很多人吃枣子,都沾了咱祖先的光。
“一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这句民间俗语,有它的中医学背景。《神农本草经》等古籍对枣子的运用记载很广泛,现代人更多地将枣子用在养生中,比如红枣莲子羹之类的小吃、饮品,常常被人追捧成万用补药。
![]() |
感谢pixabay提供美图 |
我家那位女士近年喜欢吃干大枣。前些天我获取两袋来自新疆的哈密干大枣,因清朝就被说成“枣大疑仙种”,她竟不许我用它做红烧肉的配料。随着手机传媒的发展,各种关于枣子功能的神奇传说,被广泛挖掘,在这个自然环境堪忧的时代,多少能给一点心理安慰。清代诗人崔旭有道——
河上秋林八月天,红珠颗颗压枝园。
长腰健妇提筐去,打枣竿长二十拳。
——这位“长腰健妇”所体现的,不仅是劳动人民的浑身阳光,按照今天的眼光审视,完全可以做当地枣子的形象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