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地图
查看话题 >诗词地图: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豆瓣话题#古诗地图#最热的一条中看到@Nullpotinter推荐的一个网址: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http://sou-yun.com/poetlife.html。打开后我发现这真是一个有趣有用的工具,竟然有人如此煞费苦心将唐宋诗词搬到地图上来了,这里再次强烈推荐。
1.诗词蛮荒之地。从地图上红点的分布就能大概了解当时诗人和词人的主要活动区域——青藏广大地区几乎空白。之所以没有完全空白,因为公元670年骆宾王在西宁驻足作诗三首。西南云贵高原又是骆宾王不小心在那写了两首诗从而填补了空白。西北古丝绸之路沿线的甘肃和北疆那几个红点主要是边塞诗人岑参的贡献。东北苦寒之地只有哈尔滨有个南宋诗(词)人洪皓足迹至过,但没有留下诗词作品,可以看作是一片空白。今天的文化中心首都北京,那时候还是个没有文化的蛮荒之地,无人逗留。看完整个诗词地图分布后我的第一感觉便是:远方并没有诗,这与现在诗与远方并提的情况刚好相反。

2.诗兴大发之地。有诗词贫瘠之地,就有诗词富饶之土。根据诗词地图的统计可以清楚看出当时诗词文化繁荣所在:开封,杭州和西安,其中开封诗词2727首,杭州诗词1841首(苏杭之一的苏州有诗词902首),西安诗词1807首。原因很简单——他们分别是北宋、南宋和唐的首都,自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如今天的北京。除了这三大诗词富集的区域外,比较比较繁荣之处还有鄱阳湖平原(九江608首,南昌183首),洞庭湖—江汉平原(长沙484首,荆州307首,武汉256首),成都平原(成都494首,绵阳113首)。还有一个奇葩之地惠州,作为唐宋不折不扣的南蛮之境,一共只有5个诗词人在此作诗词544首,然而大文豪苏轼被贬惠州期间一口气写了540首,让惠州一下子超越了很多繁华的地方。
3.烟花三月下扬州。前面讲过的三个诗词繁荣之都——西安,开封和杭州首先是因政治中心文人士大夫聚集于此而成,所以他们的繁荣往往随政治迁移而变化。西安在北宋时离政治中心还不遥远,仍有不少诗词人出没,到了南宋就绝迹了。靖康之耻后政治中心南迁,开封的繁华也随之凋落,南宋时只有两位诗词人在此停留。杭州相比而言繁荣持续最久,唐代已有不少诗人光顾,北宋时增速显著,到南宋达到高潮,宋亡后仍不绝如缕。综观全国,只有一个非政治中心有着持久而均衡的诗词繁荣,这个地方就是烟花之地——扬州,从隋朝至南宋,有61位诗词人在扬州停留,有诗词1419首。加上旁边的南京和镇江,这一带称为中国的古诗词之都也不为过。

从隋炀帝三下扬州起,扬州便成为人们心中的“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扬州的兴盛首先得益于大运河。隋炀帝时期开通大运河,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口的扬州,南临大江,北接黄淮,从这里既可横穿东西,又能纵贯南北,当仁不让地成为最大的水上交通枢纽。到了唐朝逐步发展成当时最繁荣的城市,当时有“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杨一益二”的说法。扬州长盛不衰的第二个原因是看起来很细微很日常的东西——盐。 中国古代东中部地区食盐以海盐为主,海盐主产区在淮河盐城一带,扬州作为“南北大冲、百货云集”的水陆交通枢纽,自然而然地成为海盐最大的集散中心。它的优越地理位置,加上盐业的巨大利益,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商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的繁荣一直持续到明清,虽然经历过明末清初“扬州十日”血腥屠杀的短暂衰落时期,但依靠运河和盐两大法宝,在康乾盛世和平时期它又很快重回巅峰。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后来铁路和海运兴起,运河不重要了,盐也变得稀松平常,扬州的衰落黯淡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如今长三角经济圈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个个都比扬州牛逼哄哄,庆幸的是,在唐诗宋词的世界里,它永远是那个烟花三月里的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