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
李文倩
人类生活在一个必然性的世界之中。如果用科学思维来稍作解释,即人作为一个动物性的存在,首先他需要持续不断地摄取能量,来维持自身机体的运行。然而人之基本困境在于,就人类总体而言,这种可供人类生存的能量是有限的、匮乏的;而作为个体性的个人而言,即使他侥幸生存在一个物产相对丰富的环境之中,但人类个体间的残酷竞争,再次表明了人之生存的艰辛。生存本身受制于必然性,这并非人类的独特遭遇,而是一切生命的共同境遇。然而人之为人的基本标志在于,人对这种必然性的超越或突围;对自由的永恒追求,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前提,它构成了人生存于世的本质。奴隶是没有自由的,并且对多数奴隶而言,他们因适应了自己的奴隶身份,从而失掉了追求自由的信念和意志。这个意义上的奴隶,其实只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一个操劳着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奴隶是生存于政治之外的,他们没有公民身份。在古希腊,只有城邦之内具有公民身份的自由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并被其他的自由人当做同类来看待。自由人除了有资格参与公共事务之外,基于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他们从事科学和艺术活动。因此科学与艺术这两种人类活动,具有共同的自由品性。当代学者吴国盛在《哲学透视:自由作为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本质》一文中说:“真正的艺术与真正自由的科学一样,都是超越实用目的,对理想纯粹的追求。自由是它们的共同本质。一当希腊精神在它们身上散发出余响,它们就仿佛失散多年的兄弟认出了彼此。”然而尽管“自由是它们的共同本质”,但近两三百年以来,艺术与科学各自走上了自己的道路。既是艺术家,同时又是科学家的巨人除了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大量涌现之后,现在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由此分途之后的艺术与科学,必定具有各自不同的秉性,我将在下面对此稍作分析。
为分析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在此引入常识这一维度。在我看来,在我们日常性的生存境遇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如此切近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它们与常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一个基本差异,正是表现在与常识的不同关系之中。分析艺术、科学对常识的不同“态度”,从而凸显艺术与科学的根本性差异,正是本文的基本运思路径。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艺术与常识的关系。我在此处的讨论,部分借用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这一名文中的观点,但思考的维度并不全然一致。海德尔格认为,物之本真性存在,一是在艺术品中,二是在纯思中。当然在我看来,物之本真性存在的另一方式,是在上帝的荣光之下。并且这里的本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真。但这一问题涉及海德格尔与基督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是笔者所能胜任的,因此在这里不拟讨论。海德格尔说,“艺术就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真理之临在,恰是存在之澄明,存在之无蔽状态。艺术品承载真理;而真理必定不在日常性的琐碎与唠叨之中。而日常性的琐碎世界,恰恰是由常识所主宰的。由此可见,艺术与常识是格格不入的;甚至可以说,它们处于尖锐对峙的状态。在此,常识代表一种堕落的力量,它时时都有可能对自由的(真理必定是自由的)艺术构成限制或“污染”。常识具备这种扩张的本性,处处制造误解,处处适应简单。在俗世(常识主宰的领域)空间中,艺术为保持自身的内在品性,总是主动出击,击打常识,力图摆脱常识的束缚。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所谓常识,就是一套极度简单化的解释系统,它对应着基本的生存。因此艺术必定抗拒这种解释,并进而反对一切解释,因为一旦被解释“清楚”,艺术就不是艺术,而沦为常识之一种。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真正伟大的艺术品,尽管历代都有人试图去解释它,却永远也解释不清。所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反对解释,否弃日常性的庸常逻辑,是艺术的基本品质。正是在这种反抗的意义上,艺术通过构筑一个自在的世界,从而实现它自由的梦想。那些通过观看艺术品而进入艺术世界的人们,被一种不确定性所吸引,暂时地从自身的生存逻辑中抽离出来。而当他们经过在艺术世界的“遨游”,重返日常性的世俗世界时,他们必定瞪大眼睛——他们的“世界观”,已经在不经意间改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改变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在《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一书中说:“作品是用来改变那些看到它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认为世界是个非正义的地方,事实上就是要让人们受到感动,然后去改变它。”而这只是艺术的基本功能之一。
下面讨论科学。科学在本性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但在此意义之外,科学又具有解释的功能。在日常性的生存境遇中,人们总要面对诸多无法说清的问题。常识是无能为力的,或者说常识的解答并不总令人满意。这个时候,科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认识世界的模式,必定会发挥自身的功能。艺术总带有某种神秘性的色彩,这是由它的无法清楚言说的本性所决定的。而科学的本性,恰恰是要消除这种神秘感;在多数时候,科学是成功的。但科学有其自身的限制,它永远都无法消灭所有的神秘感;因为对于世界的解释,从根本上说,是无法穷尽的。科学不同于常识之处,在于它并不从我们日常性的直观出发来解释世界,而是采用了数学这一高度逻辑化的分析技术。科学通过构造模型,解释实存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说,科学的解释永远都是一种近似解释。毫无疑问的是,科学解释通往一个确定性的世界,尽管这种确定性往往并不稳固。即使如此,因为科学的解释并不是最差的一种,人们还是乐意采用它。科学的解释,在经过一系列的简化之后,成为常识的一部分。我们已经说过,这种解释是有内在缺陷的,经常是谬误与真理所共同构筑而成的“偏见”,因此就有修正的必要。修正一次,完成一次循环,而这样的循环是永无止尽的。但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是因它在这种循环之中,有累积性的知识增加,因此科学是进步的。但对艺术来说,这样的进步是不存在的,因为艺术根本上无关知识。我们上面说过,艺术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改变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并且这种改变是当下性的,并不需要经过一个解释的环节。科学的发展,最终也会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但其中必定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解释过程。而通过这一较长的解释过程,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世界。在解释之外,科学具有预测的功能;与解释的近似性相类,科学预测更不可能是绝对精确的,只带有相对的精确性。艺术也有预言功能,但这种预言常常是模糊而又玄远的,并且不能为人所控制(量化),因此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二○一○年三月二日
人类生活在一个必然性的世界之中。如果用科学思维来稍作解释,即人作为一个动物性的存在,首先他需要持续不断地摄取能量,来维持自身机体的运行。然而人之基本困境在于,就人类总体而言,这种可供人类生存的能量是有限的、匮乏的;而作为个体性的个人而言,即使他侥幸生存在一个物产相对丰富的环境之中,但人类个体间的残酷竞争,再次表明了人之生存的艰辛。生存本身受制于必然性,这并非人类的独特遭遇,而是一切生命的共同境遇。然而人之为人的基本标志在于,人对这种必然性的超越或突围;对自由的永恒追求,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前提,它构成了人生存于世的本质。奴隶是没有自由的,并且对多数奴隶而言,他们因适应了自己的奴隶身份,从而失掉了追求自由的信念和意志。这个意义上的奴隶,其实只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一个操劳着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奴隶是生存于政治之外的,他们没有公民身份。在古希腊,只有城邦之内具有公民身份的自由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并被其他的自由人当做同类来看待。自由人除了有资格参与公共事务之外,基于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他们从事科学和艺术活动。因此科学与艺术这两种人类活动,具有共同的自由品性。当代学者吴国盛在《哲学透视:自由作为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本质》一文中说:“真正的艺术与真正自由的科学一样,都是超越实用目的,对理想纯粹的追求。自由是它们的共同本质。一当希腊精神在它们身上散发出余响,它们就仿佛失散多年的兄弟认出了彼此。”然而尽管“自由是它们的共同本质”,但近两三百年以来,艺术与科学各自走上了自己的道路。既是艺术家,同时又是科学家的巨人除了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大量涌现之后,现在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由此分途之后的艺术与科学,必定具有各自不同的秉性,我将在下面对此稍作分析。
为分析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在此引入常识这一维度。在我看来,在我们日常性的生存境遇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如此切近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它们与常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一个基本差异,正是表现在与常识的不同关系之中。分析艺术、科学对常识的不同“态度”,从而凸显艺术与科学的根本性差异,正是本文的基本运思路径。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艺术与常识的关系。我在此处的讨论,部分借用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这一名文中的观点,但思考的维度并不全然一致。海德尔格认为,物之本真性存在,一是在艺术品中,二是在纯思中。当然在我看来,物之本真性存在的另一方式,是在上帝的荣光之下。并且这里的本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真。但这一问题涉及海德格尔与基督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是笔者所能胜任的,因此在这里不拟讨论。海德格尔说,“艺术就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真理之临在,恰是存在之澄明,存在之无蔽状态。艺术品承载真理;而真理必定不在日常性的琐碎与唠叨之中。而日常性的琐碎世界,恰恰是由常识所主宰的。由此可见,艺术与常识是格格不入的;甚至可以说,它们处于尖锐对峙的状态。在此,常识代表一种堕落的力量,它时时都有可能对自由的(真理必定是自由的)艺术构成限制或“污染”。常识具备这种扩张的本性,处处制造误解,处处适应简单。在俗世(常识主宰的领域)空间中,艺术为保持自身的内在品性,总是主动出击,击打常识,力图摆脱常识的束缚。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所谓常识,就是一套极度简单化的解释系统,它对应着基本的生存。因此艺术必定抗拒这种解释,并进而反对一切解释,因为一旦被解释“清楚”,艺术就不是艺术,而沦为常识之一种。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真正伟大的艺术品,尽管历代都有人试图去解释它,却永远也解释不清。所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反对解释,否弃日常性的庸常逻辑,是艺术的基本品质。正是在这种反抗的意义上,艺术通过构筑一个自在的世界,从而实现它自由的梦想。那些通过观看艺术品而进入艺术世界的人们,被一种不确定性所吸引,暂时地从自身的生存逻辑中抽离出来。而当他们经过在艺术世界的“遨游”,重返日常性的世俗世界时,他们必定瞪大眼睛——他们的“世界观”,已经在不经意间改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艺术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改变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在《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一书中说:“作品是用来改变那些看到它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认为世界是个非正义的地方,事实上就是要让人们受到感动,然后去改变它。”而这只是艺术的基本功能之一。
下面讨论科学。科学在本性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但在此意义之外,科学又具有解释的功能。在日常性的生存境遇中,人们总要面对诸多无法说清的问题。常识是无能为力的,或者说常识的解答并不总令人满意。这个时候,科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认识世界的模式,必定会发挥自身的功能。艺术总带有某种神秘性的色彩,这是由它的无法清楚言说的本性所决定的。而科学的本性,恰恰是要消除这种神秘感;在多数时候,科学是成功的。但科学有其自身的限制,它永远都无法消灭所有的神秘感;因为对于世界的解释,从根本上说,是无法穷尽的。科学不同于常识之处,在于它并不从我们日常性的直观出发来解释世界,而是采用了数学这一高度逻辑化的分析技术。科学通过构造模型,解释实存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说,科学的解释永远都是一种近似解释。毫无疑问的是,科学解释通往一个确定性的世界,尽管这种确定性往往并不稳固。即使如此,因为科学的解释并不是最差的一种,人们还是乐意采用它。科学的解释,在经过一系列的简化之后,成为常识的一部分。我们已经说过,这种解释是有内在缺陷的,经常是谬误与真理所共同构筑而成的“偏见”,因此就有修正的必要。修正一次,完成一次循环,而这样的循环是永无止尽的。但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是因它在这种循环之中,有累积性的知识增加,因此科学是进步的。但对艺术来说,这样的进步是不存在的,因为艺术根本上无关知识。我们上面说过,艺术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改变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并且这种改变是当下性的,并不需要经过一个解释的环节。科学的发展,最终也会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但其中必定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解释过程。而通过这一较长的解释过程,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世界。在解释之外,科学具有预测的功能;与解释的近似性相类,科学预测更不可能是绝对精确的,只带有相对的精确性。艺术也有预言功能,但这种预言常常是模糊而又玄远的,并且不能为人所控制(量化),因此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二○一○年三月二日
-
白日梦想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9 21:53:22
-
豆友142816847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2 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