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策划中的量化与理性
一、标签
出于方法论上的一种意识形态倾向,越来越多的社科领域喜欢强调量化和科学理性的标签,建筑策划就是其中之一。当这种做法被XX从未入门,缺乏基本的XXXX,而又喜好标榜科学理性的人采用时,产生的结果则更加XXXX。
二、定义
建筑策划(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和目前国内的营销策划,房地产的文案策划等的实际涵义有很大差别,区分这个差别是论述的前提。
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建筑策划是说明一个建筑学问题并提出问题相关要求的过程。这个定义和建筑策划领域的经典著作《Problem Seeking:An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Primer》(William M.Pena)的标题相符,即找到一个(建筑)问题并把问题说清楚。
埃迪斯·切里(Edith Cherry)认为,“建筑策划是通过研究和决策程序找出需要由设计来解决的问题。建筑策划需要从可用的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从所有可能的结论中抽取最重要的结论”。这个定义说明了找问题的方式是“通过研究和决策程序”,而目的是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
庄惟敏认为,“建筑策划特指在建筑学领域内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设定,从建筑学的学科角度出发,不仅依赖于经验和规范,更以实态调查为基础,运用计算机等近现代科技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既定目标所应遵循的方法及程序的研究工作” 。这个定义中强调的实态调查、计算机、定量、客观分析等关键词,事实上是随着时代变迁,工具和方法的改进使得信息的提取、处理有了更加科学的方式,放置于庄老师的建筑策划视域里,考虑到和整个体系其他部分的衔接,并没有什么不妥。
三、发展历程
威廉·佩纳(William M.Pena)被公认为建筑策划之父,他在《问题搜寻:建筑策划初步》(Problem Seeking: An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Primer)一书中提出了基于“建立目标、收集和分析事实、揭示和检验概念、决定需求、陈述问题”五个步骤和“功能、形式、经济、时间”四个维度建立了信息决策矩阵(即CRS策划体系),该书对传统建筑策划工具第一次进行了介绍,包括分析卡片、棕色纸幕墙法、陈述报告。但佩纳认为策划和设计是分离的过程。
埃迪斯·切里(Edith Cherry)等人在佩纳的策划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形成更加多样的建筑策划体系。
第二代建筑策划大师罗伯特·G·赫什伯格(Robert G.Hershberger)在《建筑策划与前期管理》(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and Predesign Manager)一书中讨论了进行建筑策划工作的理论基础,并对CRS策划体系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价值评估和策划目的对于建筑策划搜集信息的重要性,并在更深的层次上涉及了拓展策划信息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过程。和第一代建筑策划对分离策划、设计不同,第二代建筑策划更注重策划和设计的融合,并逐步形成建筑策划、建筑设计、使用后评估相结合的全过程建筑策划设计的体系。
1973 年美国国家注册建筑师委员会(NCARB)采纳了CRS方法作为职业实践策划与分析科目考试中的一部分。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在传统建筑师服务中增加了建筑策划服务,并写入《建筑师职业实践手册》。CRS(Caudill Rowlett Scott事务所)、HOK等跨国设计集团的建筑策划实践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建筑策划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传统建筑策划工具,从20世纪世纪70年代起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辅助策划决策软件,包括K-12 Expert System, Intergraph’s Project ProgrammerTM with Project OpimizerTM(IntergraphTM), The SARA Facility Development SystemTM(SARA FDS), SEED.Pro team, Trelligenece AffinityTM。
国内建筑策划公认的开端是1991年庄惟敏的博士论文《建筑策划论:设计方法学的探讨》。庄惟敏于200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建筑策划核心理论的《建筑策划导论》,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建筑策划与设计》(庄惟敏,2016)。
四、建筑策划的方法论
威廉·佩纳的信息决策矩阵,本质上可以认为是通过特定的信息搜集和商讨决策流程,把建筑问题四个维度(功能、形式、经济、时间)的信息搜集起来,按照“五步法”导出最后的问题陈述。
首先,这就是一个信息清单,或者称之为表格,信息大致按照Goals→Facts→Concepts→Needs→Problem流动(可以存在顺序调换和反馈环节),最后获得问题陈述。把它称之为矩阵(matrix),在建筑策划里其实只在信息决策流程中,在某个特定环节处理数字构成的矩阵时才是符合这个称呼的。当然也可以为了在形式上统一简化,采取这样的命名。这样的命名给不懂线性代数的建筑学者带来过多少困惑和误解,这个锅应该由缺少科普教育的建筑基础教学来背。在对建筑策划的方法论进行扩展时,自然会想到将数学领域中的矩阵知识上引入,比如群决策,这个命名带来的问题就会非常明显。但实质上此“矩阵”非彼“矩阵”,这里的分析再多写,我就不能毕业了。
其次,虽然最终结果是一个信息清单,但是在威廉·佩纳那里,四个维度(功能、形式、经济、时间)并不是拆解为完全独立的,这种非独立性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问题自身的复杂性。而在追随者的操作中,不但机械套用四个维度,而且基本把问题拆解为完全独立的。这种套用在保留了威廉·佩纳的信息决策矩阵的形式,表面上遵从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引用逻辑,实际上只有形式的空壳,适合拿去投稿申请基金评职称。
威廉·佩纳的体系,虽然整体上接近原子分解式的操作方式,但他在论述中保留了信息决策流程中的对于逻辑与直觉、科学与艺术、分析与综合的区分,而且信息沟通中仍有很多是面对面交流的成分,包括分析卡片、棕色纸幕墙法、陈述报告。这种方式虽然相对低效,但是确保了问题的真实要素能呈现在信息处理的终端环节。
总的来说,建筑策划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方法体系,其中CRS、HOK等事务所的长期实践和推动功不可没。随着时代发展和对复杂信息处理的需求,建筑策划中也引入一系列的定量工具方法,以及开发的一系列软件工具。这其中掺杂了诸多形式化规则和形而上假设,方便利用既有工具方法进行演算。但如果进一步在方法论上认为,建筑策划是一个可以基于类似公理体系进行演绎,从而将信息在一系列逻辑规则操作下导出理性结果,那么就出离得太远,至少这个“理性”也是一系列打了折扣的理性假设导出的劣质产品,其中的主观因素无论合理与否,似乎都需要被剔除掉。建筑策划在整体上从来不是一个理想化的形式规则体系,而更接近于一个实践中混合了多种实践策略的操作指导手册,这些实践策略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优化。
五、两种范式下的进路
一种进路是基于系统论的数理建模,采用一种标准化的流程。首先,为系统的操作设定明确的对象和目标;然后,从系统的现状中获得清单,分析现实问题的本质,提出恰当的概念和关系模型来映射现实世界的复杂系统的现状和逻辑关系。然后在完成概念形式化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并用精确的数学形式表达,并以模型中获得的关系为基础,针对系统的未来状况进行预测。基于预测可设计出数套可供解决的方案,并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优方案。最后,一旦开始实施应用,就可以不断地根据反馈信息来调整系统,不断优化预测结果。然而,这种进路在一开始就依赖一系列形而上学的假设,这在哲学层面要求我们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先验的概念化,并在数学层面要求可以进一步形式化,这不可避免了带来了过度简化的危险;同时假定了对信息的精确获取和筛选的代价是极低的。
另一种进路则是基于现实物质环境和社会的复杂性,承认处于系统中的任何个人和团体都不会拥有全部的知识和权力,所有的城市决策都是在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中做出的。现实中的决策过程是价值观和分析的混合物、目标与手段的混合体,有时甚至是以对理论的回避作为其特征,难以对其建立形式化的关系模型来解析。更合理的假设是所有这些都处于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面对着众多互相冲突的不同团体和利益,最后的决策结果本质上受制于复杂的、杂乱的一系列在专家、政客和公众之间的协议所设定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理解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并建立一套沟通决策的机制和流程来协调不同群体和利益并获得认可。
大多数理论体系是两种发展进路的混合体系。
建筑策划体系中的信息矩阵本质上是由现状中获得的信息清单,至少在获得现状信息清单这一步骤,建筑策划是符合上述第一种范式下的进路的。但从建立抽象概念及关系模型开始,建筑策划就已经开始分道扬镳了。建筑策划中存在的对问题的概念抽象和关系映射逻辑的处理,并不意图建立一个整体的理论模型,有时甚至是回避理论的。
尽管建筑策划涉及到的各决策主体是在一个比较严谨,实践证明有效的体系中作信息分析和问题探查,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本质上依赖于策划流程中的一个个决策主体的主观判断,而其中采用的形式化手段和工具只辅助决策主体的认知判断,并不构成特定的形式化理论体系。这样在不要求过多的先验理论和形式化体系的前提下,完成对复杂现实的信息分析和问题探查,并结合方案筛选、结果预测和信息反馈等过程完成对复杂系统的优化。
在运用得当的情形下,建筑策划体系将两种进路的优势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并在实践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但这也等于说,在运用不当的情况下,它将两种进路最糟糕的特征都结合在了一起,而在名义上强调发挥了第一种进路的优势。通常,后者情形居多,并且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别。
六、结语
XXXXX代表一系列科学客观理性中立的词汇。
参考文献:
Pena, William M., and Steven A.Parshall.Problem seeking: an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primer.John Wiley & Sons, 2001
庄惟敏.建筑策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4
Peter Hall.明日之城[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1
出于方法论上的一种意识形态倾向,越来越多的社科领域喜欢强调量化和科学理性的标签,建筑策划就是其中之一。当这种做法被XX从未入门,缺乏基本的XXXX,而又喜好标榜科学理性的人采用时,产生的结果则更加XXXX。
二、定义
建筑策划(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和目前国内的营销策划,房地产的文案策划等的实际涵义有很大差别,区分这个差别是论述的前提。
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建筑策划是说明一个建筑学问题并提出问题相关要求的过程。这个定义和建筑策划领域的经典著作《Problem Seeking:An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Primer》(William M.Pena)的标题相符,即找到一个(建筑)问题并把问题说清楚。
埃迪斯·切里(Edith Cherry)认为,“建筑策划是通过研究和决策程序找出需要由设计来解决的问题。建筑策划需要从可用的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从所有可能的结论中抽取最重要的结论”。这个定义说明了找问题的方式是“通过研究和决策程序”,而目的是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
庄惟敏认为,“建筑策划特指在建筑学领域内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设定,从建筑学的学科角度出发,不仅依赖于经验和规范,更以实态调查为基础,运用计算机等近现代科技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既定目标所应遵循的方法及程序的研究工作” 。这个定义中强调的实态调查、计算机、定量、客观分析等关键词,事实上是随着时代变迁,工具和方法的改进使得信息的提取、处理有了更加科学的方式,放置于庄老师的建筑策划视域里,考虑到和整个体系其他部分的衔接,并没有什么不妥。
三、发展历程
威廉·佩纳(William M.Pena)被公认为建筑策划之父,他在《问题搜寻:建筑策划初步》(Problem Seeking: An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Primer)一书中提出了基于“建立目标、收集和分析事实、揭示和检验概念、决定需求、陈述问题”五个步骤和“功能、形式、经济、时间”四个维度建立了信息决策矩阵(即CRS策划体系),该书对传统建筑策划工具第一次进行了介绍,包括分析卡片、棕色纸幕墙法、陈述报告。但佩纳认为策划和设计是分离的过程。
埃迪斯·切里(Edith Cherry)等人在佩纳的策划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形成更加多样的建筑策划体系。
第二代建筑策划大师罗伯特·G·赫什伯格(Robert G.Hershberger)在《建筑策划与前期管理》(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and Predesign Manager)一书中讨论了进行建筑策划工作的理论基础,并对CRS策划体系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价值评估和策划目的对于建筑策划搜集信息的重要性,并在更深的层次上涉及了拓展策划信息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过程。和第一代建筑策划对分离策划、设计不同,第二代建筑策划更注重策划和设计的融合,并逐步形成建筑策划、建筑设计、使用后评估相结合的全过程建筑策划设计的体系。
1973 年美国国家注册建筑师委员会(NCARB)采纳了CRS方法作为职业实践策划与分析科目考试中的一部分。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在传统建筑师服务中增加了建筑策划服务,并写入《建筑师职业实践手册》。CRS(Caudill Rowlett Scott事务所)、HOK等跨国设计集团的建筑策划实践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建筑策划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传统建筑策划工具,从20世纪世纪70年代起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辅助策划决策软件,包括K-12 Expert System, Intergraph’s Project ProgrammerTM with Project OpimizerTM(IntergraphTM), The SARA Facility Development SystemTM(SARA FDS), SEED.Pro team, Trelligenece AffinityTM。
国内建筑策划公认的开端是1991年庄惟敏的博士论文《建筑策划论:设计方法学的探讨》。庄惟敏于200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建筑策划核心理论的《建筑策划导论》,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建筑策划与设计》(庄惟敏,2016)。
四、建筑策划的方法论
威廉·佩纳的信息决策矩阵,本质上可以认为是通过特定的信息搜集和商讨决策流程,把建筑问题四个维度(功能、形式、经济、时间)的信息搜集起来,按照“五步法”导出最后的问题陈述。
![]() |
威廉·佩纳的信息决策矩阵 |
首先,这就是一个信息清单,或者称之为表格,信息大致按照Goals→Facts→Concepts→Needs→Problem流动(可以存在顺序调换和反馈环节),最后获得问题陈述。把它称之为矩阵(matrix),在建筑策划里其实只在信息决策流程中,在某个特定环节处理数字构成的矩阵时才是符合这个称呼的。当然也可以为了在形式上统一简化,采取这样的命名。这样的命名给不懂线性代数的建筑学者带来过多少困惑和误解,这个锅应该由缺少科普教育的建筑基础教学来背。在对建筑策划的方法论进行扩展时,自然会想到将数学领域中的矩阵知识上引入,比如群决策,这个命名带来的问题就会非常明显。但实质上此“矩阵”非彼“矩阵”,这里的分析再多写,我就不能毕业了。
其次,虽然最终结果是一个信息清单,但是在威廉·佩纳那里,四个维度(功能、形式、经济、时间)并不是拆解为完全独立的,这种非独立性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问题自身的复杂性。而在追随者的操作中,不但机械套用四个维度,而且基本把问题拆解为完全独立的。这种套用在保留了威廉·佩纳的信息决策矩阵的形式,表面上遵从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引用逻辑,实际上只有形式的空壳,适合拿去投稿申请基金评职称。
威廉·佩纳的体系,虽然整体上接近原子分解式的操作方式,但他在论述中保留了信息决策流程中的对于逻辑与直觉、科学与艺术、分析与综合的区分,而且信息沟通中仍有很多是面对面交流的成分,包括分析卡片、棕色纸幕墙法、陈述报告。这种方式虽然相对低效,但是确保了问题的真实要素能呈现在信息处理的终端环节。
总的来说,建筑策划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方法体系,其中CRS、HOK等事务所的长期实践和推动功不可没。随着时代发展和对复杂信息处理的需求,建筑策划中也引入一系列的定量工具方法,以及开发的一系列软件工具。这其中掺杂了诸多形式化规则和形而上假设,方便利用既有工具方法进行演算。但如果进一步在方法论上认为,建筑策划是一个可以基于类似公理体系进行演绎,从而将信息在一系列逻辑规则操作下导出理性结果,那么就出离得太远,至少这个“理性”也是一系列打了折扣的理性假设导出的劣质产品,其中的主观因素无论合理与否,似乎都需要被剔除掉。建筑策划在整体上从来不是一个理想化的形式规则体系,而更接近于一个实践中混合了多种实践策略的操作指导手册,这些实践策略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优化。
五、两种范式下的进路
一种进路是基于系统论的数理建模,采用一种标准化的流程。首先,为系统的操作设定明确的对象和目标;然后,从系统的现状中获得清单,分析现实问题的本质,提出恰当的概念和关系模型来映射现实世界的复杂系统的现状和逻辑关系。然后在完成概念形式化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并用精确的数学形式表达,并以模型中获得的关系为基础,针对系统的未来状况进行预测。基于预测可设计出数套可供解决的方案,并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优方案。最后,一旦开始实施应用,就可以不断地根据反馈信息来调整系统,不断优化预测结果。然而,这种进路在一开始就依赖一系列形而上学的假设,这在哲学层面要求我们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先验的概念化,并在数学层面要求可以进一步形式化,这不可避免了带来了过度简化的危险;同时假定了对信息的精确获取和筛选的代价是极低的。
另一种进路则是基于现实物质环境和社会的复杂性,承认处于系统中的任何个人和团体都不会拥有全部的知识和权力,所有的城市决策都是在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中做出的。现实中的决策过程是价值观和分析的混合物、目标与手段的混合体,有时甚至是以对理论的回避作为其特征,难以对其建立形式化的关系模型来解析。更合理的假设是所有这些都处于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面对着众多互相冲突的不同团体和利益,最后的决策结果本质上受制于复杂的、杂乱的一系列在专家、政客和公众之间的协议所设定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理解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并建立一套沟通决策的机制和流程来协调不同群体和利益并获得认可。
大多数理论体系是两种发展进路的混合体系。
建筑策划体系中的信息矩阵本质上是由现状中获得的信息清单,至少在获得现状信息清单这一步骤,建筑策划是符合上述第一种范式下的进路的。但从建立抽象概念及关系模型开始,建筑策划就已经开始分道扬镳了。建筑策划中存在的对问题的概念抽象和关系映射逻辑的处理,并不意图建立一个整体的理论模型,有时甚至是回避理论的。
尽管建筑策划涉及到的各决策主体是在一个比较严谨,实践证明有效的体系中作信息分析和问题探查,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本质上依赖于策划流程中的一个个决策主体的主观判断,而其中采用的形式化手段和工具只辅助决策主体的认知判断,并不构成特定的形式化理论体系。这样在不要求过多的先验理论和形式化体系的前提下,完成对复杂现实的信息分析和问题探查,并结合方案筛选、结果预测和信息反馈等过程完成对复杂系统的优化。
在运用得当的情形下,建筑策划体系将两种进路的优势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并在实践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但这也等于说,在运用不当的情况下,它将两种进路最糟糕的特征都结合在了一起,而在名义上强调发挥了第一种进路的优势。通常,后者情形居多,并且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别。
六、结语
XXXXX代表一系列科学客观理性中立的词汇。
参考文献:
Pena, William M., and Steven A.Parshall.Problem seeking: an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primer.John Wiley & Sons, 2001
庄惟敏.建筑策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4
Peter Hall.明日之城[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