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地图
查看话题 >郴(chen)州——没有诗的远方

至今还记得初中时候的郴州历史(也可能是郴州地理)有一句民间俗话形容郴州的偏远落后:“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这话听起来有些吓人,却可见从前郴州人还挺有自黑和苦中作乐气质。其实郴州的名字还是有些浪漫诗意的—— "郴”字为篆书“林”与“邑”二字组合,意为“林中之城”。 “林中之城”如今成了郴州一个很好的宣传点,可是放在古代那就是偏远落后没文化的代称。
郴州登上历史舞台还不算太晚,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强迫楚义帝熊心徙郴,随后将其弑于郴城,郴州城区现在还有一处景点叫义帝陵。此后三国时期,郴县所在的桂阳郡出镜率也还不错,特别是赵子龙智取桂阳郡让很多三国迷们记住了这里。但是再往后它就淡出舞台了,至唐宋时期,郴州还属于待开发的蛮荒之地。根据古诗地图统计,唐宋600多年间一共只有10位诗人曾于郴州停留,留下诗作(含词)62首,其中有35首是南宋的陈傅良在郴州任职两年期间写成的。作为当时的南蛮,郴州在唐代和两宋可能主要用作贬谪迁徙和流放之地,或因为地理位置成为流放更远的广东、广西必经之地。因此纵有诗人在此写诗,眼前纵有万千可餐秀色,恐怕也难得欢喜之情。
最早于郴州留下诗作的初唐诗人沈佺期,作为先驱,他被贬南荒途中路过郴州写下《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苏耽山》,这诗题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网上查了不少资料都没有这首诗的注释解析,可能确实是太不有名无足轻重了。虽是如此,作者赏郴州山水美景仍不免孤寂之情还是可以从诗中隐约看出来的,这大概可以为后辈们定下情感基调了。
少曾读仙史,知有苏耽君。流望来南国,依然会昔闻。泊舟问耆老,遥指孤山云。孤山郴郡北,不与众山群。重崖下萦映,嶛峣上糺纷。碧峰泉附落,红壁树傍分。选地今方尔,升天因可云。不才予窜迹,羽化子遗芬。将览成麟凤,旋惊禦鬼文。此中迷出处,含思独氛氲。
在郴州逗留过的10位诗人里,留下最有名的作品应该非秦观的《踏莎行》莫属。 “此词为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当时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词,其情感可想而知了。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据说这首词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属千古绝唱,颇有名气,尤得苏轼喜爱。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却认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最好, 认为苏轼偏爱最后二语为“皮相” ,那就是见仁见智了。故事至此还没结束, 秦观死后,苏轼非常悲痛, 在其扇面词后写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 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词、苏跋书写下来传到郴州。郴州人为了纪念秦观,把秦词、苏跋、米书刻在碑上,史称三绝碑。公元1266年,南宋有个叫邹恭的来郴州当知军,再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现在位于郴州城区苏仙岭景区内。
秦观怎么也不会想到曾经暂居的凄凉之所如今却是南上和北下的交通要道,那时的蛮荒之地现在既是“南大门”又是“后花园”。当年他无心欣赏、人迹少至的景色今天都成为一个个5A或4A旅游景点,人流不息。他更不会想到在此的苦居之作若干年后会被当地人长久敬仰奉若宝物。直至现在,他自己也成为众人观赏的景点之一。

-
紫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5 19: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