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标点《论语拾遗》
論語拾遺(宋)蘇轍撰
提要
臣等謹案:《論語拾遺》一卷,宋蘇轍撰,前有自序,稱少年為《論語畧解》,其兄蘇軾謫黄州時撰《論語説》,取所解十之二三,大觀丁亥,閒居潁川,與其孫籀等講《論語》,因取軾説之未安者,重為此書。軾書《宋志》作四卷,《文獻通考》作十卷,今未見傳本,莫詳孰是,其説亦不可復考,此書所補凡二十七章,其以“思無邪”為無思,以從心不踰矩為無心,頗涉禪理,以“茍志於仁矣,無惡也”為有愛而無惡,亦寃親平等之見,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為雖死而不亂,尤去來自如之學,葢眉山之學,本襍出於二氏故也。其顯駁軾説者凡三條:請討陳恒一章,軾以為能克田氏則三桓自服,孔子欲借此以張公室,轍則以為雖知其無益而欲明君臣之義;子見南子及齊歸女樂二章,軾以為靈公未受命者故可,季桓子己受命者故不可,轍則以為諸侯之如衛靈公者多,不可盡去,齊間孔子,魯君大夫己受其餌,孔子不去,則坐受其禍;泰伯至徳一章,軾以為泰伯不居其名,故亂不作,魯隠宋宣取其名,是以皆受其禍,轍則以為魯之禍始于攝,宋之禍成于好戰,皆非讓之過也。其説皆較軾為長,他如以“剛毅木訥”與“巧言令色”相證,以六蔽章之“不好學”與入孝出弟章之“學文”互勘,亦頗有所發明,厯來著録,今亦存備一家焉。
乾隆四十二年八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總校官陸費墀
論語拾遺 宋蘇轍撰
予少年為《論語略解》,子瞻謫居黄州為《論語説》,盡取以往,今見於其書者,十二三也。大觀丁亥,閒居潁川,為孫籀、簡、筠講《論語》,子瞻之説意有所未安時,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謂之《論語拾遺》,恨不得一質之子瞻也。
1
巧言令色,世之所説也,剛毅木訥,世之所惡也,惡之,斯以為不仁矣,仁者直道而行,無求於人,望之儼然,即之也温,聽其言也厲,而何巧言令色之有,彼為是者,真務外不仁耳,故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又曰:“剛毅木訥,近仁。”
2
子貢曰:“貧而無謟,富而無驕,何如。”子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夫“貧而無謟,富而無驕”亦可謂賢矣,然“貧而樂”雖欲謟不可得也,“富而好禮”雖欲驕亦不可得也,子貢聞之而悟曰士之至於此者抑其切磋琢磨之功至也歟,孔子喜之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己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舉其成功而告之,而知其所從來者,所謂聞一以知二也歟。
3
易曰:“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詩曰:“思無邪。”孔子取之二者,非異也,惟無思然後思無邪,有思則邪矣,火必有光,心必有思,聖人無思,非無思也,外無物,内無我,無我既盡心,全而不亂,物至而知可否,可者作,不可者止,因其自然,而吾未嘗思未嘗為,此所謂“無思無為”,而思之正也。若夫以物役思者,其邪矣,如使“寂然不動”與木石為偶,而以為“無思無為”,則亦何以通天下之故也哉。故曰:“思無邪,思馬斯徂。”苟思馬而馬應,則凡思之所及,無不應也。此所以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4
終日不食,終夜不寢,致力於思,徒思而無益,是以知思之不如學也,故“十有五而志於學”,則所由適道者順矣。由是以適道,知道而未能安,則不能行,不能行則未可與立,惟能安能行乃可與立,故“三十而立”。可與立矣,遇變而惑,則雖立而不固,故“四十而不惑”,則可與權矣。物莫能惑,人不能遷,則行上與天同,吾不違天而天亦莫吾違也,故“五十而知天命”。人之至於此也,其所以施於物而行於人者至矣,然猶未也,心之所安,耳目接於物而有不順焉,以心御之而後順,則其應必疑,故“六十而耳順”。耳目所遇不思而順矣,然猶有心存焉,以心御心,乃能中法,惟無心然後從心而不踰矩,故“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5
我與物為二,君子之欲交於物也,非信無自入矣,譬如車,輪輿既具,牛馬既設,然而判然二物也,夫將何以行之?惟為之輗軏以交之,而後輪輿得藉於牛馬也。輗軏,轅端持軛者也。故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車與馬得輗軏而交,我與物得信而交,金石之堅,天地之逺,茍有誠信,無所不通,吾然後知信之為輗軏也。
6
不仁而久約則怨而思亂,久樂則驕而忘患,故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然則何所處之而可曰仁人,在上則不仁者約而不怨,樂而不驕。“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没齒無怨言。”與竪刁易牙俱事桓公,終仲之世,二子皆不敢動,而况管仲之上哉。
7
仁者無所不愛,人之至於無所不愛也,其蔽盡矣。有蔽者必有所愛,有所不愛。無蔽者,無不愛矣。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以其無蔽也。夫然猶有惡也,無所不愛,則無所惡矣,故曰:“苟至於仁矣,無惡也。”其不仁也,亦哀之而已。
8
性之必仁,如水之必清,火之必明,然方土之未去也,水必有泥,方薪之未盡也,火必有烟,土去則水無不清,薪盡則火無不明矣。人而至於不仁,則物有以害之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非不違仁也,外物之害既盡,惟一而不雜,未嘗不仁也。若顔子者,性亦治矣,然而土未盡去,薪未盡化,力有所未逮也,是以能三月不違仁矣,而未能遂以終身也。其餘則土盛而薪彊,水火不能勝,是以日月至焉而已矣。故顔子之心,仁人之心也,不幸而死,學未及究,其功不見於世,孔子以其心許之矣。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此仁人之功也,孔子以其功許之矣。然而三歸反坫,其心猶累於物,此孔顔之所不為也。使顔子而無死,切而磋之,琢而磨之,將造次顛沛於是,何三月不違而止哉。如管仲,生不由禮,死而五公子之禍起,齊遂大亂。君子之為仁,將取其心乎,將取其功乎?二者不可得兼,使天相人以顔子之心,收管仲之功,庶幾無後患也夫。
9
孔氏之門人,其聞道者亦寡耳。顔子曽子孔門之知道者也,故孔子嘆之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茍未聞道,雖多學而識之,至於生死之際,未有不自失也。茍一日聞道,雖死可以不亂矣。死而不亂,而後可謂學矣。
10
孔子歴試而不用,慨然而歎曰:“道不行,乗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歟。”此非孔子之誠言,葢其一時之歎云爾。子路聞之而喜,子路亦豈誠欲入海者耶,亦喜孔子之知其勇耳。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葢曰無所取材以為是桴也,亦戲之云爾。雖聖人其與人言,亦未免有戲也。
11
“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孔子以忠許之而不與其仁。“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乗,棄而違之”,孔子以清許之而不與其仁。此二人者皆春秋之賢大夫也,而孔子不以仁與之,孔子之以仁與人也固難。殷之三仁,孤竹君之二子,至於近世惟齊管仲然後以仁許之。如令尹子文陳文子,雖賢,未可以列於仁人之目,故冉有子路之政事,公西華之應對,與子文之忠文子之清一也。
12
臧文仲,魯之君子也,其言行載於魯,而孔子少之曰:“臧文仲不仁者三不智者三,下展禽、廢六關、妾織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縱逆祀、祀爰居,三不智也。”(左传/文公二年)捨是六者,其餘皆仁且智也歟。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君子而不仁,則臧文仲之類歟。
13
孔子居魯,陽貨欲見而不往,陽貨時其亡也而饋之豚,孔子亦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與孔子三言,孔子答之無違,孔子豈順陽貨者哉,不與之較耳。孟子曰:“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孟子/滕文公下)夫先之而必答,禮之而必報,孔子亦有不得已矣。孔子之見南子如見陽貨,必有不得已焉,子路疑之,而孔子不辨也,故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以為世莫吾知而自信於天云爾。
14
泰伯以國授王季,逃之荆蠻,天下知王季、文、武之賢,而不知泰伯之徳,所以成之者逺矣,故曰:“泰伯其可謂至徳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子瞻曰:“泰伯斷髪文身示不可用,使民無得而稱之,有譲國之實而無其名,故亂不作。彼宋宣魯隱皆存其實而取其名者也,是以宋魯皆被其禍。”予以為不然,人患不誠,誠無爭心,茍非豺狼孰不順之,魯之禍始於攝,而宋之禍成於好戰,皆非讓之過也。漢東海王彊以天下授顯宗,唐宋王成器以天下授[玄]宗,兄弟終身無間言焉,豈亦斷髪文身哉。子貢曰:“泰伯端委以治呉,仲雍繼之,斷髪文身。”孰謂泰伯斷髪文身示不可用者,太史公以意言之爾。
15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婦人者,太姒也。然則武王蓋臣其母乎。古者婦人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春秋》書魯僖公之母曰:“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太姒雖母,以九人故,謂之臣焉可也。
16
或問子西,孔子曰:“彼哉彼哉。”鄭公孫僑無足焉者,葢非所問也。楚令尹子西相昭王,楚以復國,而孔子非之,何也?昭王欲用孔子,子西知孔子之賢而疑其不利楚國,使聖人之功不見於世,所以深疾之也。世之不知孔子者衆矣,孔子未嘗疾之,疾其知我而疑我爾。
17
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孔子為魯大夫,鄰國有弑君之禍而恬不以為言,則是許之也。哀公三桓之不足與有立也,孔子既知之矣,知而猶告,以為雖無益於今日,而君臣之義猶有儆於後世也。子瞻曰:“哀公患三桓之偪,嘗欲以越伐魯而去之,以越伐魯豈若從孔子而伐齊,既克田氏,則魯公室自張,三桓將不治而自服,此孔子之志也。”予以為不然,古之君子將有立於世,必先擇其君,齊桓雖中主,然其所以任管仲者,世無有也,然後九合之功可得而成,今哀公之妄,非可以望桓公也,使孔子誠克田而返,將誰與保其功,然則孔子之憂,顧在克齊之後,此則孔子之所不為也。
18
古之教人必以學,學必教之以道,道有上下,其形而上者道也,其形而下者器也,君子上達知其道也,小人下達得其器也,上達者不私於我不役於物,故曰:“君子學道則愛人。”下達者知義之不可犯禮之不可過,故曰:“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如使人而不知道,雖至於君子有不仁者矣,小人則無所不至也,故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9
有道者不知貧富之異,貧而無怨,富而無驕,一也。然而飢寒切於身而心不動,非忘身者不能,故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20
孔子以禮樂游於諸侯,世知其篤於學而已,不知其他也。犁彌謂齊景公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刼魯侯必得志焉。”衛靈公之所以待孔子者,始亦至矣,然其所以知之者,猶犁彌也,久而厭之,將傲之以其所不知,葢問陳焉,孔子知其決不用也,故明日而行,使誠用之,雖及軍旅之事可也。
21
道之大,充塞天地贍足萬物,誠得其人而用之,無所不至也,苟非其人,道雖存,七尺之軀有不能充矣,而况其餘乎,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2
人生於欲,不知道者未有不為欲所蔽也,故曰:“人之少也,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始學者未可以語道也,故古之教者必始於《周南》《召南》。《周南》《召南》知欲之不可已也,而道之以禮,以禮濟欲,夫是以樂而不淫,始學者安焉,由是以免於蔽。子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歟。”言欲之蔽也。
23
古之傳道者必以言,達者得意而忘言,則言可尚也,小人以言害意,因言以失道,則言可畏也,故曰:“予欲無言。”聖人之教人亦多術矣,行止語黙無非教者,子貢習於聽言,而未知其餘也,故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夫豈無以感而通之乎。
24
君子無所不學,然而不可勝志也,志必有所一而後可,志無所一,雖博猶雜學也,故曰:“博學而篤志。”將有問也必切,其退而思之必自近者始,不然疑而不信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自夫婦之所能而思之,可以知聖人之所不能也,故曰:“切問而近思。”君子為此二者,雖不為仁,而仁可得也,故曰:“仁在其中矣。”“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孝悌、忠信、汎愛而親仁者,其質也,有其質矣而無學以文之者,皆未免於有過也,故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此六者皆美質也,而無學以文之,則其病至此,故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質如孔子而不知學,皆六蔽之所害,葢無足怪也。
25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穀,善也,善之成而可用,如苗之實而可食也,盡其心力於學,三年而不見其成功者,世無有也。
26
“羣居終日,言不及義”,此里巷之鄙夫直情而恣行者也,而孔子何難焉?葢知不義之可惡而欲以小惠要譽於世,世必以是取之,此孔子之所難也。
27
衛靈公以南子自汙,孔子去魯,從之不疑,季桓子以女樂之故三日不朝,孔子去之如避寇讎,子瞻曰:“衛靈公未受命者,故可,季桓子已受命者,故不可。”予以為不然,孔子之世,諸侯之過如衛靈公者多矣,而可盡去乎,齊人以女樂間孔子,魯君大夫既食其餌矣,使孔子安而不去,則坐待其禍,無可為矣,非衛南子之比也。
-
X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0-24 00: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