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先生“洗澡”有感
这几天读了杨绛先生的《洗澡》。书买了很久却一直没看。对于以那个特殊时代为背景的文学作品,还是在学生时代集中地读了一批,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没再看过这种题材的书,因为阅读过程中的那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力感实在让人太难受了。这次是因为上周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出于惯性翻出来,看完良久无言,似乎脑子里塞了很多东西却混沌一片无从说起,想缕一缕,却又发现是空白的,茫茫然一片。
小说的一条主线是许彦成、杜丽琳、姚宓之间的“爱情”线。窃以为三个人物本真都是善良的,虽有矫饰却不乏真诚,在各自的追求与现实之间又都是悲哀的,无所谓对错。而对于结局,我相信那就是那个时代的现实。在一个物质贫乏且思想压抑的年代,人们对精神的追求和依赖却是强大的。也正是这样的年代似乎更会成就柏拉图式的爱情——默默守候在所爱的人的旁边,静静地付出,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纵使满心伤痛也无怨无悔。就像远远相望的两颗星星,运行在各自的轨迹上,那擦肩而过的瞬间就是记忆中的永恒。有时候会想,爱的本质是什么?是甜蜜还是忧伤?是荷尔蒙四散飞扬还是独自时的分外想念?是信以为真的誓言还是心灰意冷的沉默?也许爱就是无边无际的烦恼里,一时涌上眼眶的热泪。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就是“洗澡”。描绘了“三反”运动前后“文学所"诸多知识分子的众生相以及各自的命运。杨先生的笔法是凝练、含蓄而又克制的。人物的描写温润、细致却也不乏幽默、辛辣,所谓钝剑藏锋是也。读后对小说三个部分的标题“采葑采菲”、“如菲浣衣”、“沧浪之水清兮”特意去查了出处,回过头来再细细体味,不由充满了对作者文学造诣的敬仰和对自己浅薄孤陋的汗颜。而对于小说中对运动以及相关人物的命运、结尾的描述,我总感觉其实是点到即止,甚至欲言又止的。看似大家最终都在群众的帮助与自我挖掘中“洗了澡”完成了”脱胎换骨,走向分配给各自的岗位,那之后呢?反右?文革?打个激灵,不想也罢。然而一个词飘到脑子里,民粹主义,再打了一个激灵,可能是看克朗普的新闻有点多吧,太远的事,不瞎操心。
写的有点乱,脑子乱,就这样吧
小说的一条主线是许彦成、杜丽琳、姚宓之间的“爱情”线。窃以为三个人物本真都是善良的,虽有矫饰却不乏真诚,在各自的追求与现实之间又都是悲哀的,无所谓对错。而对于结局,我相信那就是那个时代的现实。在一个物质贫乏且思想压抑的年代,人们对精神的追求和依赖却是强大的。也正是这样的年代似乎更会成就柏拉图式的爱情——默默守候在所爱的人的旁边,静静地付出,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纵使满心伤痛也无怨无悔。就像远远相望的两颗星星,运行在各自的轨迹上,那擦肩而过的瞬间就是记忆中的永恒。有时候会想,爱的本质是什么?是甜蜜还是忧伤?是荷尔蒙四散飞扬还是独自时的分外想念?是信以为真的誓言还是心灰意冷的沉默?也许爱就是无边无际的烦恼里,一时涌上眼眶的热泪。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就是“洗澡”。描绘了“三反”运动前后“文学所"诸多知识分子的众生相以及各自的命运。杨先生的笔法是凝练、含蓄而又克制的。人物的描写温润、细致却也不乏幽默、辛辣,所谓钝剑藏锋是也。读后对小说三个部分的标题“采葑采菲”、“如菲浣衣”、“沧浪之水清兮”特意去查了出处,回过头来再细细体味,不由充满了对作者文学造诣的敬仰和对自己浅薄孤陋的汗颜。而对于小说中对运动以及相关人物的命运、结尾的描述,我总感觉其实是点到即止,甚至欲言又止的。看似大家最终都在群众的帮助与自我挖掘中“洗了澡”完成了”脱胎换骨,走向分配给各自的岗位,那之后呢?反右?文革?打个激灵,不想也罢。然而一个词飘到脑子里,民粹主义,再打了一个激灵,可能是看克朗普的新闻有点多吧,太远的事,不瞎操心。
写的有点乱,脑子乱,就这样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