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在意那么多呢?人,活着,不能要求太多,你越是在意越让自己过得很累!放下吧,别想来想去想不通了。祝你好运!天天都有好心情!
何必在意那么多呢?人,活着,不能要求太多,你越是在意越让自己过得很累!放下吧,别想来想去想不通了。祝你好运!天天都有好心情!
不要翻来覆去的怀疑对方和自己。
@付钰比如我觉得一个人说的话 , 让我不舒服 , 我就会跟自己说, 别人都不会这么觉得就你敏感 , 你这感觉是错的。 不要有受迫害妄想症,瞎琢磨自己是否处于一段合适的爱情中。 不要把自己当成假想的电影主角,弄出表演人格瞎浪漫。 不要总站在自己的角度一门心思钻牛角尖,时刻站在他人角度想想。 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不要跟自己的感受讨价还价、归纳剖析算计。 爱情与人生绝大多数东西一样,梦幻泡影,因缘生起。 你去计算、剖析、质疑、衡量、比较,一碰就碎。哪怕保留下来,也不完整了。 就像奶油打发了泡,美丽动人,你非要去戳一戳,撒把盐,那就完蛋了。 在这个角度上,爱情是很难得糊涂的事儿。
………………………………………………
看完老胡的文章认真地想了一下。我的确有受害者情结。而我发现我所有人际关系的痛苦好像都来源于此。 追溯原因是因为我姐讨厌我,各种嫌弃打压我,因为她认为我的出现抢了父母对她的爱,而她比我大很多,所以其实她对于我来说,权威性和爸妈差不多。 所以不知不觉中,我形成了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不敢表达自己,总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等意识。 而现在,我明白了我的受害者情结是为了保护儿时的自己不被我姐嫌弃、打击等伤害。
…………………………………………
当你做了以上两点,让对方接受到你喜欢他的信号以后,你完全可以做这样的事情:当有一天你们吃完饭,散步的时候,你特别忧伤的说:我们以后还是不要联系了吧,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你了,我害怕有一天我爱上你了,你却不爱我。这也是主观表达了喜欢,客观表达不可能,因为两个人都要断联系了。…………………………………………
我的妈妈脾气爆,总是挑剔指责我,我的爸爸脾气虽好,但一旦生气就动手打我,而且下手很重,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也难怪我自我价值感低,在关系中要处处讨好(怕被抛弃),又满怀愤怒。但是这是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我却一直无意识地把它用于我和其他所有人的关系中。 现在看来,我不再责怪自己。换一种方式与他人相处。………………………………………………
我的一个好朋友,一直给我说的就是,哪有那么人想害你,只要你做的对,没那么多人注意你。。。。感恩我的朋友,陪着我变好。………………………………………………别人都不喜欢我 | 可能你有受害者情结
1.具有受害者情结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对关系是没有贡献的。 处在这种人际关系模式之下的人,总期待别人会带给自己多少东西, 期待别人的照顾,自己不去付出。 在人群中表现得总像一个脆弱的婴儿,离开他人的帮助就手足无措,无法继续生活。 当然处在这种类型之下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讨好别人,但是这种讨好不是心甘情愿的。 而是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别人可能会不高兴而抛弃自己,这会是他最怕的后果。 就像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婴儿要讨好自己的父母以求得生存。 别人开心的时候,他必须表现成很开心的样子,去附和别人,尽管他心里面也许并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会开心。 2 具有受害者情节的人是不会表现出自己的主张的。 比如大家一起出去吃饭,他会说:“随便啊,我没关系的你们点好了。” 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大家互相讨论想去哪里玩,他说没关系我随你们就行。 这就会给人没有主张的感觉,别人会觉得你是不是不想去啊,一点没有想参与进来的感觉。 其他人都很热切开心地讨论,唯独你保持随便的态度,这当然更显得格格不入了。 具有受害者情结的人也很少去跟别人辩论什么,遇到与他观点不同的人,他也会转而附和,而不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难道说有受害者情结的人真的没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吗? 其实不是的,他们只是怕自己的主张出来会被拒绝,或者自己的观点跟别人不一致会招致别人的不喜欢。 小心这种看起来可以非常随便的面具戴久了,也许真的就拿不下了。 3 具有受害者情结的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是对立的模式。 所有的人都站在他的对立面, 他会潜意识的觉得别人都不喜欢他,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他的话,他就不可能跟不喜欢的人建立好关系。 这样的话,他的生活一定是胆战心惊的,他每天都要看着对方的脸色,要去看看别人到底有没有喜欢他。 严重的话,看到别人的一个眼神,就会解读出来别人不喜欢他了。 他对别人的假设就注定了他所建立的关系模式是对立的。 和谐的关系是建立一种合作共同体,互利互惠。 4 具有受害者情结的人主要的情绪就是委屈和悲伤。 显而易见, 经常处于这种情绪中的人,旁边的人可能是不太愿意靠近的。 负能量太多了会让旁人躲得远远的,大家都是更喜欢跟正能量的人待在一起。 朋友越少,他就会更陷入自己的悲伤里。 更容易躲进小屋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了。 想转换到另一种情绪也会更加困难。 那么 这种受害者情节怎么来的呢? 如何能改变呢? 如果作为一个孩子,你在家里面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且你的家人对待你的方式非常粗暴,一点不去尊重你的想法或者经常去打压你的一些想法。 这时,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就会退缩了,也不会表达得太多。 慢慢的这种关系模式就转化到了我们和别人的人际关系中间,不管是亲密关系还是朋友关系。 这种受害者情节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沮丧,并且感到无能为力。 我们隔离了自己的情感,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隔离了跟别人的互动,享受不到真正的开心。 当我们发现 自己身上有这种受害者情节时,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 去发现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是从你开始有记忆之初就这样了, 还是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让你突然转变了你的人际模式? 只有尝试去追溯受害者情结的来源,你才能更好的理解它的作用,理解到它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幼时的你不受伤害。 知道了它的来源,知道了它存在的目的,你会就明白,今日已不是往昔。 你不再是幼时需要靠成人才能生存的小孩,你已经是成人了。 学着在现实生活中勇敢地表达自己,也承认自己对别人的期待。 你期待自己被理解,期待有人能对你全然接受。 当生活中有人给予你真诚的好意, 不要太着急去返还别人的好意, 接受别人给予你的好意, 你要明白你是值得被好好对待的。 比如别人送你礼物时你可以坦然接受,去体会这份礼物带给你的快乐,而不是立刻买一份更重的礼物去返还给别人。 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就是又把别人推得很远了。 他人可以是真情实意的朋友,而不是你的敌人。 拥有受害者情节并不是你的错,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它的存在。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接受他人友好的支持,尝试着勇敢的和别人的互动,真实的处在关系之中,而不是游离其外,你会慢慢地走出来。 任何的你想改变的人际关系在成年状态中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想要开始去改变。 如果你实在觉得无力, 就像有人留言:胡老师,你可真会煲鸡汤啊,你说得倒是很轻巧。可一个深陷在泥潭里的人,你让她怎么把自己拔出来? 我理解这种被困住的感觉,如果你觉得无力,可以跟靠谱的心理咨询师聊聊,或者跟你觉得相对安全的人建立一个好的关系,这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受害者情节,引诱别人来伤害我们。so,当一个关系形成的时候,互动是双方的。一定不是一方的责任。当你变了,关系变了,对方也会跟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