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上了5年没有考试与文凭的课,听课笔记却成了最值得回忆的书

陈丹青是当代知名画家、作家,他还有一个身份:木心的学生。
1989年至1994年五年间,木心在纽约给数十位旅美艺术家讲世界文学史,听课的人有陈丹青、殷梅(舞蹈家)、李全武(油画家)、王济达(雕塑家)等。当时,“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听课五年,我所积累的笔记共有五本。”(陈丹青语)

木心生前,就有人想要出版陈丹青的听课笔记,但这个请求被木心拒绝了,理由是,那不是他的创作。

木心辞世后,在众多读者的呼声中,这5本笔记被整理出版,取名为《文学回忆录》。
全书分两册,共85讲,逾40万字,由理想国策划出版。豆瓣评分高达9.2分。

木心是谁?
他是画家、也是作家。“文革”期间,他曾被捕入狱,作品被抄没,受尽折磨。后去往美国,1982年于纽约定居,晚年回到故乡乌镇生活。
直到80岁左右,木心才第一次在大陆出版作品,却深得读者的认可和追捧,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师。
读《文学回忆录》,我们看见了木心对文学的深情与知识的广博。那绝不是简单的世界文学史讲座,而是木心本人对于世界文学近乎写实的通透理解。他说,那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

在纽约讲世界文学史,学生们大都是画家,对木心聊到的文学作品很少有人读过,可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热情:讲义写得满满当当,授课时滔滔不绝,通宵达旦也精神矍铄。
陈丹青回忆当时听课:“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
木心以郑振铎的《文学大纲》为框架底本,讲课内容包括古罗马史、神话以及近代以来的欧陆经典,甚至还涉猎日本、印度等其他多国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是,他简化史实,更多的是他个人的议论和断言。
“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对《圣经》的文学性无比称赞:
比如讲到“马太”十三章中,门徒对耶稣讲道时常用比喻不太理解,木心说:“大多数人是愚氓,极少数人是精英”,这就是为什么“从前的政治家、大臣、纵横家,劝君,为使其听,用比喻;对下民说,知其不懂,也用比喻”,因为“人类的智力还在低级阶段”、“比喻,是不得已”。字斟句酌,简单深刻而又十分自信。
他谈《红楼梦》:“《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这句点评让梁文道赞叹不已。

木心的文学素养源于他对文学的挚爱,也得益于家庭的影响。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中国正值抗战初期,木心躲在乌镇,读遍了能接触到的所有书籍。他耳濡目染家人的文学气质:母亲教他《易经》口诀,战争逃亡时还在为他讲杜甫的诗句;家中叔伯每日说书有如家常便饭;就连家中佣人都对文学作品保有极大的热情。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木心,自然萌生出对文学的热爱。
这份对文学的热情,木心又把它传给了学生们,《文学回忆录》就是他留给世界的文学馈赠。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读这本书就够了”:book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