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一个工人托起火箭 她才是女性成功的真正样本
一向不关注国家大事的匠妞,
昨晚脑抽的看了央视的新闻联播,
而且还看得津津有味,
比那些脑残低龄影视剧好看多了。
当看到大国工匠专题时,
认识一位用双手托起火箭的数据铣工——韩利萍。
她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也向世人展现了一代工匠的风采。
韩利萍,女,1971年生人,
现为一院五一九厂数控车工,
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级技师。
从事型号发射系统的产品数控加工制造工作,
实现多项复杂结构件加工工艺与技术创新。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得瓷器活。”
1999年,长治清华厂数控加工刚刚起步,
韩利萍作为首批数控操作工,
开始了她边学、边干、边摸索的数控加工之路。
强烈的求知欲使她在数控的海洋里废寝忘食,
仅用了3个月就熟练掌握了数控机床的操作方法。
今年成功发射“天舟一号”的长征七号,
重量达到600吨的火箭是靠发射平台托举腾飞的。
在发射平台身上的4万多个零件,
最关键的零件加工精度达到了微米级,
它是火箭精准入轨的基础。
韩利萍,就是用双手托起火箭的数据铣工,
她加工的这个零件叫“四通均流阀”,
是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平台的关键控制件。
别看这个零件个头小,但它可是大力士,
火箭加注燃料以后一直到起飞前,
就靠这个“四通均流阀”驱动液压系统进行控制,
承担火箭发射前姿态调整控制的重担。
这个发射平台的关键部件,
允许的最大公差是2丝,
相当于两根蚕丝粗。
超过这个范围,
就有可能导致火箭发射无法准确入轨。
在零件加工到第3个孔时,
韩利萍发现机床出现了异常震动。
如果不是韩利萍提前预判到刀具的磨损,
加工下一个孔时,
零件就有可能超出精度公差,甚至报废。
而在十多年前,这个机床曾是韩利萍的噩梦。
2000年年初,当中国航天的装备开始升级换代,
韩利萍是厂里第一批接触数控机床的人。
一次,师傅交给她一个零件,
由于空间想象能力不够,
她怎么也看不懂零件复杂的内部结构图。
在师兄眼里,当年韩利萍在加工方面就是个“笨小孩”。
但是他没想到,韩利萍还是个“倔女孩”。
在切土豆时,她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
能不能用家里的土豆切出零件的模型呢?
圆弧面、打孔,
这些在平面图纸上韩利萍怎么也看不懂的难点,
通过她手中切割成型的土豆,变得立体了。
有半年多的时间,
她家里堆满了练功切出来的奇形怪状的土豆。
就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千百次的磨练,
当年的“笨小孩”如今成为了厂里鼎鼎有名的高手。
韩利萍将“四通均流阀”的加工合格率,
从之前的20%提高到了100%。
26年来,由韩利萍加工的关键零件,
相继用在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平台上,
稳稳地将“神舟”系列飞船、北斗卫星、
“天舟货运飞船”送上了太空。
从一个普通女工成长为特级技师,
她用智慧和勤奋织就了荣誉的光环,
用技能成就了“蓝领玫瑰”的美名。
她多次临危受命攻克技术难关,
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镜头中的韩利萍睿智而自信,
她说“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跟我的机床做闺蜜”,
“我们加工的这些东西那是振国威的,
是给咱们中国人长脸的!”
更是感动了无数观众。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韩利萍今天优秀成绩是
曾经多少个日日夜夜的钻研。
大国工匠不忘工匠精神!
昨晚脑抽的看了央视的新闻联播,
而且还看得津津有味,
比那些脑残低龄影视剧好看多了。
![]() |
当看到大国工匠专题时,
认识一位用双手托起火箭的数据铣工——韩利萍。
她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也向世人展现了一代工匠的风采。
![]() |
韩利萍,女,1971年生人,
现为一院五一九厂数控车工,
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级技师。
从事型号发射系统的产品数控加工制造工作,
实现多项复杂结构件加工工艺与技术创新。
![]() |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得瓷器活。”
1999年,长治清华厂数控加工刚刚起步,
韩利萍作为首批数控操作工,
开始了她边学、边干、边摸索的数控加工之路。
强烈的求知欲使她在数控的海洋里废寝忘食,
仅用了3个月就熟练掌握了数控机床的操作方法。
![]() |
今年成功发射“天舟一号”的长征七号,
重量达到600吨的火箭是靠发射平台托举腾飞的。
在发射平台身上的4万多个零件,
最关键的零件加工精度达到了微米级,
它是火箭精准入轨的基础。
![]() |
韩利萍,就是用双手托起火箭的数据铣工,
她加工的这个零件叫“四通均流阀”,
是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平台的关键控制件。
![]() |
别看这个零件个头小,但它可是大力士,
火箭加注燃料以后一直到起飞前,
就靠这个“四通均流阀”驱动液压系统进行控制,
承担火箭发射前姿态调整控制的重担。
![]() |
这个发射平台的关键部件,
允许的最大公差是2丝,
相当于两根蚕丝粗。
超过这个范围,
就有可能导致火箭发射无法准确入轨。
![]() |
在零件加工到第3个孔时,
韩利萍发现机床出现了异常震动。
如果不是韩利萍提前预判到刀具的磨损,
加工下一个孔时,
零件就有可能超出精度公差,甚至报废。
![]() |
而在十多年前,这个机床曾是韩利萍的噩梦。
2000年年初,当中国航天的装备开始升级换代,
韩利萍是厂里第一批接触数控机床的人。
一次,师傅交给她一个零件,
由于空间想象能力不够,
她怎么也看不懂零件复杂的内部结构图。
![]() |
在师兄眼里,当年韩利萍在加工方面就是个“笨小孩”。
但是他没想到,韩利萍还是个“倔女孩”。
在切土豆时,她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
能不能用家里的土豆切出零件的模型呢?
![]() |
圆弧面、打孔,
这些在平面图纸上韩利萍怎么也看不懂的难点,
通过她手中切割成型的土豆,变得立体了。
有半年多的时间,
她家里堆满了练功切出来的奇形怪状的土豆。
![]() |
就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千百次的磨练,
当年的“笨小孩”如今成为了厂里鼎鼎有名的高手。
韩利萍将“四通均流阀”的加工合格率,
从之前的20%提高到了100%。
![]() |
26年来,由韩利萍加工的关键零件,
相继用在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平台上,
稳稳地将“神舟”系列飞船、北斗卫星、
“天舟货运飞船”送上了太空。
![]() |
从一个普通女工成长为特级技师,
她用智慧和勤奋织就了荣誉的光环,
用技能成就了“蓝领玫瑰”的美名。
她多次临危受命攻克技术难关,
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 |
镜头中的韩利萍睿智而自信,
她说“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跟我的机床做闺蜜”,
“我们加工的这些东西那是振国威的,
是给咱们中国人长脸的!”
更是感动了无数观众。
![]() |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韩利萍今天优秀成绩是
曾经多少个日日夜夜的钻研。
大国工匠不忘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