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见月明---读《孩子:挑战》有感
周国平说: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排除做学问很实际的目的,读书就是我在吸收营养,把自己丰富起来。我自己感觉,读书最愉悦的是什么时候,是你突然发现“我也有这个思想”。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把你本来已经有的,你却不知道的东西唤醒了。
读《孩子:挑战》,我就有这种感觉,的确很愉悦。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学习、摸索。从有孩子起,就深感承袭下来的育儿观有些不合乎时代。我自己就是一个追求平等自由的人,我必须要求自己给予孩子同样的尊重。因此,在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下,一点点地向前走着。吸收精华,摒弃糟粕。深深庆幸自己是个爱学习的妈妈,肯反思的妈妈,也一直在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当读到这本书,发现自己的一些没有源头、主观的指导竟然有理论依据,便获得深深的共鸣感,以及愉悦。
当然,更多的是收获,是从前疑惑的拨云见日。
书中例子很多,很有指导性。有几个感悟,挑出来分享一下。
1尊重
父母们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和孩子的相处场景:饭桌上,孩子吃饭慢,便一个劲地催促,快点吃;出门的时候,催促孩子快点穿衣等等。假设现在换一个人,换成亲密的朋友,你会直接急促地催促他快点嘛?也许那时就会换成一堆笑脸,佯装生气地说,你快点嘛!
为什么对待朋友,会语气委婉,对待孩子却直接生硬呢?难道孩子不值得我们温柔对待嘛?父母们都不自觉的将孩子当成我们的附属品、占有物,丝毫没有尊重。
2现象*本质
孩子与父母的互动贯穿生活的每时每刻,父母总是感性回应。但其实,和孩子相处,是需要动用智慧的,也许有一双透视眼更好。透过他的语音,透过他的行为,去感知孩子的心理动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不然,就会被孩子的表现牵着鼻子走,疲于应对。
3心痛的例子
有一个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八岁的布莱恩随意使用他的玩具气枪,破坏邻居家的财务。妈妈要求、警告,却并未使用有效的行动,布莱恩并未收敛。最后的结果非常不幸,布莱恩在一次射击中,反弹回来的子弹打瞎了自己的眼睛。
这样的结果,当时不是大家想要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境况足够关注,并且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避免的伤害,不都是对我们自己的保护嘛?
这本书是按很多个小主题来详细地讲解父母可能遇到的很多挑战,举的例子就好像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一样,非常容易理解,也很轻松地就能学习到相应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导。每一篇章都让我获益良多。真心希望更多的爸爸妈妈们能了解到它,了解到做父母,需要学习。为了工作尚且需要培训,面对我们一辈子最珍贵的礼物,难道不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努力陪伴和培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