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人逸话】琴家叶诗梦年谱
◎版权信息
文章作者:杨元铮
原载于《中国音乐学》2015年02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便传播,请联系删除.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叶诗梦(1863—1937)是清末民初北京琴坛耆宿。早年在粤,得咸同间国手与古斋祝氏、张静芗、刘蓉斋指授,奠定琴学基础。光宣间,同京师琴家孙晋斋父子、张瑞珊等参习二十余年,与南北琴人如枯木禅僧云闲、黄勉之、李湘石、云鹤道人、静修道士、陈姓渔家等相往还,着力收集道光年间行有恒堂主人载铨、陈荻舟等京师琴家的遗物、遗谱。
袁氏窃国后,以医术糊口并设帐授琴。及门弟子汪孟舒、管平湖、荷兰高罗佩都是公认的二十世纪中叶琴学振衰起敝的栋梁。
笔者认为叶诗梦自幼以贵胄习琴,一生经历家国巨变,当席丰蓐隆之时,惟好古敏求,精研诸家指法 ;处蜗居斗室之中,能顺天休命,以琴书自遣。他的人格境界,正印证《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致,是近代社会陵替中琴界清流的典范。而关于这位承前启后琴家的生平,长期以来仅有查阜西先生《佛尼音布》这篇不足三百字的文章。笔者既辑校叶诗梦弟子汪孟舒琴学遗著竟,乃将其师叶诗梦生平,按家国居处的境况不同,分幼年在粤(1863—1874)、东厂漪园(1875—1907)、宦游外省(1908—1911)和息影旧京(1912—1937)四个阶段作编年事辑,以期对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初叶琴学的源流作一定程度的贯通。
◎幼年在粤(1863—1874)
同治二年癸亥(1863)一岁
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时,叶诗梦生,为满洲正蓝旗叶赫那拉氏大学士瑞麟(1809—1874)第三子,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①是年,瑞麟调广州将军。叶诗梦童年皆在广东度过。
按其父瑞麟,咸同间颇为重要。《清史稿》卷三八八列传一七五 :“瑞麟,字澄泉,……道光二十七年(1847),祫祭太庙,读祝洪亮,宣宗嘉之,赐五品顶戴、花翎。二十八年(1848),超擢太常寺少卿,又擢内阁学士,兼管太常寺。三十年(1850),擢礼部侍郎。……咸丰元年(1851),兼镶蓝旗满洲副都统﹑正黄旗护军统领。三年(1853),调户部,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八年(1858),英兵犯天津,命驰赴杨村筹防。洎抚议定,敌退。文宗知和不可恃,亟治海防,命瑞麟赴天津修筑大沽炮台。寻署直隶总督,增建双港炮台,调福建霆船战船,增募水师。僧格林沁移师天津,分驻要隘。瑞麟回京,调户部尚书,拜文渊阁大学士。……十年(1860),充殿试读卷官,授内大臣。六月,英法联军复犯天津,命率京兵万人守通州。僧格林沁屡战失利,敌军进通州,瑞麟偕胜保御之八里桥,左右夹击,胜保伤炮坠马,军溃,敌遂逼京师。瑞麟迎战安定门外,败绩,褫职。车驾幸热河,命扈从行在。……同治元年(1862),出为热河都统,疏请招佃围边荒地八千顷充练饷,允之。二年(1863),调广州将军。”②
①汪孟舒 :《叶诗梦讣告附哀启》,北京 :叶氏自印本,1937 年。高罗佩 :《诗梦先生ノ书道ニ就キテ》,《书菀》第 2 卷第 6 期,1938 年,第 33 页。
②《 清 史 稿 》, 北 京 :中 华 书 局,1977 年, 第11710-11711 页。
同治三年甲子(1864)二岁
琴家与古斋祝桐君(1803—?)弟子张鹤撰印《琴学入门》。③
③[清]张鹤 :《琴学入门》,清光绪七年(1881)重刊本。
同治四年乙丑(1865)三岁
是年,其父瑞麟兼署两广总督。④
④同注②,第 11711 页。
同治五年丙寅(1866)四岁
其父瑞麟实授两广总督。⑤十月,长兄怀塔布(?—1900)报捐花翎。先是,怀塔布以正蓝旗满洲荫生,由咸丰元年二品荫生以文职用。三月,签分邢部主事行走。咸丰三年二月,奏留。六月,补主事。四年十一月,补员外郎。九年,报捐知府选用。⑥
⑤同注②,第 11711 页。
⑥清史馆档传稿 :《吏部覆怀塔布出身履历咨文》,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藏。
同治九年庚午(1870)八岁
其父瑞麟兼署巡抚。⑦
⑦同注②,第 11711 页。
同治十年辛未(1871)九岁
其父瑞麟复拜文渊阁大学士,仍留总督任。⑧
⑧同注②,第 11711 页。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十岁
是年,叶诗梦从塾师刘蓉斋学琴,三月即能成曲。⑨后与古斋祝氏粤,从学三年,亲授以《琴学入门》各曲。
⑨〔日〕泷辽一:《音乐资料ノ调查》,《东方学报》(东京),第 5 册,第 2149 页。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十二岁
八月初十日,其父瑞麟于总督两广任内弃养。清廷诏嘉前劳,赠太保,祀贤良祠,谥文庄。⑩叶诗梦年未舞勺,而事亲尽孝,哀毁已如成人。
九月初八日奉上谕,长兄怀塔布著俟服阕后,以四品京堂候补。⑪十月廿二日,兼署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张兆栋(1821—1887)奏报,代怀塔布谢恩。⑫叶诗梦昆季四人,随长兄怀塔布,扶柩回籍。
⑬按叶诗梦幼年在粤已从刘蓉斋、与古斋祝氏习琴。⑭叶氏《诗梦斋琴谱》自序云 :“余幼时从刘蓉斋先生读书于粤东观音山之阳,课余先生授以指法,初学《良宵引》、《梧叶》二曲为入门。后祝桐君来粤,闻之所论音律精邃,昭若发蒙,亲授以《琴学入门》各曲,音律之精,非他谱所能及,从学三年先生归去,然先生之秘法均有心得矣。”⑮可窥叶诗梦幼年琴学所本。
祝桐君《与古斋琴谱》(1855)论琴无谱,仅弟子张鹤曾刻其谱六曲于《琴学入门》中。《送祝桐君诗》注云:“先生从各谱选曲二百余操,欲付刊。叶诗梦传得祝氏未刊之稿。如《诗梦斋琴谱》卷六祝氏《捣衣》一曲,即在张六曲之外。叶诗梦于谱后跋云 :“《捣衣》一曲,从祝桐君学之,节奏指法均不同。余前存桐君秘本数十曲,惜于庚子(1900)均失去,所记者三二曲,深可嗟也。”⑯《琴史初编》等书咸谓祝桐君于同治三年(1864)去世,叶诗梦师从其侄祝安伯。⑰今按祝桐君如确卒于是年,⑱则叶诗梦甫出世,必不能操缦安弦。叶诗梦《羽化》一曲后记亦自承从祝安伯指授。⑲然《琴学入门》徐序称祝安伯为桐君之孙,⑳祝氏十二琴楼旧藏紫琼琴同治六年铭刻亦称安伯为秋斋文孙,㉑可见叶诗梦或可从桐君之孙祝安伯游,而非师从桐君之侄。
⑩同注②,第 11711 页。
⑪同注⑥。
⑫《军机处档折件》,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藏。
⑬汪孟舒 :《叶诗梦讣告附哀启》,北京 :叶氏自印本,1937 年。
⑭《音乐资料ノ调查》,第 2149 页 ;《叶诗梦讣告附哀启》。
⑮叶诗梦 :《诗梦斋琴谱自序》,《诗梦斋琴谱》,汪孟舒抄本,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
⑯杨元铮整理 :《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第 598 页。此曲后记《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失收。
⑰许健 :《琴史初编》,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年,第 173 条 ;查阜西 :《佛尼音布》,《查阜西琴学文萃》,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年,第 144 页。
⑱但检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卷二七内祝秋斋、祝桐君条,并无祝桐君卒年。见翁天祜等修、翁昭泰纂:《续修浦城县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卷二七,叶 11 上—下。
⑲《年谱》民国壬子条。
⑳徐允临 :《琴学入门序》,载张鹤 :《琴学入门》,清光绪七年(1881)重刊本。
㉑台北市立国乐团、鸿禧美术馆编 :《古琴纪事图录》,台北 :台北市立国乐团,2000 年,第 96-97 页。
◎东厂漪园(1875—1907)
光绪元年乙亥(1875)十三岁
回京,还归东华门外东厂胡同漪园故宅。先是,咸丰年间瑞麟购建漪园,同治年间长任外官,不在京师居住,其漪园宅邸,尝借予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1818—1881)租用。《天咫偶闻》云:“沈文定公(桂芬)居东厂胡同。公本无屋,借居瑞文庄公(麟)第。”㉒
清廷笃念旧勋,瑞麟诸子各予赐荫。长兄怀塔布,以父恤典擢四品京堂。㉓
叶诗梦年方十三,蒙给员外郎。㉔
㉒震钧:《天咫偶闻》,清光绪甘棠精舍刻本,卷三,叶 24 下 -25 上。
㉓同注②,第 9917 页。
㉔同注⑬。
光绪三年丁丑(1877)十五岁
是年,叶诗梦选补东陵乾隆裕陵工部员外郎。㉕
五月初二日,太常寺少卿员缺,著怀塔布补授。十二日任。㉖
十月三十日,御前大臣处咨乌珠木沁扎萨克郡王衔多罗额勒德呢贝勒达克丹病故,今日另行改派。
奉旨派出太常寺少卿怀塔布前往致祭。十一月十五日起程,十二月二十五日回京。㉗
㉕同注⑬。
㉖同注⑥。
㉗同注⑥。
光绪四年戊寅(1878)十六岁
二月十七日,常咨查验西陵赞读等官。长兄怀塔布受命,当月二十九日起程,三月初六日回京。㉘
㉘同注⑥。
光绪五年己卯(1878)十七岁
正月二十九日,长兄怀塔布为京察房付于二十六日引见,著照旧供职。㉙
三月初七日,常咨查验西陵赞读等官。长兄怀塔布受命,初十日起程,十七日回京。㉚
三月十二日,奉旨五年四月十一日补授怀塔布通政使副使。㉛
三月十四日,册点常咨前往东陵照料祭祀差使。怀塔布受命十九日起程。㉜
㉙同注⑥。
㉚同注⑥。
㉛同注⑥。
㉜同注⑥。
光绪六年庚辰(1880)十八岁
叶诗梦调理藩院员外郎,派充东陵慈禧普陀峪陵工监修官。㉝
七月十六日,长兄怀塔布补授太仆寺卿。㉞
㉝同注⑬。
㉞同注⑥。
光绪八年壬午(1882)二十岁
春,徐允临序重刊《琴学入门》云 :
瑞节相麟督两广时购得此书,称赏不置。携归师,王公大臣共相称许。时桐君之孙祝安伯部郎入都,惇邸遣使询及“是按拍琴谱之祝安伯否?”盖尝读是书而心仪之矣。㉟
四月二十六日,长兄怀塔布补太常寺卿。㊱
秋,叶诗梦偶游盘山,值暴雨,宿万松寺,获周鲁封修仲尼式百衲琴崑山玉。《诗梦斋琴谱》卷四《羽化登仙》一曲跋后有《得崑山玉琴记》,述得琴始末云 :
余廿岁时偶游盘山,正值暴雨急至,急行至万松寺,寺中客室已有先来者,只僧舍一间无客,屋黑暗异常,然舍此则无地可容也。晚大雨更暴,山瀑直流,响震山谷,令人生畏。夜坐无聊,徘徊斗室,见床底露焦尾一角,询之寺僧,僧答曰:“破琴”。索而观,尘土铢厚,㊲
泥污不堪。以巾拭之,断纹蛇腹,背刻“昆山玉”,下有周鲁封珍藏印。余鼓琴,入手即以《五知斋》为法,今见此琴,不忍去手。商之寺僧,僧亦不识此良材,慨然赠余。余以金报之,而寺僧极喜。越日,天仍未晴,山水骤发,山路均不敢行。饭后汲水以巾拭琴。琴上尚有七弦一根。苦无轸足,不能一试其音。以手坠之,微有声,清越异常,喜出望外。五日,天始开晴,抱琴徒步下山。归至斋中,安以轸弦以试之,清脆圆润,上品也,琴乃百衲,然似后衬之木。㊳
盖原木太朽,后附之亦未可定。余斋中蓄琴百余张,清脆圆灵,以昆山玉为第一。得此良材,概佛家所谓宿缘耳。㊴
该琴轸池下嵌青玉一片,其下刻周鲁封隶书“崑山玉”三字,龙池左右刻铭文“雅韵清幽鸣玉珮,良材高洁发崑冈。”池下刻草书:“毓质于峄山之阳,发芳于咸池之侧”等语,并刻“子安甫”等小印二。足穴上方中间刻“周鲁封宝藏”大方印一,左有“希世之宝”小印一。凤沼下刻“子孙永宝”大圆印一。叶诗梦得崑山玉后,于琴名两旁刻 :“诗梦斋所藏之琴,此为第一。”复于琴背凤沼左右铭曰 :
此琴唐斫宋嵌,音韵清绝。隶与诗句,似李北海手笔。周鲁封为国初琴家,其赏可知矣。余得自丁巳秋日,㊵喜不自胜,因识之。㊶
㉟同注⑳。
㊱同注⑥。
㊲《存见古琴曲谱辑览》“铢”误录作“钱”。
㊳《存见古琴曲谱辑览》“衬”误录作“轸”。
㊴《诗梦斋琴谱》。
㊵按:“丁巳”当作“辛巳”。丁巳是咸丰七年(1857)或民国六年(1917)。“辛”讹做“丁”,或为高罗佩据泷辽一藏崑山玉拓本双钩时误摹。
㊶《音乐资料ノ调查》,第250-251页,图版4第8图。
高罗佩 :《诗梦先生ノ书道ニ就キテ》,《书菀》第 2 卷第6 期,1938 年,第 31-32 页。R. H. van Gulik,The Loreof the Chinese Lute(Tokyo :Sophia University,1940),191-192.
光绪九年癸未(1883)廿一岁
正月二十八日,长兄怀塔布补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㊷
十二月十一日,长兄怀塔布补授泰宁镇总兵兼总管内务府大臣。㊸
㊷同注⑥。
㊸同注⑥。
光绪十年甲申(1884)廿二岁
二月十三日怀塔布到任。㊹
㊹同注⑥。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廿三岁
叶诗梦与孙晋斋(宝,1820—?)相聚漪园。晋斋,“咸同间居京师专教授琴者也”。㊺《诗梦斋琴谱》卷五《塞上鸿》跋云 :
此《塞上鸿》,乃晋斋先生得意曲也。余于乙酉与先生相聚于漪园,先生已七十矣,亲授斯曲。节奏极难合拍,三阅月始成曲。后庚子难,年余未弹,指法虽未全失,而节奏竟难成句。
按孙晋斋光绪乙亥(1875)自序所著《以五正六之斋琴谱》云已五十六岁。㊻则光绪乙酉(1885),当为六十六岁。惟该谱二十一曲大都录自《五知》、《与古》、《自远》诸谱,叶诗梦弟子汪孟舒(1887—1969)疑为后人凑集,而非晋斋原著。㊼笔者尝目验查阜西旧藏《以五正六之斋琴谱》残刻本,开本之大,亘古罕见。晋斋传谱,录于《诗梦斋琴谱》之中者尚有卷三《高山》、《鸥鹭忘机》、《梧叶舞秋风》,卷四《羽化登仙》、《释谈章》,㊽卷六《平沙落燕》六曲。皆可与《以五正六之斋琴谱》中各谱对勘,以明辨其渊源。《诗梦斋琴谱》卷《高山》跋云 :
此《五知斋》原谱,经晋斋先生增减,音韵节奏可称全美。
同卷《鸥鹭忘机》跋云 :
《鸥鹭》弹法不同,大半均宗蜀派,因其节奏急而易于一气。惟晋斋先生弹法极缓,深得忘机之旨,气舒意畅,一派天然,后学者宜宗此旨。
同卷《梧叶舞秋风》跋云 :
此曲乃庄蝶庵原制,古本无吟猱,《春草堂》增之。今由孙晋斋先生得之,音韵更觉古淡。㊾
同谱卷八《耕莘钓渭》跋云 :
此曲传自晋斋先生,后数十年,又经《十一弦馆》添注工尺,以箫和之,音韵古淡,非悦耳之调也。此曲闻自宁王秘谱得来,然是本世所罕见,始录此以待同好者鉴之。诗梦居士记于锡嘏堂南窗。
卷六《平沙落燕》虽无后记,然诗梦斋写于所藏《行有恒堂录存琴谱》内《平沙》一曲批语云 :
平沙各谱不同,惟晋斋所传为第一。此曲三段不佳耳。
㊺杨时百:《琴学随笔》卷一,叶 15 下,《琴学丛书》本,1919 年。
㊻孙晋斋 :《以五正六之斋琴谱》,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㊼《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下册),第 594 页。
㊽见《年谱》光绪乙巳条。
㊾此跋落款为“腐翁手抄,癸丑夏日。”癸丑如系1853 年(咸丰三年),则叶诗梦尚未出世,如系 1913 年(民国二年),则孙晋斋已去世,必有错讹。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廿五岁
四月三十日,弟子汪孟舒生于苏州。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廿六岁
叶诗梦师从琴家孙晋斋弹《五知斋琴谱》各曲。[50]
十二月二十三日,上谕盛京礼部侍郎著怀塔布补授。[51]
[50]同注⑬。
[51] 同注⑥。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廿七岁
三月二十一日,怀塔布由京起程。四月二十六日到任,由盛京上满文折,奏报到任日期。[52]
[52]《吏部覆怀塔布出身履历咨文》,光绪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军机处档折件。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廿九岁
十一月初七日,上谕都察院左都御史著怀塔布补授,未到任以前着敬信署理。[53]
十一月二十八日,怀塔布由盛京上满文折,奏叩谢天恩。[54]
[53] 同注⑥。
[54] 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军机处档折件。
光绪廿年甲午(1894)卅二岁
叶诗梦以陵工告竣,奏保为候补道。[55]
长兄怀塔布任经筵讲官工部尚书。[56]
[55] 同注⑬。
[56] 军机处档折件。
光绪廿三年丁酉(1897)卅五岁
叶诗梦充神机营委员,于营务兴革,多所建议,极为上峰优嘉。[57]
弟子管平湖(1897—1967)生于京师。其父如意馆供奉常州画师管念慈,字劬安,光绪年间入北京清廷任职。[58]管平湖本名平,加入湖社后始改今名。自云其父与叶诗梦均俞香甫弟子。[59]
[57] 同注⑬。
[58] 《清稗类钞》云:“阳湖管劬安面目姣好,善绘事,能唱小曲。父以其好游荡而屡耗赀也,逐之,遂孑身入都。会如意馆招考画工,应试,膺首选,遂入馆供奉。孝钦后召见,试之画,大称旨,内监且为之延誉,遂充如意馆首领。乃时以江南淫靡之曲为孝钦奏之,遂得出入宫禁,屡蒙赏赉。旋命近侍为置家室,赐第东华门外,且恒以吾儿呼之。或大内,或颐和园,随驾往来,十余年如一日也。”
[59] 查阜西:《琴坛漫记》,《查阜西琴学文萃》,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年,第 7 页。管平湖 1951 年对查阜西说俞香甫已去世二十年。去世时七十岁。
光绪廿四年戊戌(1898)卅六岁
是年戊戌变法,主事王照(1859—1933)上书言事,叶诗梦长兄礼部尚书怀塔布久之始为代奏,坐违旨抑格,九月初四日褫职。九月廿一日,慈禧皇太后(1835—1908)训政,起授怀塔布左都御史,复充内务府大臣。[60]
秋,叶诗梦游翠微山,于龙王堂获枯木,斫琴霹雳。虽为新制,发音洪松,胜于常琴,甫斫成即名重于时。其琴龙池两侧有叶诗梦行书一题 :
戊戌秋日,同人游翠微山,偶见龙王堂寺后遗一枯木,乃旧梁也。询之寺僧,谓以年深弃之于此。将腐木削去,仅得五尺余,纹理精细,杉木材也。携归制为一琴,支弦鼓之,音韵铿然。追忆昔年在祝桐君家,见霹雳唐琴,较之声音之坚实洪松颇有似焉,即以霹雳名之,并刻原赞于背,以志得良材之喜也。[61]
至是,诗梦斋藏琴至为宏富。十一弦馆主人张瑞珊(1828—1916)之子琉璃厂蕉叶山房张莲舫云 :“佛荷汀先生看琴,必选岳山低,先试三、四徽,弹弦不抗指者,然后评其音,否则便不弹试矣。盖佳琴轻松灵活,弹时不抗指不费力。若岳山虽低,但六徽抗指,亦非佳制。”[62]
[60] 同注②,第 9917 页。
[61] 赵恩检 :《霹雳琴及其逸事二则》,《春阳琴刊》第 2 期,第 22 页。
[62] 汪孟舒 :《张莲舫来视余春雷琴谈记》,见《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第 871 页。
光绪廿六年庚子(1900)卅八岁
八月,兄怀塔布授理藩院尚书、镶红旗满洲都统,管理圆明园八旗、包衣三旗官兵事务,并鸟枪营事务。九月,兼署礼部尚书。[63]
是年庚子之役,叶诗梦珍藏散失几尽。其携崑山玉、九霄环佩出城避难,途遇洋兵,不幸崑山玉琴面为洋兵军刀砍伤,事平后始修复之,而唐琴九霄环佩则始终无恙。[64]
《诗梦斋琴谱》六琴斋条下云:
“斋中所蓄琴百余张,庚子后只余六张,故以六琴名之。”此六琴依次为:宋制崑山玉、唐制九霄环佩、宋制风入松、唐制鸣玉、宋制归凤及自制霹雳。[65]
琴家杨时百(宗稷,1863—1932)《琴粹琐言》评叶诗梦藏九霄环佩云 :“读欧阳公《三琴记》,唐琴在北宋时已不多得,况更历千年乎?宜今日唐宋琴如凤毛麟角也。近时都下收藏家仅有贵池刘氏(世珩,1874—1926)之鹤鸣秋月、佛君诗梦之九霄环佩,其声音木质,定为唐物无疑。”[66]
复于《藏琴录》云:“十年来予恨不得九霄环佩”,“九霄环佩能使他琴退避三舍”。[67]
山东琴家王心葵(露,1878—1921)云:“庚子前到京,曾携玉涧鸣泉与佛君所藏九霄环佩相较,惟七弦上准稍逊之,其余无不相同。”[68]
宋制崑山玉后归衡亮生(完颜衡永,1881—1965)。1947 年 初, 王 世 襄(1914—2009)、 郑 珉中(1923—)同观崑山玉于衡亮生书斋,试抚七弦,音不入木,因请教叶诗梦弟子汪孟舒。汪氏云 :
诗梦斋之九霄环佩乃唐琴中之重器,从杨时百“无上”两字跋语中可以证明。昆山玉被定为宋斫,诗梦斋称为第一,实为九霄环佩去后之事。其音远极清润,后因被其后人损坏经过外行重修,故有如今弦木不应的情况发生。[69]
弟子管平湖云 :
琴归佛氏女后,琴偶然堕地,合缝开裂,修合之后元音俱逝。[70]
至于唐制鸣玉,十一弦馆主人张瑞珊之子张莲舫云 :
“鸣玉琴沉弘声佳,为十一弦馆旧藏,后归刘聚卿(世珩)。”[71]
秋,叶诗梦避难北新桥桃条胡同,于街市购得翰林陈冕(1859—1893)旧藏《西泠七家印存》残篇,[72]陈 曼 生(1768—1822)、 陈 豫 钟(1762—1806)、赵次闲(1781—1860)三家已佚,实得四家。内丁敬(1695—1765)所刻印蜕四十四方,黄易(1744—1802)刻四十方,蒋仁(1743—1795)刻二十七方,奚岗(1746—1803)刻三十六方。叶诗梦为装成册页,对开首开有叶昀(1901—1983)绘制九霄环佩唐琴及其叶诗梦倚书对琴小像,栩栩如生。[73]
十一月,兄怀塔布以祖护义和团扶清灭洋,事败被黜,卒。清廷赠太子少保,谥恪勤。[74]
自此家渐中落。
冬至日,叶诗梦于街市得一甲子前道光庚子(1840)长至日行有恒堂所录琴谱,巾箱册页朱格写本。篇首定邸行有恒堂主人载铨(1794—1854)识云:“有诸暨陈荻舟者,指法殊时,琴音臻妙,……退食之暇,与为盘桓,……镜光茧纸画出乌丝,筠管银毫写成小谱。聊备遗忘,敢云好古。”[75]
所录《良宵引》、《秋江夜泊》、《梧叶舞秋风》、《平沙落雁》、《昭君怨》、《汉宫秋》、《潇湘水云》、《渔歌》八曲,皆道光间琴家陈荻舟所传。荻舟尝辑谱十六曲,曰《邻鹤斋琴谱》,
序于道光庚寅(1830)。[76]
对勘两谱《良宵引》一曲,谱字全同,行有恒堂所钞更为精整。其中《梧叶舞秋风》、《昭君怨》两曲不在《邻鹤斋琴谱》内,足资考镜。
[63] 同注⑥。
[64] 凌其阵 :《琴人叶诗梦小传》,《古琴家凌其阵纪念集》,2001 年,第 35 页。
[65] 《诗梦斋琴谱》;《叶诗梦讣告附哀启》;沈兴顺 :《弦外杂录》,载《古琴纪事图录》,台北市 :台北市立国乐团,2000 年,第 267 页。
[66] 杨时百 :《琴粹琐言》,叶 8 上 - 下,《琴学丛书》本,1911 年。
[67] 杨时百:《藏琴录》,叶 34 下、叶 35 上,《琴学丛书》本,1925 年。
[68] 杨时百:《琴余漫录》卷一,叶 19 上,《琴学丛书》本,1919 年。
[69] 郑珉中 :《百衲琴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 2 期,第 29 页。
[70] 郑珉中 :《双碧琴楼观琴记》,《收藏家》2004 年第 9 期,第 27-31 页。
[71] 汪孟舒 :《访十一弦馆主人之子张莲舫记述》,见《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下册),第 869 页。
[72] 按此谱似与《西泠四家印谱附存三家》为同谱,并为丁丙所辑《八千卷楼印存》之改题本,内分《龙泓山人印谱》、《吉罗居土印谱》、《蒙泉外史印谱》、《秋影庵主印谱》四家,又附存三家为《曼生印谱》、《秋堂印谱》、《次闲印谱》。所佚即附存三家。原有丁丙序,各谱首辑录小传若干篇。陈冕,《行素轩杂记》:“宛平陈冠生冕,十五岁登顺天乙亥乡榜,癸未以一甲一人及第。未十年遽卒,修撰之外,未进一阶。”
[73] 叶昀,字仰曦,号松荫,叶赫那拉氏。二十岁拜溥侗为师,学画人物,善昆曲。
[74] 同注②,第 11712 页。
[75] 《行有恒堂录存琴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 23 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 年,第 187-206 页。该编影印底本即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行有恒堂录存琴谱》,而非卷首《据本提要》所说的中央音乐学院藏查氏抄本。
[76] 《邻鹤斋琴谱》,《琴曲集成》(第 21 册),北京 :中华书局,2010 年,第 1-84 页。
光绪廿七年辛丑(1901)卅九岁
七月,叶诗梦于琉璃厂购得无名仲尼式古琴,龙池内纳音旁刻篆文“开元五年雷威造”七字款。叶诗梦乃铭此琴曰秋声,复于龙池两旁刻款云 :
辛丑七月,偶游厂肆,见此琴,漆面均剥落,看其木性极旧,乃唐琴无疑。携归后调漆补之,按弦鼓曲,清韵铿铿。时新秋雨后,窗前竹韵潇潇,与琴音叶合,因题名秋声以志。诗梦[77]
庚子之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其宅漪园先后被俄、德侵略军占据,遭俄军破坏。一年后,联军退出北京,方才收回。叶诗梦略事修葺,取“劫后余存”之意,改名为余园。旧址在王府井大街北端,东厂胡同以北,翠花胡同两侧,即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近代史研究所等单位所在地。秋,移居成趣园,作《六琴斋题额》倩人题写。
其中关于崑山玉等琴记载,与前引《诗梦斋琴谱》及《琴人叶诗梦小传》不同,录之如下 :
余自幼时喜音乐。十岁时,从刘蓉斋先生学琴,三月即能成曲。暮春之初,从先生游白云山。寺僧亦能鼓琴,所畜之琴甚多。余见昆山玉一琴,悬于纸壁,不觉技痒。于是鼓《秋风》一曲,音韵铿然。寺僧即以此琴赠之。后数十年所得之琴近百张,皆唐宋物也。庚子之夏,都城不守,彝鼎琴书均归此劫。后有好事者往由诗梦斋携出琴五张。[78]乃昆山玉、[79]九霄环佩、风入松、鹤鸣、[80]归凤也。[81]又于街市见诗梦斋自制之霹雳。数十制得回,旧藏物仅余此六琴而已。辛丑秋月卜新居于成趣园,园东小筑一室,因题额曰六琴斋云尔。[82]
[77] 此琴后为吴纯白(1882—?)、费侯碧漪(1900—?)递藏,见唐建垣编《琴府》,台北 :联贯出版社,第1586 页。
[78] 笔者按 :“事者往”,泷辽一原文作“子王牲”。
[79] 笔者按 :“乃”,泷辽一原文作“郡”。
[80] 笔者按 :“鹤鸣”,《诗梦斋琴谱》作“鸣玉”。
[81] 笔者按 :“归”,泷辽一原文作“啼”,据《诗梦
斋琴谱》改。
[82] 《音乐资料ノ调查》,第 249-250 页。
光绪廿八年壬寅(1902)四十岁
十一月,温习孙晋斋光绪乙酉(1885)所传琴曲《塞上鸿》,再跋于谱后云 :
壬寅十一月,雪后凝寒,围炉夜坐,按谱鼓之,一月后指法节奏如初矣。亦近年之一快事也。诗梦居士记
光绪廿九年癸卯(1903)卌一岁
叶诗梦为创办宫内电灯公所委员。先是,叶诗梦与詹天佑(1861—1919)等同学,[83]咸从英国工程师翟阿飞(A. W. Child)研习格致,[84]试制煤炭瓦斯,创设发电机,燃灯于家,为京师首创新气象,故有是命。[85]
夏,打谱《墨子悲丝》。《诗梦斋琴谱》卷五《墨子悲丝》跋云:
此《五知斋》原本也。癸卯长夏,家居养疴,按谱鼓之,月余始成曲。然若非余数十年精心参考此曲之抑扬起伏,安能得其宗旨也?荷汀记
九月廿八日,叶诗梦题庚子所得《西泠七家印存》残本云 :
庚子秋日,避难于北新桥桃条胡同。闲居无事,街市偶步,见此《七家印存》数十篇,零星散乱于沙尘中。以数十钱易归,装成六册,藏于诗梦斋中。荷汀佛尼音布记[86]
[83] 詹天佑传记,见闵尔昌纂录《碑传集补》,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32 年,卷末,叶 2 下 -4 上。
[84] 翟氏 1888 年进中国海关,1905 年赴南非。
[85] 同注⑬。
[86] 此谱后归于贵州乐嘉藻,乐跋云 :“此满洲佛尼音布所旧藏,奚谱前后尚有其题字。陈冠生当即湘人陈冕,光绪时翰林。佛为光绪时都御史怀塔布之弟,人称佛六者也,收藏宏富,鉴别精审。……余以民国二十六年得之萧氏,爰分出陈装者为此册。十月十日硁客识于北平青灯盦。”
光绪卅年甲辰(1904)卌二岁
修葺后又经三年,叶诗梦将余园向市民开放,供人游览,并曾于园内开设饭庄、茶馆、照像馆。
光绪卅一年乙巳(1905)卌三岁
余园转归直隶总督荣禄(1836—1903)。春游宜昌,从渔家学弹《圯桥进履》。《诗梦斋琴谱》卷三《圯桥进履》跋云 :
乙巳春,偶游宜昌,适暴风,停泊十日。闷极无聊,江岸小步,忽闻琴声出于林内。随音觅之,林中有茅屋三间,信步临窗听之。主人约入,始问姓名,乃陈姓渔家也。即以此曲授余,三段、五段音节迥与各谱弹法不同。
夏,按谱鼓《释谈章》。《诗梦斋琴谱》卷四《释谈章》跋云 :
此曲与各谱音节不同,乃晋斋原本也。乙巳初夏,雨后新晴,临窗按谱鼓之。节奏纯正,深可宝也。诗梦居士记于六琴斋南窗
光绪卅三年丁未(1907)卌五岁
刘铁云(鹗,1857—1909)为张瑞珊刊刻《十一弦馆琴谱》于京师。叶诗梦论该谱内各曲云 :
《平沙》经孙晋斋改正,最为平稳。《耕莘》或孙自制而托名臞仙传刻之也。[87]
中秋日,叶诗梦再听《墨子悲丝》。《诗梦斋琴谱》卷五《墨子悲丝》第二跋云 :
丁未中秋,友人祝竹石同一道人来,乃江西翠华山三清观道士,道号静修。仙风道骨,白发红颜。弹《墨子》一曲,于悲慨中,添出一派仙音,节奏疏落,真名手也。余以其学,五日而成曲,仍宗《五知斋》原文,音节疾徐不同耳。
中秋夜,雨后奇寒,挑灯夜坐,题所藏《行有恒堂录存琴谱》云 :
此行有恒堂自抄谱也。庚子冬月,在街市见此杂于破布内,以数十钱易归,概精神所聚,神灵亦有呵护之。适晴窗照谱成曲,音节与他谱不同,内《潇湘水云》为至妙也。[88]
中秋后四日,再题《行有恒堂录存琴谱》云 :
此册篇首行有恒堂主人题于道光庚子长至日,书此屈指六十年。余于光绪庚子长至日在街市得来,前后同年同日而境遇不同耳。当书此册时在窗明几净之中,何等珍护,后六十年而在街市荒地之上,又何等贱弃。同是一物,同是一年,同是一日,所见者富贵贫贱之不同,□可感也。翰墨因缘,颇有一定之数,非虚谓耳。[89]
十一弦馆张瑞珊附识于后云 :“此册共八曲,音韵极正,概精于选也,诗梦居士宝藏之。”[90]
按叶诗梦幼年丧父回京,在东厂胡同行有恒堂与京师琴家孙晋斋父子、张瑞珊等参习,又遇蜀人李湘石弹七十二拂《流水》[91]、《读易》等蜀派曲,[92]从云鹤道人得授《洞天春晓》,[93]从翠华山三清观道士静修得授《墨子悲丝》,[94]从宜昌陈姓渔家得授《圯桥进履》。[95]自青及壮,艺术得以大进。
十一弦馆主人之子张莲舫云 :
“(张瑞珊)与叶诗梦师同孙(晋斋)在东厂胡同行有恒堂盘桓几二十年。叶之父兄均为中堂,极为富庶,除六名琴外,尚有百余床。庚子后始衰落。”[96]
叶氏弟子汪孟舒亦云 :
“(叶氏)弱冠补博士弟子员。生平于经、史、诗、文,悉有著述。他如天文、数理、书画、篆刻、金石、考订、医卜、拳击、音乐、技巧,亦靡不博通周习。当家世隆盛,未遭拳乱时,席丰蓐隆,收藏精富。神品书画卷子,尝至千数百件,蓄琴有百二十床,其他珍秘,数亦称是,故能早精鉴别。彼时辅臣疆吏,采选进贡,骨董巨贾,收罗辗转,辄延为考定,庸是见广识精。[97]
斯今日之文化商东,每为其昔日门下从事者也。在昔,东厂府邸内有行有恒堂、苍莨阁等名园雅集,诗酒琴罍无虚日。前辈如潘文勤(祖荫,1830—1890)、翁文恭(同龢,1830—1904)诸公,时相过从,咸引为幼友,则其造诣可知。而书法诒晋,兰写文郑,亦抵成于彼时也。”[98]
[87] 《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下册),第 597 页。
[88] 《行有恒堂录存琴谱》,《琴曲集成》(第 23 册),第 206 页。参看《年谱》光绪庚子条。
[89] 《行有恒堂录存琴谱》,《琴曲集成》(第 23 册),第 189 页。
[90] 同注 89 。
[91] 《音乐资料ノ调查》,第 249 页,第 254 页 ;《叶诗梦讣告附哀启》;《佛尼音布》,第 144 页。
[92] 《诗梦斋琴谱》卷八《读易》后记 :“此李湘石所授曲,须用蜀派弹,始有佳趣。”
[93] 《诗梦斋琴谱》卷三《洞天春晓》后记 :“《洞天》一曲,最难得其冲和古淡之意,余从云鹤道人得授此曲近卅年,长而习之,始觉稍知其趣。作是曲非心平气和不能领此妙音,诚不易耳,诗梦居士。”
[94] 见《年谱》光绪癸卯条。
[95] 见《年谱》光绪乙巳条。
[96] 《访十一絃馆主人之子张莲舫记述》,第 869 页。
[97] 如萧山朱翼庵先生捐赠给浙江博物馆的重器紫檀四面平式雕螭纹画桌,据王世襄先生考证,即属诗梦斋旧藏。叶诗梦得自海淀汉军旗人朱某。朱某当为明成国公的后裔。见王世襄 :《明式家具研究》,香港 :三联出版社,1989 年,第 65 页。
[98] 同注⑬。
[99] 同注⑬。
◎宦游外省(1908—1911)
光绪卅四年戊申(1908)卌六岁
叶诗梦保荐为江苏试用道,兼管银钱局总办。[99]
十月廿一日,清德宗崩。慈禧皇太后以溥仪(1906—1967)入嗣大统,命授醇亲王载沣摄政王。廿二日,慈禧亦崩。
[99] 同注⑬。
宣统元年己酉(1909)卌七岁
春,叶诗梦从江宁黄勉之(1853—1919)研习《羽化登仙》一曲吟猱指法。[100]
弟子汪孟舒以京师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机器专科最优等毕业,奏奖举人,荐任职分农商部
任用。[101]
弟子管平湖之父如意馆供奉管念慈卒。[102]
管平湖稚年丧父,适与叶诗梦同。十二岁时,管念慈曾以小琴授其短笛。及长,从叶诗梦学琴。[103]
[100]《佛尼音布》,第 144 页。黄勉之传记,见《碑传集补》卷五十六,叶 26 上 -27 上。
[101]杨元铮 :《整理者说明》,见《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上册),第 1 页。
[102]管念慈卒年,查阜西《琴坛漫记》将宣统“元年”误作“三年”,见《查阜西琴学文萃》,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年,第 7 页。
[103]同注[102]
宣统二年庚戌(1910)卌八岁
五月,为苏州拙政园八旗直奉会馆内玲珑馆题“玉壶冰”匾额。后补授河南开归陈许郑道,兼管河工及官钱局事务。旋署河南劝业道。[104]
弟子荷兰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生于聚特芬(Zutphen)。
[104]同注⑬。
宣统三年辛亥(1911)卌九岁
正月,叶诗梦治寿山石印一方,赠立夫仁仲,并刻边款云 :近浙十家精刻已传世,惜所印不佳。曩时曾藏有《七家印存》,似与近世见不同耳。辛亥正月大雪凝寒,砚池已结冰澌矣。友人以铜錬成小刀,因刻此试之。荷汀持赠。[105]
按 :自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三年,叶诗梦因父兄俱逝,宦游在外约有四年。所至以整饬吏治,维持风教为先务。本期有所建树,但时暂政变,并未遂展发。一度变家产设织布厂,又倒败。[106]
此间叶诗梦仍征访琴人,从黄勉之参习《羽化》之外,还曾遇枯木禅僧云闲(1839—?)于苏州,操琴极有功候。[107]
[105]参看《年谱》光绪庚子、癸卯二条。此石章印文后为人磨去,请齐白石改刻“贺伯诺印”四字白文。 [106]《佛尼音布》,第 144 页。 [107]《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下册),第 596页。R. H. van Gulik,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Tokyo: Sophia University,1940),190.
◎息影旧京(1912—1937)
民国元年壬子(1912)五十岁
民国改元,易名潜,字鹤伏,号诗梦,喻师孟之意。自大梁解组归后,日惟以琴、诗、书、画自娱,息影京门不出。日必抚琴,以教及门弟子,并设馆传习以为乐。而南北琴家咸推诗梦斋为巨擘。复精医术,尤服膺叶天士(桂,1667—1746)、徐灵胎(大椿,1693—1771)辈学说,悬壶问世,所治屡愈。
又鉴于药物多欠地道,每致误事,常备良材,以事施济。以是求治者益多,而体益劳瘁。[108]
冬,跋《羽化登仙》琴谱云 :
《羽化》一曲,余幼年从祝安伯、孙晋斋指授,至今卅年矣。曲中奥妙,恒多不得其旨,节奏极难合拍。近于宣统纪元春月,得黄勉之兄将曲中吟猱详为研究,此中趣味,始为领会。乃近年之一大幸也。荷汀记。壬子冬,雪深三尺,静夜鼓之,颇有雅趣。
[108]同注⑬。
民国二年癸丑(1913)五十一岁
有鉴于民国元年工商部议废除权度旧制而采用国际通制未果,弟子汪孟舒先生于民国二年着《权度新书》于权度制造所,主张实行国际通制而尽弃旧制。[109]
[109]《整理者说明》,见《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上册),第 1 页。
民国三年甲寅(1914)五十二岁
九月,手自编定《诗梦斋琴谱稿》十卷于青州萝月庵,二十曲,正调以三弦为宫。谱内有造琴、制箫、六琴记、得崑山玉琴等记。谱后每有批注题记。原稿全本今已不知所在,弟子汪孟舒有传录本。笔者所见北京图书馆藏诗梦斋紫格手写稿残本一册,五曲,亦有箫合琴调子,书皮钤诗梦斋印多方。郑颖荪(1893—1950)另藏诗梦斋残本手稿一册。[110]
[110]《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下册),第 598 页。
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六十八岁
三月,弟子汪孟舒手自影抄《诗梦斋琴谱》。
民国廿年辛未(1931)六十九岁
春,医务过劳,转自致病,气痞溺血,女叶霜鸿立方进剂,痊可。[112]
十月,弟子汪孟舒抄《诗梦斋琴谱》竟,叶诗梦为题端。
[112]同注⑬。
民国廿一年壬申(1932)七十岁
夏,弟子汪孟舒觅得《五知斋琴谱》内久佚之《庄周梦蝶》谱梓之,诗梦斋为之跋曰 :
《五知斋·梦蝶谱》佚之久矣。张补庵(志渔,1893—1961)所藏本开化纸初年精印,尚存此曲,凡九页。自称精妙为本谱首曲。惜其第八页重,而第七页缺之,深为恨事。孟舒同砚从《自远堂谱》中录补,全页行格势亦适合,洵称天衣无缝。昔孙晋斋先生能弹《五知斋·梦蝶》,亦系手传得来,并无原本。彼时雅聆之,未得其谱。今细参旁注,按谱抚弄,犹能仿佛一二,节奏则一时难于恰合也。孟舒且梓以流传,俾藏是谱者补成完璧。其有功琴学,岂浅显哉![113]
[113]叶诗梦《五知斋·梦蝶佚谱跋》,载汪孟舒(校补)《五知斋·梦蝶佚谱》,民国廿二年刊本 ;影印本见《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上册),第 411 页。参考杨元铮《〈五知斋琴谱〉的版本与〈庄周梦蝶〉逸谱》,《音乐研究》 2001 年第 4 期,第 60-63 页。
民国廿三年甲戌(1934)七十二岁
是年,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音乐学家泷辽一(1904—1983)氏来平访诗梦斋,未听一抚,但得崑山玉拓本,观六琴斋题额。后诗梦斋将题额及《咸同以来鼓琴名流一瞥》等抄寄泷辽一。泷氏一并发表于其论文《音乐资料ノ调查》之中。[114]
[114]《音乐资料ノ调查》,第 249-255 页。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191.《诗梦先生ノ书道ニ就キテ》,第31-32 页。
民国廿四年乙亥(1935)七十三岁
正月,叶诗梦开设北平市私立鹤伏艺术传习所,并拟章程如下 :
第一条、本所定名北平市私立鹤伏艺术传习所。
第二条、本所以自三代传流精粹琴学及雕刻艺术为宗旨。
第三条、本所设所长一人,所有课程由所长担任教授,如学员增多时,得另请助教分任之。
第四条、本所传习科目如下 :
一、古琴
二、治印
三、刻竹。
第五条、入学资格以曾受相当教育及品行端正者为合格
第六条、修业期限为六个月,每星期教授二次,星期六、日。女生下午五时至七时,男生七时至九时,期满后经试验及格呈请社会局发给学业成绩证明书。
第七条、每生须月纳学杂费五元。
第八条、本简章如有未尽事宜,得随时呈请修正。
第九条、业经社会局第八二号令批准在案。
附 注 :如愿请至家宅自习者,可来本所面商。[115]
弟子李尔励开始从医。[116]
弟子高罗佩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Universiteit Utrecht)取得博士学位。
[115]叶诗梦 :《北平市私立鹤伏艺术传习所章程》,北京 :私立鹤伏艺术传习所,1935 年。
[116]迟景勋、姜云、马其江 :《济南市中医医院举行茶话会祝贺李乐园、李廷来、陈伯咸、李尔励从医五十周年》,《山东中医杂志》1985 年第 3 期,第 31 页。
民国廿五年丙子(1936)七十四岁
五月初九日,弟子汪孟舒致今虞琴社(1936—)函云 :
此间琴友之最高年者为叶潜鹤伏,别号诗梦。有谱未梓。原名佛尼音布,为行有恒堂定府后人,逊清时曾至徐州候补。十余岁时即学琴,今年七十有四岁矣。名人如《与古斋》祝氏,彼曾亲受各操。他如《琴学入门》道人张静芗、《枯木禅》僧人云闲、京师国手孙晋斋、张瑞山,近如黄勉之、杨时百,彼均亲与往还。有师如彼,是诚不可多得之机遇也。[117]
今按定府行有恒堂在西城缸瓦市定王府东路,其主人为宗室定敏亲王载铨,生活在道光时期,并非东厂胡同行有恒堂。两者并无继承关系。
秋,荷兰高罗佩于叶诗梦隆福寺家中斗室习琴一月,获观崑山玉。叶诗梦笑谓 :“虽在穷阎陋巷,犹不失琴。”[118]
[117]彭庆寿编 :《今虞琴刊》,上海 :今虞琴社,1937年,第 331 页。
[118]《诗梦先生ノ书道ニ就キテ》,第 30 页。
民国廿六年丁丑(1937)七十五岁
是年复病,春分节后益剧。往岁弟子汪孟舒觅得《五知斋》《梦蝶》佚谱,诗梦斋欣然为之跋。后复叹曰 :“彼五琴已陆续散去,仅崑山玉尚频年典质于外,其谱全而无其琴以弹之,惜哉!”弟子汪孟舒乃为斥巨金,将崑山玉调度返斋,得以畅弹。孰意其琴归未久,病转加剧。长女霜鸿偕婿联庆智归宁,衣不解带,同侍汤药,历延中、西名医先后调治。霜鸿再和药以进,乃时安时危,终未见起。
殁前一二日,尙能命门人李尔励检取方书,亲自翻阅,且频问日子,屈指计算。三月三十一日午后,目已合,口不能语,惟神志始终清明。延至四月初一日子时,与世长辞。身后留有二女叶霜鸿、叶耆生。著有《诗梦斋琴谱》、《诗梦斋诗文集》、《诗梦斋日记》、《张船山华新罗诗集联》及《医药杂录》、《印章》、《食谱》、《杂记》等稿,影抄金台汪谅《新刊太音大全》,均未梓。[119]
五月,弟子高罗佩再度来平,知诗梦斋于一月前去世,身后琴书荡然,悲痛不已。待返东京,于泷辽一处得崑山玉拓本,双钩填墨,为作摹本,发表于日本《书苑》杂志,并题篆文长跋云 :
丙子秋,谒诗梦先生于宛平,受琴学。先生自鼓昆山玉,于时未入读其铭也。丁丑春,先生下世,藏琴四散。仆偶于东京泷氏斋中见拓本,其字漫漶,不可通识,因钩摹于此,以志胜缘。丁丑冬月,高罗佩识于中和琴室[120]
[119]同注⑬ ;《琴人叶诗梦小传》,第 35 页 ;《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下册),第 572 页。 [120]高罗佩:《琴铭の研究》,《书菀》第 1 卷第 10 期,1937 年,第 10-16 页。《诗梦先生ノ书道ニ就キテ》,第30-33 页。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plate XIV.
民国廿七年戊寅(1938)去世后一年
弟子高罗佩于《书苑》发表《诗梦先生ノ书道ニ就キテ》,纪念叶诗梦。
民国廿九年庚辰(1940)去世后三年
弟子高罗佩将己著英文《琴道》一书题献叶诗梦,称其古琴蒙师叶诗梦是天才之音乐家,孟子所谓之大丈夫。[121]
[121]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i.
民国卅二年癸未(1943)去世后六年
十月,弟子高罗佩据汪孟舒赠《讣闻》所附诗梦斋遗照,参考《琴学入门》之抚琴图式,绘《叶诗梦抚琴遗像》,并自题云 :
丙子秋,谒诗梦先生于宛平,请受琴学。先生出示所藏昆山玉,为鼓《良宵引》,声韵铿锵。知此为周鲁封旧物,乃稀世之珍。丁丑暮秋,重游京都,而师于是春物化,藏琴四散。鸣呼!沧桑变换,人琴俱亡。癸未春,余复来华,追使渝州,公余抚弦,辄复感怀旧谊,因画斯图以传其人并传其琴云尔。
冬月,高罗佩延请琴家叶希明之子新州叶秋原(1907—1948)为题《叶诗梦遗像》云 :
先生讳潜,字鹤伏,清故瑞麟公第三子,生于岭南,幼而颖慧,及长,致力于格致之学,同情新政,又喜金石考古,一时俊彦若翁同龢、潘祖荫每相过从,鼎革逡以医隐于市朝,琴诗自娱,安贫乐道,儒士典型足风末世。于琴造诣极深,尝从刘蓉斋、祝凤喈、释空尘诸家研讨琴理,藏琴昆山玉为五知斋门人周鲁封旧物,音韵清绝,斫自李唐,乃希世珍品。
民国卅五年丙戌(1946)去世后九年
弟子高罗佩复倩叶诗梦弟子汪孟舒、宋绮堂,以及张伯驹(1892—1982)、安世霖(1901—1946)、杨葆元(1899—1958)、关仲航(1900—1970)、裴铁侠(1884—1950)、查阜西(1895—1976)、[122]徐元 白(1893—1957)、 徐 文 镜(1895—1975)、 黄溓(1887—?)、吴建(兰荪,1883—1961)、吴望、程独清(1894—?)、徐芝荪(1882—?)、沈草农(1892—1972)、沈尹默(1883—1971)等十八琴士题《叶诗梦抚琴遗像》。汪孟舒题辞“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并作长跋云 :
芝台学长手写叶诗梦先师遗像,悬诸案右,时望弗替。属舒为追纪先师昔日斋中景况,因借庾子山(信,513—581)句恭题之。溯与芝兄斗室(叶师晚居斋额)相别,各以事牵,多年不获聚首。今昔对比,则师逝将十稔。而芝兄迭遇战乱,辗转播迁,琴书尽遭毁失。而心仪师之琴、印、书、画诸道,久而弥精。今届胜利,芝兄被命来华,后晤旧都,访求叶师琴、书。《讣闻》之稿,舒所捉刀,尚有存者,并检先师遗画赠之。师之所授,得芝兄其人而传之,吾知师之笑颔于九泉矣。芝兄寓斋亦复横琴披帙,古意盎然,且著述多种,治印成卷,惜吾师之不获视及也矣。[123]
三月,杨葆元为题《叶诗梦抚琴遗像》云 :
高罗佩先生,荷兰人,精通中国风俗、金石篆刻、书绘、文艺、音乐,亦能诗,尤善琴,为故名琴师叶老先生诗梦入室弟子。诗梦仙逝后,先生忆之不已,自绘叶师操琴图以资景仰。乙酉(1945)夏,余至陪都,获交先生,恨相见晚。入琴室睹斯图,则查阜西、徐元白诸琴友题咏殆遍,盖海内琴人先生多与之甚谂也。胜利后,琴友星散,或还首都,或回乡里。今春,余客广州,得先生书,知奉调海牙外务部,将于三四月间携眷西渡,琴友仍留渝者至是已寥若晨星矣。重复旧观,未知何日,未知何地,益感名师凋谢,后学失其南针。而先生尊师敦厚之情,将共斯图而不朽,爰识数语,以志雪痕。至叶师学问之渊博,指法之精妙,琴友已知綦详,不复赘。
按叶诗梦年届天命,俄顷之间世变政革,竟能杜门安素,不改其常。身处斗室,依旧左琴右书,箪瓢晏如,甘荼如荠,犹得以东汉应劭(约 153—196)《风俗通义》“虽在穷阎陋巷,犹不失琴”自况其人秉性高洁,顺逆弗易其操可知。诗梦斋去世前一载,尝以金粟藏经笺录旧日诗作留赠高罗佩。诗梦斋风格气度及琴、诗、书、画志趣于诗中自然流露,本篇《年谱》即以其诗收结 :
自怜小技等雕虫,欲访荆关愧未工。
兴到淋漓忘点缀,姿因峭蒨喜玲珑。
聊将散曲弹流水,敢把长歌和大风。
知否辋川留画谱,烟霞咫尺渺无穷。
年来诗癖渐消磨,不索人间烦恼魔。
幸未生涯依笔墨,敢辞酬应托吟哦。
青山指券曾留约,沧海求珠笑几多。
且喜爱名非昔日,何妨信口作狂歌。
欲访仙居到十洲,石矶西畔泛扁舟。
桃花流水飘然去,渡口斜阳自在游。
沽酒好吟江上月,披蓑当伴雨中鸥。
转路峰回樵归也,雾散云收月上钩。[124]
[122]查阜西题跋内容几乎全同前引其《佛尼音布》一文。
[123]高罗佩绘 :《叶诗梦抚琴遗像》,荷兰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藏。
[124]《诗梦先生ノ书道ニ就キテ》,第 30-3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