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固穷:文人天生是穷命吗?

孔子率学生周游列国之时,在陈国之地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行路。子路(孔子学生)愤愤不平地对老师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从这个故事中,今天很多人就断定,儒家(孔子)是主张文人(今语“知识人”)要“安贫乐道”的。特别是孔子还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更认为儒家视财富为粪土了。
事实上,这样的看法是有问题的。我不太相信,具有高远理想的圣哲孔子会迂腐到那样的地步。我们知道,孔子虽然出身贫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也不至于丧失掉对幸福(高贵)生活的向往啊,否则他也就不会一生奋斗、传道受业、周游列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
私以为至少从以下几点可以证明,孔子对于富裕、财富有渴望和追求。
其一是,他对于百姓的贫苦生活寄予了极大的同情。他理想的政治是富民而不可能是穷民。他批评当时的执政者为“苛政猛于虎也”。
其二是,孔子的得意学生中,子贡是最具有经商才能并通过经商致富的。孔子有言,“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端沐赐,复姓端木,字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显然,孔子虽对穷学生颜回在道德上的进取有肯定,但对于子贡的商业本领更不乏欣赏之意。

其三是,孔子有名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清晰知道,老先生对财富的态度。他支持的是有道之财,反对的是无道之财。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支持合理合法地致富发财。
其四是,孔子一生追求实现其政治抱负,且也曾经在晚年得到鲁君(鲁定公)赏识并做过相当于今天司法部长(司寇)地位的高官,说明其享受过荣华富贵。当然我们不能认为,孔子做官目的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他不拒绝荣华富贵也是事实。
之所以上面我愿意花笔墨来讲孔子对待财富的态度,其实是为了说明中国文人的“受穷”是不合理的,也不是命中注定的。传统上关于文人常冠以“穷酸”、教书匠必冠以“穷”,是不成立的。
帝制时代以前(清以前),只要是和平时期,有知识的文人一般都是不会受穷的,至少是享受衣食无忧的乡绅地位;如果取得功名,还会出仕做官,更不可能受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以说是古典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而且这个梦想是有制度保障的(科举制)。

民国以降,中国文人地位不降反升,知识分子除了出仕为官为政府服务之外,也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如教师、工程师、律师、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银行职员等等。可以说,知识分子的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甚至高于公务员收入。

民国时期,小学教师一个月80个大洋,大学教授拿到100-600大洋不等。陈独秀任北大教授时,工资拿300大洋。一块大洋折合现在人民币100-200之间,而当时一个县长的工资才20个大洋。也就是说小学教师的收入超过县长的收入(当然县长或会有灰色收入)。
更关键的是那时物价水平极低。当时在北京,一个大洋可以买45斤大米,30斤食用油,20张公园门票,一个四口之家,一个月12块大洋,可以达到很好的生活水准。再看住房:在北京租一个四合院,每月20个大洋;一间20平的单身公寓,每月月租4-5个大洋;鲁迅买了一套500平的四合院,花了一千个大洋。
1946年,国民政府法律明确规定:中央的教育投入不少于其预算总额的15%,省里不少于25%,县里不少于35%,张作霖则规定当时东北的教育投入为预算的40%。在财政的高投入下,教师们的工资自然水涨船高,教授们的腰杆子自然也是挺直挺直的。
其他行业的知识分子也不差。
鲁迅先生在上海时作为职业作家,仅靠稿费收入就过上很优越的生活(住洋房、坐包车、雇保姆);而且还有财力办刊物、资助青年作家(萧红、萧军)等。

林语堂先生靠给开明书店编写英文教材。版税竟然每年有六千大洋之巨,成了民国时期著名的“教科书之王”。

当然,民国时代确也有一些文人,度日艰难,经济窘迫。不过,梁实秋先生对此倒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说:

“文人有一种毛病,即以为社会的待遇太菲薄。总以为我能做诗,我能写小说,我能做批评,而何以社会不使我生活得舒服一点。其实文人也不过是人群中之一部分,凭什么他应该要求生活的舒适?他不反躬问问自己究竟贡献了多少?”
梁实秋先生还特别提到郁达夫。他说:

“譬如郁达夫先生一类的文人,报酬并不太薄,终日花天酒地,过的是中级的颓废生活,而提起笔来辄拈酸叫苦,一似遭了社会的最不公的待遇,不得已才沦落似的。这是最令人看不起的地方。”
梁先生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民国时期的文人,只要安于工作,勤于创作,是不会过得差的。过得差,一般总有一些特别原由。
他讲到,郁达夫花天酒地。我们知道,大诗人徐志摩本来收入是相当高的。不过在他娶了陆小曼之后,日子骤然紧张起来,那是因为陆是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女人,奢华过份。
至于近世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斯文扫地,沦为“臭老九”,那就不独是他们的悲苦命运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没有哪一个阶层好过,而且最悲苦的还不是他们。

今天当然是一个好时代,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获得财富了。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寄予更多的期待:
社会不要太娱乐化,财富也不要太集中到娱乐行业去。应该让科学家、学者、专家、作家、教授等专业知识人成为社会真正富有人群中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诺奖科学家、作家,所获得报酬还不追不上一个三流影视明星的收入,显然是有问题的。
文人固穷否?这不仅是文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制度安排的问题。

尊严之物|汤一介、乐黛云:一套年龄总和400岁的「大家文丛」
“卓尔文库·大家文丛”作者包括汤一介、乐黛云、文洁若、柳鸣九、叶廷芳,皆为当代知名学人、文坛耆旧。四位老人均已是耄耋之年,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著名国学大家汤一介先生更是于2014年9月便驾鹤西去了。这套文丛的价值不言而喻。
“卓尔文库•大家文丛”包括:汤一介的《寻找溪水的源头》;乐黛云的《天际月长明》;柳鸣九的《后甲子余墨》;文洁若的《岁月流金》;叶廷芳的《西风故道》。这五本书的作者皆为文化名家,其丰沛的学养和学识,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令他们的思想随笔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思考,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进店开抢(亚马逊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