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父母怎样控技技几
点4岁多的时候,我们带她去了琴行。小人儿看到小提琴,高兴得眼睛都亮了。毕竟,从1岁多开始,我们鼓励她吃蔬菜时候画的饼就是:“吃蔬菜,长高高,拉小提琴!”
捧着1/4的幼儿琴,我们一家三口弹跳着回了家。点兴奋地逢人就宣布,我们呢,畅想着网上的那些音乐神童的表现——多乖、多灵巧、多好听!啊,我们的孩子也要开始学琴了!老公畅想着索菲娅·穆特这种女神,我把目光只放到国内:“我们呐,不要郎朗那么变态的训练,我们学琴为了陶冶情操!能在亲友聚会中演奏就行了!”
上第一节课,点学会了拨弦。回家以后,雀跃着秀给我们听。“嘣嘣嘣——”那真是,不如村口的张木匠弹棉花!我一脸慈爱地微笑,心想:要不是亲闺女,真忍不了!
学琴必须练习,很快,我们夫妇的第一次冲突开始了。老公觉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天不练够半小时无法掌握音乐的精髓。小提琴只有四根弦,每天从E嘣到G,再从G嘣到E,无聊。点很快就不乐意了。老公觉得不可退缩,“女不教父之过”,所以买了一个充气大锤。每当点不想弹棉花的时候,他就拿着大锤敲黑板,发出巨响。爸爸太狰狞,点被吓哭了。我暴跳如雷,我俩干了一仗。“达尔文主义”PK “爱与自由”,两败俱伤。据说“谁的决定对孩子成长有利”是欧美夫妇吵架理由前三,我感觉我们中国人在这点上与世界同步。
此后,点练琴的时候,常在“嘣嘣嘣”和“呜呜呜”中度过。老公自小练琴,内行相残起来分外给力。一会说拿琴姿势不对,一会说手腕方向不对,一会又说手肘方向不对。几个月时间,把点当初对琴的憧憬和热望毁掉了大半。慢慢的,弹琴之前,点发明出日渐复杂的启动程序:一会要喝水,一会要上厕所,有一次,居然还以5岁的智商,企图和我讨论“宇宙如何诞生”这种宏大命题,总之就是不要练琴。忍无可忍,我也爆发出狮子吼,有一次还把她摁倒打了屁股。打完之后,点哇哇大哭:“妈妈!我练琴,是为了让你高兴!”我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是不是一个变态的虎妈!
又关了门吵架。“我又不是要她成名成家!没打算把她逼成郎朗!”“想成郎朗?你想太多了!就是不能花钱捣浆糊!”
最后,我们达成了初步停战协定:学琴,固然是艺术感的训练,更是意志力的锻炼,必须坚持。因为基础练习没有太多乐趣可言,必须加强正反馈。一句话,不能过度打击,必须多表扬!
教子如戏,全凭演技。点弹棉花,我咬着牙表扬:“好听!”点得了鼓励继续弹,我继续咬牙坚持。以前,格莱美获奖歌手唱得不好我都不稀得听的,现在呢,一遍遍地听:“嘣嘣嘣——嘣,嘣!”一边听还得一边鼓掌。我感觉我们母女俩相互搀扶着,在音乐的荆棘之道上曲折前行。
为了跟上课,我开始和点一起学习五线谱——真没想到自己奔四了还得学这个!我忍不住跟朋友吐槽,朋友A说:“琴童家哪有消停的,我儿子钢琴弹到10级,我都修成音乐理论家了。”朋友B说:“别看我点现在是学校乐团的,我当初为逼她练,砸过琴!”什么,人人称羡的琴童是这样练成的。每一个琴童都是天鹅啊,水面上优雅万分,水底下父母在狂乱地扑腾……你们早怎么没告诉我呢!
天可怜见,点终于可以拉弦了。上了第一课,高高兴兴地回家,叫齐爹妈坐着,昂首挺胸拉了一句:“GGGG——GG!”然后仰着脸看我。这一句啊,用诗来形容,那真是,“呕哑嘲哳难为听”,而且不是一般的难听,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爸爸!我拉得好不好?”老公表情复杂地说:“好!”
拉了一年琴,点终于可以拉一点小调了。在老师的建议下,为了鼓励点,我也买了一个成人的琴。看猪跑也看了一年,我对自己颇有一点信心。“看你练得那个困难劲儿,我给你演一个!”
我摆好姿势,一弓锯下去,“吱——”我去,比点拉得还难听些。
我振作精神,又锯了一道,“嘎——”哎,张木匠·穆特也不容易啊。
同样的“呕哑嘲哳”,同样的姿势不对,同样的节奏不稳,同样的荒腔走板……孩子,我错怪你了。自己上阵才知道,学琴这事儿,不容易!
捧着1/4的幼儿琴,我们一家三口弹跳着回了家。点兴奋地逢人就宣布,我们呢,畅想着网上的那些音乐神童的表现——多乖、多灵巧、多好听!啊,我们的孩子也要开始学琴了!老公畅想着索菲娅·穆特这种女神,我把目光只放到国内:“我们呐,不要郎朗那么变态的训练,我们学琴为了陶冶情操!能在亲友聚会中演奏就行了!”
上第一节课,点学会了拨弦。回家以后,雀跃着秀给我们听。“嘣嘣嘣——”那真是,不如村口的张木匠弹棉花!我一脸慈爱地微笑,心想:要不是亲闺女,真忍不了!
学琴必须练习,很快,我们夫妇的第一次冲突开始了。老公觉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天不练够半小时无法掌握音乐的精髓。小提琴只有四根弦,每天从E嘣到G,再从G嘣到E,无聊。点很快就不乐意了。老公觉得不可退缩,“女不教父之过”,所以买了一个充气大锤。每当点不想弹棉花的时候,他就拿着大锤敲黑板,发出巨响。爸爸太狰狞,点被吓哭了。我暴跳如雷,我俩干了一仗。“达尔文主义”PK “爱与自由”,两败俱伤。据说“谁的决定对孩子成长有利”是欧美夫妇吵架理由前三,我感觉我们中国人在这点上与世界同步。
此后,点练琴的时候,常在“嘣嘣嘣”和“呜呜呜”中度过。老公自小练琴,内行相残起来分外给力。一会说拿琴姿势不对,一会说手腕方向不对,一会又说手肘方向不对。几个月时间,把点当初对琴的憧憬和热望毁掉了大半。慢慢的,弹琴之前,点发明出日渐复杂的启动程序:一会要喝水,一会要上厕所,有一次,居然还以5岁的智商,企图和我讨论“宇宙如何诞生”这种宏大命题,总之就是不要练琴。忍无可忍,我也爆发出狮子吼,有一次还把她摁倒打了屁股。打完之后,点哇哇大哭:“妈妈!我练琴,是为了让你高兴!”我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是不是一个变态的虎妈!
又关了门吵架。“我又不是要她成名成家!没打算把她逼成郎朗!”“想成郎朗?你想太多了!就是不能花钱捣浆糊!”
最后,我们达成了初步停战协定:学琴,固然是艺术感的训练,更是意志力的锻炼,必须坚持。因为基础练习没有太多乐趣可言,必须加强正反馈。一句话,不能过度打击,必须多表扬!
教子如戏,全凭演技。点弹棉花,我咬着牙表扬:“好听!”点得了鼓励继续弹,我继续咬牙坚持。以前,格莱美获奖歌手唱得不好我都不稀得听的,现在呢,一遍遍地听:“嘣嘣嘣——嘣,嘣!”一边听还得一边鼓掌。我感觉我们母女俩相互搀扶着,在音乐的荆棘之道上曲折前行。
为了跟上课,我开始和点一起学习五线谱——真没想到自己奔四了还得学这个!我忍不住跟朋友吐槽,朋友A说:“琴童家哪有消停的,我儿子钢琴弹到10级,我都修成音乐理论家了。”朋友B说:“别看我点现在是学校乐团的,我当初为逼她练,砸过琴!”什么,人人称羡的琴童是这样练成的。每一个琴童都是天鹅啊,水面上优雅万分,水底下父母在狂乱地扑腾……你们早怎么没告诉我呢!
天可怜见,点终于可以拉弦了。上了第一课,高高兴兴地回家,叫齐爹妈坐着,昂首挺胸拉了一句:“GGGG——GG!”然后仰着脸看我。这一句啊,用诗来形容,那真是,“呕哑嘲哳难为听”,而且不是一般的难听,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爸爸!我拉得好不好?”老公表情复杂地说:“好!”
拉了一年琴,点终于可以拉一点小调了。在老师的建议下,为了鼓励点,我也买了一个成人的琴。看猪跑也看了一年,我对自己颇有一点信心。“看你练得那个困难劲儿,我给你演一个!”
我摆好姿势,一弓锯下去,“吱——”我去,比点拉得还难听些。
我振作精神,又锯了一道,“嘎——”哎,张木匠·穆特也不容易啊。
同样的“呕哑嘲哳”,同样的姿势不对,同样的节奏不稳,同样的荒腔走板……孩子,我错怪你了。自己上阵才知道,学琴这事儿,不容易!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id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拥有魔法的日子 (118人喜欢)
- 一间房子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47人喜欢)
- 跟随一个标签去找义乌人 (249人喜欢)
- AI帮我写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言情小说,它又嫌我违反规定 (100人喜欢)
- 怎么办,懂王和马斯克都爱上在白宫干保洁的我了 (6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