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FF41观影日记✕观影推荐
去年是第一年跑HKIFF,刚好遇上第40届,也是泽东25周年,在香港科学馆重温粤语原版35mm胶片的《重庆森林》,那次记忆或许会成为电影节旅程中最难忘的事情之一。今年第二年去看HKIFF,又遇上了“十年再见杨德昌”,到香港的第一天晚上又是在同样的地方——香港科学馆,看了胶片版的《独立时代》,同样是重温,同样难忘。
今年HKIFF看片15部,院线1部。分享此行随记,再推荐一些喜欢的片。







▼「2017.4.18 19:15 香港科学馆」
【短评】★★★★★,大银幕重温胶片版。抛开常规、传统、规则和大多数,塑造众多个体,拍摄大段长镜,完成了这场关于“独立”的叙述。可能是杨德昌作品中喜剧色彩最浓的一部,却有太多太丰富深刻的现实被他一语道破。繁复混乱的人物关系,打破常规的故事线索,自我认知的过程颠覆时代赋予的传统,最终达成共识走向独立。
▼「2017.4.19 21:45 香港文化中心」
【短评】★★★,棋赛中的命运,人生中的棋盘。纵使有人在一旁不停地倒数,旁观者又指指点点,胜负输赢也都是命中注定,但是一盘棋的终结还是下棋人自己说了算。电影的节奏就如同将棋比赛的长与慢,略拖沓,似人生的漫长苦海,结局又如青春短暂。但能在棋赛的冗长沉闷中觉出表演的细腻。
▼「2017.4.20 14:00 香港艺术中心」
那天香港下大雨,没有带伞,于是淋着雨赶一场长达5小时的纪录片,艺术中心小小的剧场内坐着来自各个国家的人。全程没有瞌睡,看完以后分外清醒。
【短评】★★★★★,囚于自身,囚于现实;困于内心,困于外界。在否认、辩解与妥协的剧幕变换中被“精神病”人授予一堂大课;在现象、语言和状态中引发思考无穷。这里的“精神病”不过是有着多数以外的极端非正常思维,是处在相对位置的驳论辩证。患者的燥郁只是电影表象,揭开的全是社会现实。“心里有话,说不出来。”
▼「2017.4.20 19:30 香港文化中心」
【短评】 ★★★,只有当肉与灵相结合,“欲望”才能和“需要”并存。只能说是一部贴题的电影,始终围绕着肉体与灵魂展开,疏离与相融,氛围极致冷感。摄影很美,歌很好听。

▼「2017.4.21 19:00 the sky」
【短评】★★★,用荒诞喜剧的方式陈述了一个人生悲怆的故事。场景封闭而且氛围阴郁,角色怪诞,真正是一屋子神经病。

▼「2017.4.23 19:00 香港文化中心」
【短评】 ★★★★★,烟头的火苗变成城市的灯火,星球转动,世间冷漠,灯火闪烁,孤独的人照旧寂寞。慎二和美香是陨落的碎片,坠落的水滴,在地球的表面异类相拥。匆忙冰冷的世界和庸碌世俗的人不懂。当他们走在一起,时间才能慢下来,深蓝的夜空缓慢发白。遇见同样的人,相似的灵魂,只有自己才知道这种感觉多么令人感动。
【长评】 有两颗被击落的星体对抗着一整个庞大而浑浊的银河系。


▼「2017.4.23 21:30 香港文化中心」
【短评】 ★★★★★,用浪漫主义表现怪诞,借超现实引述疯狂,再又复仇与拯救的怒气对抗丑恶。穿校服的不一定是青春片,有丧尸的也不一定是恐怖片。剧本饱和,摄影出众,盛满隐喻且充满讽刺意味。全然摄出了一个疯狂的黑色世界,而我们皆是怪物,细思极恐。柯震东宋芸桦布鲁斯客串,还有长得像林柏宏和王大陆的男一男二。
【长评】 疯狂的黑色世界,我们皆是怪物。


▼「2017.4.24 20:00 The Grand Cinema」
【短评】★★★,看似生猛,实则温柔。鲜血与疼痛的体验,受虐与被虐交互的成长过程。镜头富有张力,音乐震耳。但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血腥刺激,剧情也稍显单薄。
▼「2017.4.19 19:20 油麻地BC」
去年同样是在电影节期间,在油麻地BC看了一场岩井俊二《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今年又在这里看了一场洪尚秀。去时正值百老汇20周年。
【短评】 ★★★,「两人相爱,有什么不道德?」「情感的折磨改变了她的气质。」寡淡之中透着冬日海边的冰凉和啤酒的清爽,平静之下装有心事的丰盛与沉重。自身的情感与外界谬论的博弈,是自叙也有辩解。亲身经历始终是艺术的诱因。一头散发,一脸淡妆也挡不住金敏喜的魅力,连女人都要爱上她。






这次HKIFF除了看片,还有一大要事就是帮着代购电影节周边,各种特刊还有Moleskine笔记本加起来的份量真的很重,但是确实都很值得收藏。

这次在香港停留的短短七天仿佛有半个月那么长,非常满足。虽然今年香港电影节和北京电影节的时间撞在一起,但似乎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在北京看完一星期的电影之后,回上海一天就立刻飞到香港。明年还会再去HKIFF,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再见!
附:电影间隙的香港漫步。



© 本文版权归 KitajimaJunk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FranzCamus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1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