镯子
东北有句顺口溜: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形容日子过得得劲、滋润、舒服。中国人多年来一直对金子有迷思,有钱了,总要买点金货戴上或存着……保值。从古到今,大家谈到金子都是眼前一亮。我今天的讲述就是从一个金镯子说起。
老公的姥姥活了97岁。有3个儿子,5个女儿,我婆婆行2,孙辈有十几个,包括孙子和孙女。没想到的是,她过世后,分东西和钱,我们居然还得到了一个40多克的金镯子。它样式简单,现在戴在手上也不违和。一个研究古董的同事偶尔见到,认出是个有年代感的物件。我说都是纯金的,有区别吗?他说是金子,新旧光泽感不同。还是老的纯。
姥姥去世时住的是老破动迁房,姥爷80年就去世了,当年孩子们小的时候,只有姥爷一人上班,工人,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从我婆婆节俭的生活习性可略见一斑。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救命的粮食比中看不中用的金子值钱,很多人家的金货都出手救急了。现在每每回忆起金子的失散,只能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了。都是故事,都是眼泪啊。
姥姥有过多少,是不是也变现一部分,如何把它们留到现在的?我实在不得而知。钱是忌讳,不好多问,否则有觊觎之闲。这是个大家庭,有儿有女,我们是第三辈还有个“外”字,姨舅生活都不宽裕,分什么从没想过。
据老姨讲姥姥手里有8个金戒指,2个金镯子,1个小元宝,姥姥在世时戒指分出些,其中给我一个,不大。给我婆婆一个,很小,在我小姑子手里,其他就不清楚了,最后参与分配的是两个镯子,一个小元宝。
我很奇怪,这些东西怎么攒下来的!这要从老公的姥爷说起。
老公是家里第三代的老大,又是男孩,姥爷对他最好,他每回忆起姥爷也饱含深情。所以要想建立起感情一定是孩子小时候,一辈子都不会忘。姥爷是昌黎人,后到锦州,东北铁路发展很早,很多人靠铁路为生。姥爷起家也是靠铁路运输。他念过私塾,写的一手好字,会日语,伪满时做过翻译。很多人一提到这个时期往往敏感,啥时代都要养家糊口、吃饭啊,毕竟有觉悟闹革命是少数,只要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就没毛病。他头脑灵活,人也勤快,挣钱后除了生活陆续换成金货储蓄。还在市内置办一院落。后来姥姥住的楼房和另外给两个姨的动迁房就是这个院子置换的。解放后就是一运输部门的工人。
老公的大舅是家中老大,按理说他的子女应该最大,他结婚有孩子却比较晚。他身高180,高眉深目,那时候人们经常看东欧电影,都说他长得像阿尔巴尼亚人,在长春念大学时还被导演找去拍电影,那时候人们都中规中矩,没去,后此事多次被家人提起以佐证他长得帅。他命运多舛,在东北师范大学就读时,大四被打成右派,没毕业就回来当小学老师,弟妹升学受到影响,这段遭遇对父母是极大打击。也影响到他的婚恋。后找一丈夫出意外死亡,带着两个女儿的营业员结婚,她长得还好,个子不到1米6,俩人结婚后又生了两个女儿,四个女儿都很漂亮。他俩生活不幸福,大舅去世后我们才知道,多年来,大舅的工资已不给舅妈,只给生活费,早已同床异梦。大舅的一个女儿东北师大毕业,算是成就父女校友的一段佳话,这是后话。
老公小时候姥爷对他很好:姥爷手巧,改装一辆三轮车,车后安装个纸壳箱子,应该是他一岁左右,姥爷每天早晨去他家,上班前把他接走,下班再送回来。
老公最小的姨只比她大六岁,但姥爷只带几岁的他去饭店,要根油条,一碗豆浆,看着他吃,不让他告诉别人。
姥爷自己打小木板,刷上漆,教他写字。
老公5岁随父母下乡,那时医院搬到农村去了,当时每天只有一趟车通往钢屯,姥爷偶尔会买小饼干、炉果用纸包好,找到坐车去农村相熟的人,叮嘱给外孙子送去。
每到春节都会买糖块、小鞭炮、小饼干、小人书捎到农村。
还有很多细节,这是他和姨舅共同的回忆。
人和人真是有奇特的缘分,他们家里陆陆续续第三代出生十几个,我从没听到过姥爷和其他人的故事。
如果姥爷能多活几年,一定会抽到外孙子买的烟,送的酒,上饭店请客的一定是外孙子了。可惜他去世的早,只活了66岁。
没有一种感情是不想回应的,没有机会回报也是一种遗憾。
姥爷临终前有个心愿,不想火化。他大概帮忙白事时看到什么。我公公的弟弟在农村生活,有自留地,当时农村管理不严,就运到农村,土葬了,每年清明前后大家都会农村扫墓,也就是姥爷和爷爷的墓地在一起。
前几年,姨舅年纪大了,跑农村扫墓越来越不方便,各家陆续出一些事情,有病的,有事的。迷信的说法,是不是墓地出了问题,考虑到姥姥年龄大了,百年之后面临合葬的问题,姨舅想在市内买墓地,迁坟。
这是个麻烦事,买墓地,起灵、下葬。都要合乎一些规矩,几乎所有亲戚都要参与,安排车辆,饭店等。之前大家想办此事多年,终究第二代人有心无力没办成。整个事情都是在老公安排下一举完成,圆满,了了大家的心愿,姨舅们发自内心的说谢谢!最后说:姥爷没白疼你!后来,姥姥丧事几乎也是他操办的。
扯远了,说说这个镯子,姥姥家里8个孩子,最后几年家中的老大也住院了,我婆婆痴呆,不但不能照顾,还经常打电话骚扰,向自己妈要金戒指,把姥姥吓得够呛,除了一个小舅在外地,最后只有两个小姨和一个舅舅轮流照顾,其他几个各有原因,有一个孩子精神有问题,一个老伴有病。这个照顾的舅舅也做过喉癌手术,三个照顾的人互相埋怨,对其他不照顾的颇多不满。姥姥多次送医院抢救,几次死里逃生,在医院的老公的妹妹起到重要作用,多次到家里下尿管和点滴。为什么提到这段,和分钱有关系。
姥姥去世后,留下10万元钱和2个镯子,1个小元宝。这个钱分了快一年,差点去法院。估计说打官司的是气话。原因是二舅的女儿觉得自己父亲照顾多想多分点。小舅人很好,但女儿很有心计,在法院工作,找出一大堆理由,比如之前姥姥的房产已经给两个小姨了,父亲吃亏了,不能少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往后撤了,婆婆没照顾,没有发言权,给就要,不给拉倒。
最后照顾姥姥的三个多分,剩下一份,比如婆婆家,分1万几,我记不住了,金子作价分到某份里,这个镯子这份没人要,我们要了,按作价的钱给老公的妹妹一部分,镯子就这样留下了,婆婆根本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了。
分的时候我们才听说,多年来大家约定俗成,每个月给姥姥一百块钱,大舅给的最多,婆婆好些年没给了,那时,她刚刚确诊痴呆,我们问公公,他说给了!给没给?不知道。
之所以还分给我们一个很重要因素是我们年年给姥姥买东西,东西还不错。他们很感动,老公的妹妹在治疗上出了很多力。 注:老公这称呼好别扭,没叫过,生活中我直呼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