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乐趣
有两个方言有关的笑话。1.武汉是一座'国标滋养'的城市 2.南京市一座'依壁雕凿'的城市。这里的'国标滋养'和'依壁雕凿'不是什么正经的形容,而是两句方言里的极具代表性脏话。各个地区的方言各具特色,传情达意或飞扬跋扈,或温婉含蓄,都以各自精细的表达夹带着浓郁的区域特色,在人民大众指点江山,互诉衷肠的过程中,展示着自身多彩的魅力。 方言和普通话乃至外语,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工具,本质上不存在高贵的或是粗野的区别,比如在我的家乡,方言非常难懂,所在地区也不发达,可以说是一种相当没落的方言。即便如此上一辈人里面,思维敏捷又善于表达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这一小部分人用方言描绘的景色,讲述的故事,充满了想象力的词语和节奏感语调,令人不禁地赞叹和欣赏。遗憾的是,年轻的一代,比如我,长久的在外,方言已经不是我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了。在我讲方言的时候,一些简单的家长里短尚可应付,一旦需要表达一些复杂的意思,便不可避免的需要掺杂普通话。甚至在表达喜爱愉悦,或者悲伤的时候,我能够舒服的使用的词也非常的有限。 我的表达的痛苦是我多年疏离故土造成的,但客观上来说,小区域的方言的丰富性在丧失,随着时代变迁,新产生的事物和概念,并没有在方言中得到规范,从而使得人们不得不去寻求普通话的帮助。原来的一套完备精巧的表达体系的使用范围被限定在了原先便存在的旧事物中。而电视和网络中普通话的强势,也在消减这方言的主体地位。当方言不在作为我的主要表达工具,故乡便在记忆力褪去了斑斓的底色。 使用方言的时候,就我而言,所能获得的愉悦体验比起使用普通话大大的不如。好比一个娴熟的老练的杀猪匠,你却给他一柄斗牛士的剑,这猪杀不杀得好还两说,指不定还要被猪顶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一个好的表达工具,就像一把趁手的杀猪刀: 表达感情的时候精细到位,词语使用富有想象。传达信息的时候简洁明了,逻辑清晰。在满足了前两项之后,稍作调整,语言自然也会露出他本身平仄的韵律来。 在碎片化网络化的时代,表达的乐趣被大大的减少了。大量的公众号文章,逻辑叙述采用短句子配合重点词标出加大加粗加色号,感情表达全靠堆感叹号加流行网络语,再搭配表情包和图片。一篇文章下来,能传达的信息极少,语言丰富度极低,对读者的理解力和阅读的深度要求也极低。 网络流行词更新换代迅速,难以有足够时间形成精确意义和细致的使用场景。所以网络词汇一般来说大包大揽。表示佩服,惊讶,赞赏都可以是'厉害了我的哥'。'扎心了老铁','老哥,稳','没想到你是这样的xx'……这些表达作为已经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之外的一种表达和补充,倒也无可非议,只是当交流的时候,来来回回就这么几句话的时候,往往会给我造成极大的痛苦,只恨不能立刻结束交谈,自然也没有交谈的乐趣。 八面玲珑型的饭局选手,或者赵本山郭德纲那样的说学逗唱的。我不认为是表达的典范,而他们带来的快乐更多的不是来源于语言本身,而是对弱势阶层的贬损嘲笑,对性的戏谑,对女性的不尊重,这可以给人带去一些快乐,但不是语言本身的快乐。 语言本身的乐趣在于精准的描述和丰富的想象以及有张有弛的节奏。举个例子,我高中的时候,买T恤喜欢买特别大的,穿着松松垮垮,短袖变中袖,下摆及膝盖,很有点嘻哈的味道。我父亲对我的评价是,穿的跟沙和尚一样,就是三师弟,后来我还专门看来三师弟的穿着。还真是非常神似。天微凉的时候,我就在外面套个衬衫,扣子也不扣,袖子撸到胳膊肘地大摇大摆的回家。我妈老远看见我就叫唤,你看看你,像什么样子,好好一个高中生,穿的像乡下的二级干部。后来我再回家,就把衬衫脱了,挂在肩膀上,我妈就喊,你是去上学的还是去放牛的,穿的像个牛贩子。一个人的穿着气质,对于不同人的总会带来不同的感觉,尝试着形象地把这种感觉精确地表达出来,至今都是我和我妈交流的一大乐趣。 在对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交换看法的时候,表达要尽量逻辑清晰和简洁明了。讨论一些复杂的话题,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最好配合一些生动的趣事叙述,控制节奏的有张有弛。做到这些就可以称作是一个有趣又不失深度的好的聊天者。要达到这样的水平,需要大量的训练,尝试长逻辑的写作。甚至那怕不是表达,而仅仅是一个倾听者也有一定的门槛,需要从一段谈话中听出好来,也需要一定的锻炼。 当然这个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很多很多,不一定非要做一个享受表达乐趣的人,沉默寡言的人也未必无趣。再退一步讲,也未必要做一个有趣的人,个人选择个人的快乐,打麻将是快乐,读书也是快乐。但如果有人恰好想感受语言的乐趣,不妨多尝试用丰富的语言多样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减少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慢慢摸索语言本身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