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为迎接“世界阅读日”的到来,4月14日,××学校邀请了科普作家——史军,为三到六年级的孩子进行了“餐桌上的植物学”专题讲座。这次讲座,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受益良多。从书中学有所想,从书中学有所惑,再从书中学有所答,这也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读书的魅力。
《罗马假日》曾诞生过一句经典台词——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人生命延续的方式有三种:读书、旅行和健身。旅行,加宽了我们的人生;健身,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读书,则加厚了我们的人生,充实了我们的灵魂。读书是给自己指明方向,是站在先人先知的肩上看世界。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读的书也不尽相同。反过来说,我们所读的书也见证了自己不同阶段的成长。说起自己的读书之旅,得追溯回小时侯。小学时没什么钱,大家是相互借书来读,读的大多是儿童读物,其中不乏漫画书。而放在今天,我也不反对自己的学生适当地读一些合适的漫画书。小时候东拼西凑翻阅过的《哆啦A梦》让我领会到了漫无边际的想象力与乐趣无穷的童年。
初中的时候,最火的是郑渊洁的书,《皮皮鲁和鲁西西》、还有《舒克和贝塔》,这些经典文学读物一直到今天,都让我们的孩子爱不释手。再后来,升了高中,每天中午吃完饭的时候,就去学校的报刊亭看报纸,那是我当时唯一可以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记得当时最喜欢看的就是《中国青年报》和《故事会》,那些短小精悍的报导和长篇连载的小说,构成了中学时期深刻的记忆。除此之外,当时还流行租书,几块钱一本,这到了今天是已经被大家淘汰的读书方式了。到了大学,有了图书馆。古今中外、文史哲政,浩瀚如汪洋般的书籍被分门别类地归置在每层楼每个书架中。每次徜徉在书海中,都感觉是人生中最静谧安逸的时光。
出了大学,有了工作,伴随着我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的书籍却越来越少翻阅了。虽然也买书,但买得很少,能整本读完的更是寥寥无几。买书的时候,我总会很谨慎地看好几遍评论,反复比较,才会考虑是不是买,怕买了不读,买了没时间读。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这架天平上,我们好像不由自主地偏向了后者。
史军老师的分享,也让我有了更多的顿悟。人生难得一知己,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知己,那些书籍,那些纸张,那些笔墨,都会让我们的灵魂变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