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普乔格:突破两小时的盛宴
他面容略带沉静,内心里却充盈温暖。仅看他的样子,让人觉得亲切,获知他的经历,唯有敬佩与叹服。他是基普乔格,神一般的马拉松健将。

诚如所见,基普乔格差点破“2”。
敬意
虽已是昨日旧闻,但感觉这旧闻的味道比许多新闻要鲜香不少,遂继续再翻炒几番,谈谈我的一点感想。
两小时25秒,由于技术团队的支持,虽不能被认作是世界纪录,但已是史诗级别的结果,也诞生了新的世界最好成绩。我的第一个感慨就是:牛,冠绝全球的跑步天神!
毫无疑问,人类会铭记他的这次挑战。在意大利著名的F1赛道蒙扎赛道上,曾经有个坚毅的像风一样的汉子,在这里挑战似乎不可能的可能:全马两小时内完成。
未成功,仍致敬。

一场实验,盛况围观
是的,测试日的前几天开始,关于他的破二之旅,朋友圈传疯,电视报章热浪似的关注。为他的壮举助燃。
耐克与其一同筹划的这场测试,不可谓不呕心沥血。几个月的长期训练准备,跑鞋定制,激光车引导,“兔子”引领配速,专业后勤补给团队,等等。精细到分毫,这所有的一切,都为破“2”而生。
奔跑的过程,以及配速员的分配,等等,其实也已做到极致。但这仅是一场接近完满的实验,它离封闭式的完美,还有差距,因此,即便计划的两小时是可以实现的,但客观因素的干扰,仍不可忽视。
最终,壮士带着微笑抱憾。接受采访时,他目光沉静,未有倦怠,只是告诉记者:感谢所有人,希望再次挑战,会做得更好。
恩,我明白他的回答,因为只有尝试,不断地尝试,让训练与尝试的记忆留存在肌肉组织。让温馨的睡眠与奔跑的快乐,沉淀它的进步。让下一次挑战成为肌肉的温习,成功,或许就能光临。
自律与天赋让他走到这里
里约奥运后,我认识了基普乔格。电视荧屏里,他冲过终点线,掩面哭泣跪倒在那的情景,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这位当今世界公认的马拉松第一高手,如深居山林的武林高手,不出山倒还好,若出山就似蛟龙,招招毙命。
这便是他无以诟病的稳定性。

从2013年的汉堡马拉松到2016年的伦敦马拉松,再加上同年的里约奥运会马拉松,8场比赛,7场夺魁。稳定到变态。像格布雷塞拉西和贝克勒等名将也要自叹不如。
他出生于肯尼亚西部Nandi区的Kapsisiywa,穷乡僻壤,离“世界跑步之都”Eldoret只有几十公里。他有哥哥、姐姐各两个,母亲是幼儿园老师,生活过得异常贫苦。2005年去他老家采访的国际田联杂志记者写道: 从Eldoret国际机场开上一条土路之后,“我们不得不关上车窗,因为每一辆路过的汽车都会掀起漫天尘土。过了二三十分钟,我们终于抵达他的老家Kapsisiywa,一个位于Nandi区心脏地带、只有几栋房屋的小村庄。”

他需要每天跑步去上学,单程五六公里,上小学时,周跑量就已经有100多公里。中学毕业后,他干过收奶员的工作,只为赚足买跑鞋和衣服的钱。他自己跑,没有教练,却坚持每天都跑。但训练不得法,使他很难真正成为拔尖者。
在他送牛奶的Kapsabet镇,2001年9月21日他参加了拉加特(2000年波马冠军)举办的一个赛事,并以巨大优势获胜。引起著名长跑教练帕特里克桑(Patrick Sang)的注意。
十五年前他留给桑的第一印象是:不光天资出众,而且愿意刻苦训练,求知欲也很强。
“他很愿意钻研这项运动。最初,在我和他密切共事之前,他就经常来找我,请我为他制定训练计划。完成后他会回来说:我练完了。接下来呢?他是个很好的学生。”2016年伦马赛后,52岁的桑告诉国际田联记者。
2014北京世锦赛万米亚军、里约奥运会卫冕冠军莫法拉(Mo Farah)的最强对手坎沃若也是桑的门下高徒。“我不认为他是最大的天才。他只是愿意尽最大努力,去开发自己的潜能。”
他还向美国“跑步博客”网站透露:“我们有一小群运动员,他们像一家人那样生活,并且经常互相激励。这是基于信任。基普乔格还在青年组水平时我就开始教他,一直到现在,他这辈子一次也没有问过我: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他总是不折不扣地执行,结果你也看到了。”
跑步网站RunnersWorld这样说道:“命运给基普乔格发了一手好牌:绝佳的生理条件,外加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律。身高1米67、体重52公斤的他,身上每一盎司体重都有其用处,但这只有在他开足马力、在马拉松收官阶段酣畅淋漓地飙出4:30(每英里,相当于每公里2:47)的配速时,这种不可思议的效率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是艰苦的童年生活,加上大量的奔跑经历,建立了他的有氧基础。是诚挚的热爱与不惜余力的坚持让他形成自律。是造物主的神奇创造了他的天赋之躯。
我相信这次的破“二”之旅,仅仅是开始。
期待他,基普乔格,跑步界的天神,能有更多更上佳的表现。
时间再往前推,对于其在伦敦马拉松与世界纪录失之交臂一事,他在赛后记者会上坦然表示,自己无怨无悔,只向前看:“我没有遗憾。在任何体育项目中,遗憾的感觉都是一种缺乏自律的表现(a sign of indiscipline)。伦马已成为过去,它已经结束了。”
正如此次破“二”旅程,它已经结束,无需遗憾。
结:尽情享受跑步的快乐吧,那才是奔跑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