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地图
查看话题 >人生自有诗意
我从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喜欢古诗,那时候,每天放学都要抄几首古诗。对于现在的孩子,这种做法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对于农村的我来说,却是唯一多记住一些诗词的方法。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喜欢旅游。那时候,每到周末就锁定中央2套和浙江卫视,中央2套那时候,每周五晚上都会播《生活(周末版)》:两个主持人带着队员去一个城市,找这个城市的特色。印象很深的就是贵阳和歙县,贵阳记住了花溪公园,记住了牛肉粉;而歙县,则记住了那里如同迷宫的小巷。那时候西湖开始免费,浙江卫视也因此,大力宣传浙江的旅游资源。每个周末,浙江卫视旅游版,全天候播出旅游的相关节目,现在还记同里退思园、西溪湿地,印象最深的就是莫干山。
由古诗到旅游,渐渐地,就产生了隐居的想法。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有这样的想法,大概算是异类了。可是,我心里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即使现在,这样的想法依然很强烈。尤其是知道了梭罗以后,一本《瓦尔登湖》,真的让人心驰神往。不过,当我有隐居这个想法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梭罗,只知道王维。王维过的是半官半隐的生活,在辋川别墅,他写下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我对隐居生活的全部想象。一条河边,种满竹子,河里满是莲花,夜晚,一轮明月在松间缓缓升起。一阵风吹过,带来荷花的香气。潺潺的水声,早晨,竹子上的露珠滑下来,掉在草地上,能听见轻微的响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国有太多的山水田园诗,让我对隐居生活,有太多美好的幻想。
直到上了大学,教文学史的老师说,中国以杜甫为分界线,以前的诗人写田园乐,后来的诗人都写田园苦。大概我就是被这些诗人误导了吧。可是,陶渊明也写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范成大也写过:儿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的诗人,我特别喜欢范成大,喜欢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写出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我记得以前,我和一些朋友讨论春天的诗,说了很多宋代的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不用说了,还有翁卷的《乡村四月》、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当时,朋友说,特别喜欢我说的那些诗,很生活化。讲真,宋代的田园诗确实很生活化,很有趣,这是宋人的特点。宋人的生活很精致,读书人也多了,很多东西可以入诗。因此,田园生活成为诗人歌咏的一部分。那些平时不起眼的田园生活,在诗人笔下生动了起来,打动了很多人。
相比较而言,唐代的田园生活则是艺术加工。就像王维笔下的田园生活“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或者“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准确地说,王维写的诗,更多的是山水诗。我一直很怀疑,王维根本不会做农活。《辋川集》有二十首诗是王维所作,应该说王维在辋川别墅的修建过程中是花了心思的,但是里面具体的事,应该都是下人做的。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王维对农事的描述。也正因为这种距离感,王维的诗更具有审美的价值。我在这里没有捧谁踩谁的意思,只是说王维偏山水,而前面说的诗人偏田园。
一直以来,都特别喜欢王维,他的诗里的场景,都是我想象的隐居生活的样子。可是,我不知道的是,生活给了我很多惊喜。大学的时候,一个春天的早晨早起去食堂吃饭,刚下过雨的早上微凉,很多人还在睡着。桃花经过了春雨,落了很多,柳树越发绿了,鸟儿在树上婉转地叫着。这分明就是王维笔下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还有小学时候春游,爬山的时候掉队了,一个人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找到一片阴凉歇了一会儿。等我歇过来,才发现,那么耀眼的阳光完全被挡在外面,虽然外面是白天,在遮天蔽日的松树下,却像晚上一样。若干年后,我才在徐霞客描写恒山的文章中明白,这叫:松影筛阴。很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与古诗词不期而遇。
这么多年来,不只是风景,很多感受,也在古诗词中找到了共鸣。大学开始,渐渐和以前的朋友、同学失去了联系。大学毕业以后,和高中的朋友聚会,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很多人记得名字,却再也没有当初的感觉了。如今,大学毕业六年了,现在回忆大学的同学,有时候,都想不起对方的样子了。时间就是如此无情,让人忘记了很多。即使还记得,再见时,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了。所以,当初在朋友圈发刘过的那首《唐多令》才会有那么多人点赞。而里面,大家感触最深的大概就是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吧。
还有一点,我是CP粉,圈地自萌的那种。很多CP粉都说自己谈了一场别人的恋爱,我有时候也有这种感觉。但是,在很多人,尤其是纯粉眼中,CP粉就是一种邪教一样的存在。我以前一直不明白自己的这种心情,直到后来听康震讲李商隐的诗,忽然就明白了自己的这种感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很多人说自己的情绪没有语言可以表达。我现在倒是觉得,很多事,不是语言无法表达,而是我们没有找到那种适合的表达方式。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喜欢旅游。那时候,每到周末就锁定中央2套和浙江卫视,中央2套那时候,每周五晚上都会播《生活(周末版)》:两个主持人带着队员去一个城市,找这个城市的特色。印象很深的就是贵阳和歙县,贵阳记住了花溪公园,记住了牛肉粉;而歙县,则记住了那里如同迷宫的小巷。那时候西湖开始免费,浙江卫视也因此,大力宣传浙江的旅游资源。每个周末,浙江卫视旅游版,全天候播出旅游的相关节目,现在还记同里退思园、西溪湿地,印象最深的就是莫干山。
由古诗到旅游,渐渐地,就产生了隐居的想法。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有这样的想法,大概算是异类了。可是,我心里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即使现在,这样的想法依然很强烈。尤其是知道了梭罗以后,一本《瓦尔登湖》,真的让人心驰神往。不过,当我有隐居这个想法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梭罗,只知道王维。王维过的是半官半隐的生活,在辋川别墅,他写下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我对隐居生活的全部想象。一条河边,种满竹子,河里满是莲花,夜晚,一轮明月在松间缓缓升起。一阵风吹过,带来荷花的香气。潺潺的水声,早晨,竹子上的露珠滑下来,掉在草地上,能听见轻微的响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国有太多的山水田园诗,让我对隐居生活,有太多美好的幻想。
直到上了大学,教文学史的老师说,中国以杜甫为分界线,以前的诗人写田园乐,后来的诗人都写田园苦。大概我就是被这些诗人误导了吧。可是,陶渊明也写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范成大也写过:儿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的诗人,我特别喜欢范成大,喜欢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诗,写出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我记得以前,我和一些朋友讨论春天的诗,说了很多宋代的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不用说了,还有翁卷的《乡村四月》、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当时,朋友说,特别喜欢我说的那些诗,很生活化。讲真,宋代的田园诗确实很生活化,很有趣,这是宋人的特点。宋人的生活很精致,读书人也多了,很多东西可以入诗。因此,田园生活成为诗人歌咏的一部分。那些平时不起眼的田园生活,在诗人笔下生动了起来,打动了很多人。
相比较而言,唐代的田园生活则是艺术加工。就像王维笔下的田园生活“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或者“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准确地说,王维写的诗,更多的是山水诗。我一直很怀疑,王维根本不会做农活。《辋川集》有二十首诗是王维所作,应该说王维在辋川别墅的修建过程中是花了心思的,但是里面具体的事,应该都是下人做的。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王维对农事的描述。也正因为这种距离感,王维的诗更具有审美的价值。我在这里没有捧谁踩谁的意思,只是说王维偏山水,而前面说的诗人偏田园。
一直以来,都特别喜欢王维,他的诗里的场景,都是我想象的隐居生活的样子。可是,我不知道的是,生活给了我很多惊喜。大学的时候,一个春天的早晨早起去食堂吃饭,刚下过雨的早上微凉,很多人还在睡着。桃花经过了春雨,落了很多,柳树越发绿了,鸟儿在树上婉转地叫着。这分明就是王维笔下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还有小学时候春游,爬山的时候掉队了,一个人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找到一片阴凉歇了一会儿。等我歇过来,才发现,那么耀眼的阳光完全被挡在外面,虽然外面是白天,在遮天蔽日的松树下,却像晚上一样。若干年后,我才在徐霞客描写恒山的文章中明白,这叫:松影筛阴。很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与古诗词不期而遇。
这么多年来,不只是风景,很多感受,也在古诗词中找到了共鸣。大学开始,渐渐和以前的朋友、同学失去了联系。大学毕业以后,和高中的朋友聚会,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很多人记得名字,却再也没有当初的感觉了。如今,大学毕业六年了,现在回忆大学的同学,有时候,都想不起对方的样子了。时间就是如此无情,让人忘记了很多。即使还记得,再见时,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了。所以,当初在朋友圈发刘过的那首《唐多令》才会有那么多人点赞。而里面,大家感触最深的大概就是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吧。
还有一点,我是CP粉,圈地自萌的那种。很多CP粉都说自己谈了一场别人的恋爱,我有时候也有这种感觉。但是,在很多人,尤其是纯粉眼中,CP粉就是一种邪教一样的存在。我以前一直不明白自己的这种心情,直到后来听康震讲李商隐的诗,忽然就明白了自己的这种感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很多人说自己的情绪没有语言可以表达。我现在倒是觉得,很多事,不是语言无法表达,而是我们没有找到那种适合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