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唐诗】第2期|跟刘学锴老师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唯见长江天际流。
【校注】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详参崔颢《黄鹤楼》题注。郁贤皓《李白选集》云:“按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暮春。上年秋冬间曾北游汝海(今河南临汝),途经襄阳,已与孟浩然结识,故此次于黄鹤楼得称‘故人’。是年孟浩然四十岁,李白二十八岁。”而徐鹏《孟浩然集校注》则谓浩然之广陵约在开元十五年。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则谓开元二十三年春,李白在武昌,有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诸说不同,兹并列以备参考。之,往。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②影,敦煌残卷作“映”,宋蜀本一作“映”。空,《全唐诗》原作“山”,宋蜀本同。据咸本、萧本、郭本等改。
【笺评】
陆游曰: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记》卷五)
吴逸一曰:燕公《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唐诗正声》)
敖英曰: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唐诗绝句类选》)
朱谏曰:赋也。按此诗词气清顺而有音节,情思流动而绝尘埃。如轻风晴云,淡荡悠游于太虚间,不可以形迹而模拟者也。白于浩然可谓知己,率尔而发,莫非佳句,譬之伯乐遇子期,而后有高山流水之操也。(《李诗选注》卷九)
唐汝询曰: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唐诗解》卷二十五)又曰:“孤帆”即是说人。(《汇编唐诗十集》)
钟惺曰:“孤帆远影碧空尽”,更不说在人上,妙,妙。(《唐诗归》卷十六)
《李诗直解》:此诗赋别时之景而情在其中也。言我故人孟君西辞黄鹤楼之地而行矣,当春景烟花之时,三月而下扬州。我送之江干,跂予望之,孤帆远影,碧空已尽,帆没而不见矣,唯见长江飞流无际,故人已远,予情犹为之怅怅耳。
严评曰:从《湘灵鼓瑟》诗脱胎,亦具孟骨。(严评《李太白诗集》)
徐增曰:黄鹤楼在武昌县,白于此楼上送孟浩然。首便下“故人”二字,扼定浩然,便牢固得势。“西”字好,遂紧照扬州,以扬州在武昌之东。此时浩然意在扬州,故云“西辞黄鹤楼”也。扬州乃烟花之地,三月又烟花之时。下者,从上而下,武昌在上流故也。“孤帆”是浩然所乘之舟之帆。远影,浩然已挂帆,而目犹在楼上伫望。“碧空尽”,渐至帆影不见了。既不见了,浩然所挂之帆影是黄鹤楼之东,而白却回转头去,望黄鹤楼之西,唯见长江之水从天际只管流来,而已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而庵说唐诗》卷六)
应时曰:(首二句)叙事有致。(末句)收得“送”意。总评:不言情却使人情深。(《李诗纬》)
丁龙友曰:使于送别时吟之,自使人泪下。(同上引)
黄生曰: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望之情,尽在言外。又曰:(前)两句错综,硬装句。(后两句)景中见情,意在言外。两呼两应格,一呼二应,三呼四应。此为各应法。(《唐诗摘抄》卷四)
朱之荆曰:“黄鹤楼”三字下得好,三、四望远情景,但从首句生出。“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增订唐诗摘抄》)
黄叔灿曰:“下扬州”着以“烟花三月”,顿为送别添毫。“孤帆远映”句,以目送之,“尽”字妙。“唯见”句再托一笔。(《唐诗笺注》)
《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卷六)
宋宗元曰:(末二句下评)语近情遥。(《网师园唐诗笺》)
吴烶曰: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二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唐诗选胜直解》)
宋顾乐曰:不必作苦俉,此等诗如朝阳鸣凤。(《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吴昌祺曰:浑然天成。(《删订唐诗解》)
潘耕曰:起句题中“送”字,二句题中“之”字。“烟花三月”,佳时也;扬州,胜地也。“之”又顺流也,宜其速矣。然后接下二句。下二句,此别后之景,于送时先想见之,愈愁。(《李太白诗醇》卷三引)
陈婉俊曰:(“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古丽句。(《唐诗三百首补注》)
俞陛云曰: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之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诗境浅说》续编)
刘永济曰:此诗写别情在三、四句。故人之舟既远,则帆影亦在碧空中消失,此时送别之人所见者,“长江天际流”而已。行者已达而送者犹伫立,正所以见其依恋之切,非交深之友,不能有此深情也。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唐人绝句精华》)
富寿荪曰:“孤帆”二句,传伫立怅望之神,不言别情而别情弥挚,通首措语俊逸,缀景阔大,一片神行,含蕴无穷,宜其扬名千古。(《千首唐人绝句》)
【鉴赏】
李白的送别诗、留别诗,多而且好。这跟他一生到处漫游、广结朋友而又富于感情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密切相关。这首送别诗在他许多同类诗作中之所以特别出名,是因为它不仅借助情景浑融的境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情谊,而且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阔远的空间境界和心灵境界,透露出繁荣昌盛的盛唐时代的面影,从而使它成了不可复制的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之一。
李白才高性傲,但对比他年长十二岁的诗人孟浩然却是从诗品到人品,都敬仰佩服之至。其《赠孟浩然》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仅怀有深挚的朋友情谊,而且怀有一种深切了解基础上形成的敬仰爱慕。这种特殊的关系和感情,使这首送别诗中所抒发的感情特别深挚而悠远。
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似乎平平叙起,但径称孟浩然为“故人”,却透露出此前两人已经结识定交,具有深厚的情谊;也透露出李白对这位心怀敬慕的年长友人,自有一种不拘年辈的亲切感。“西辞黄鹤楼”是唐诗中常有的句法,意即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而沿江东下。古人送别,多在名胜古迹之地,且多在高处,黄鹤楼正兼有这两个特点。它伫立江边,高耸蛇山之上,是饯别、送远的极佳地点。点明这个送别之地,后两句目送孤帆远去的情景才字字有根。
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仿佛又只是款款承接,点明题内的“之广陵”和此行的季节。但细加体味,却感到其中的每一个词语和诗歌意象,都浸透了浓郁的诗情。用“烟花”来形容“三月”,特别是三月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包含送别之地武昌和孟浩然所游之地扬州),可以说极简洁而传神。“烟”,指在晴空丽日的映照下,笼罩在田野大地、城市乡村上空的一层轻烟薄雾;“花”,则正是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象。“烟”与“花”的组合,使诗人笔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呈现出一片晴空万里、烟霭如带、花团锦簇的明丽灿烂景象。而故人要去的扬州,更是当时除长安、洛阳以外最大的都会,而其繁华热闹、富庶风流的程度较之两京有过之而无不及。张祜《纵游扬州》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杜牧《赠别二首》之一云:“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从中不难想见作为商业大都会而又具有江南绮艳风流色彩的扬州对于生性浪漫的诗人的特殊吸引力。诗人的心目中的扬州,不仅是繁华富庶之地、温柔绮丽之乡,而且是诗酒风流之所。而在“烟花三月”和“扬州”之间的那个“下”字,也就绝不只是点明题内的那个“之”字,而且渲染出了一种放舟长江、乘流直下的畅快气氛,传达出了故人对此行的淋漓兴会和诗人对扬州的向往和对朋友的欣羡。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极富表现力,而整个诗句却又浑然天成,毫无着意雕琢、用力的痕迹。前人誉为“千古丽句”,诚为的评。
三、四两句写诗人伫立黄鹤楼上目送故人乘舟远去的情景。第三句一作“孤帆远映碧山尽”,陆游《入蜀记》引作“孤帆远映碧山尽”,谓“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但他忽略了两点,一是此诗所写并非江行所见,而是楼头远眺所见;二是帆映碧山之景固可观,但句末“尽”字无着落,因为既见帆影与碧山相映,则船犹在视野之内,不得云“尽”。还是以作“孤帆远影碧空尽”为胜。盖此七字实分三个小的层次,展示的是不同时间内的不同景色,“孤帆”是舟行未远时所见,友人所乘的帆船犹显然在目;继则船渐行渐远,化为一片模糊的帆影,故曰“远影”;最后则连这一片模糊的帆影也逐渐消失在远处无边无际的碧空之中,此时所见,唯一派浩荡的长江流向水天相接的远处而已。“唯见”紧承上句“尽”字,是对上句所写情景的进一步引申。“尽”则“孤帆”消失在视线的尽头,“唯见”正是孤帆消失以后视线内所看到的景象,因此两句之间同样有个时间的落差。然则,三、四两句从写景的角度看,总共有四个不同时间内的景物层次,即从“孤帆”显然在目到帆影渐远,再到帆影消失,最后到“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好像是纯粹的写景,但其中却显然蕴含着诗人登眺时目注神驰的情状,融入了诗人对远去的故人深挚悠长的情谊,创造出了堪称典范的情景交融意境。境界阔远,极富远神远韵。武昌以下,长江的江面已经相当宽阔,在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上,视线所及,几无阻挡(这也可以证明第三句当作“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是“孤帆远映碧山尽”)。在阔远的江面上,如果是长时间地登临赏景,纵目流眺,则所见者或许竟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繁忙热闹景象。但由于诗人是送仰慕的“故人”乘舟东下,因此从一开始,他的目光就锁定在黄鹄矶边那条故人所乘的船上,从看它解缆启程,顺流东去,到它的身影逐渐模糊消失,目之所存,心之所注,始终只有这一只“孤帆”。古代的帆船本就走得慢,武昌以下的一段长江,江阔水缓,从解缆启程到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长时间地始终追随着这一叶“孤帆”,目不旁及,心不旁骛,神情高度专注,不正反映出诗人对“故人”的情谊之深挚浓至、悠长深永吗?而与此同时,诗人对故人此行的热切向往之情也在这长时间追随的目光中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尽”字中蕴含了失落的怅惘;“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唯见”之中也同样含有故人远去的空廓寂寥。但这两句所构成的极其阔远的境界和长江浩荡东流的雄阔景象,却又使全诗的格调和境界显得非常壮阔辽远,没有送别诗通常的那种黯然销魂的情调。
盛唐送别诗之所以具有这种阔远壮大的空间境界和心灵境界,归根结底,是时代精神浸润影响所致。因此,它所呈现出来的不是个别的特殊的事例,而是一种共同的时代风貌。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到岑参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再到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而情思境界的阔远壮大则大抵相同。时代精神之作用于诗人的心灵,显现于诗境,不正显然可见吗?
刘学锴(1933— ),浙江松阳人。1952—1963年就读、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主要论著有《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2004年增订重排本)、《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重印本)、《李商隐传论》(黄山书社,2013年增订重排本)、《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重印本),分别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等、安徽省社科著作一等奖。另有《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温庭筠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李商隐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再次修订本)、《温庭筠诗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等著述。
◆大家评大家◆
编写一部能够充分吸收古今学人研究成果,又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上规模的唐诗选本,是当今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刘学锴先生最近出版的《唐诗选注评鉴》适应了这一时代要求。《评鉴》反映了唐诗主潮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从整理方式上能适应不同读者对象的多方面需要,注释详明、资料丰富、赏析深切细致而又富有启发性。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唐诗选本”。
——著名唐诗研究专家、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余恕诚(1939-2014)
◆读者网评◆
● 我觉着刘学锴先生此书,已经胜过当前市面上所有的唐诗选注本,精当全面。
——读者评价
● 数载心血,皆为智慧结晶;一册在手,尽览唐诗风流。
—— 读者评价
● 刘学锴先生,在近八十高龄所著的《唐诗选注评鉴》,真令人有观止之叹。以一生研究唐诗的积累,以四年亲笔手录的辛劳,著成此书,足可流传后世。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有开风气之功,而社科院的《唐诗选》也是不可多得的著作。刘先生则后来居上。 从千余年的著作中淘选出典型的、精彩的评论,既耗体力也考验眼力。但全书最出色的在每首诗末的鉴赏文章。《唐诗鉴赏辞典》一书收录了众多学者的鉴赏文章,但文章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文章也颇为牵强。但刘先生的鉴赏文章则非常见功力,独排众意却又令人由衷的叹服。
——读者评价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唯见长江天际流。
【校注】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详参崔颢《黄鹤楼》题注。郁贤皓《李白选集》云:“按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六年(728)暮春。上年秋冬间曾北游汝海(今河南临汝),途经襄阳,已与孟浩然结识,故此次于黄鹤楼得称‘故人’。是年孟浩然四十岁,李白二十八岁。”而徐鹏《孟浩然集校注》则谓浩然之广陵约在开元十五年。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则谓开元二十三年春,李白在武昌,有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诸说不同,兹并列以备参考。之,往。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②影,敦煌残卷作“映”,宋蜀本一作“映”。空,《全唐诗》原作“山”,宋蜀本同。据咸本、萧本、郭本等改。
![]() |
【笺评】
陆游曰: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记》卷五)
吴逸一曰:燕公《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唐诗正声》)
敖英曰: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唐诗绝句类选》)
朱谏曰:赋也。按此诗词气清顺而有音节,情思流动而绝尘埃。如轻风晴云,淡荡悠游于太虚间,不可以形迹而模拟者也。白于浩然可谓知己,率尔而发,莫非佳句,譬之伯乐遇子期,而后有高山流水之操也。(《李诗选注》卷九)
唐汝询曰: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唐诗解》卷二十五)又曰:“孤帆”即是说人。(《汇编唐诗十集》)
钟惺曰:“孤帆远影碧空尽”,更不说在人上,妙,妙。(《唐诗归》卷十六)
《李诗直解》:此诗赋别时之景而情在其中也。言我故人孟君西辞黄鹤楼之地而行矣,当春景烟花之时,三月而下扬州。我送之江干,跂予望之,孤帆远影,碧空已尽,帆没而不见矣,唯见长江飞流无际,故人已远,予情犹为之怅怅耳。
严评曰:从《湘灵鼓瑟》诗脱胎,亦具孟骨。(严评《李太白诗集》)
徐增曰:黄鹤楼在武昌县,白于此楼上送孟浩然。首便下“故人”二字,扼定浩然,便牢固得势。“西”字好,遂紧照扬州,以扬州在武昌之东。此时浩然意在扬州,故云“西辞黄鹤楼”也。扬州乃烟花之地,三月又烟花之时。下者,从上而下,武昌在上流故也。“孤帆”是浩然所乘之舟之帆。远影,浩然已挂帆,而目犹在楼上伫望。“碧空尽”,渐至帆影不见了。既不见了,浩然所挂之帆影是黄鹤楼之东,而白却回转头去,望黄鹤楼之西,唯见长江之水从天际只管流来,而已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而庵说唐诗》卷六)
应时曰:(首二句)叙事有致。(末句)收得“送”意。总评:不言情却使人情深。(《李诗纬》)
丁龙友曰:使于送别时吟之,自使人泪下。(同上引)
黄生曰: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望之情,尽在言外。又曰:(前)两句错综,硬装句。(后两句)景中见情,意在言外。两呼两应格,一呼二应,三呼四应。此为各应法。(《唐诗摘抄》卷四)
朱之荆曰:“黄鹤楼”三字下得好,三、四望远情景,但从首句生出。“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增订唐诗摘抄》)
黄叔灿曰:“下扬州”着以“烟花三月”,顿为送别添毫。“孤帆远映”句,以目送之,“尽”字妙。“唯见”句再托一笔。(《唐诗笺注》)
![]() |
《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卷六)
宋宗元曰:(末二句下评)语近情遥。(《网师园唐诗笺》)
吴烶曰: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二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唐诗选胜直解》)
宋顾乐曰:不必作苦俉,此等诗如朝阳鸣凤。(《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吴昌祺曰:浑然天成。(《删订唐诗解》)
潘耕曰:起句题中“送”字,二句题中“之”字。“烟花三月”,佳时也;扬州,胜地也。“之”又顺流也,宜其速矣。然后接下二句。下二句,此别后之景,于送时先想见之,愈愁。(《李太白诗醇》卷三引)
陈婉俊曰:(“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古丽句。(《唐诗三百首补注》)
俞陛云曰: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之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诗境浅说》续编)
刘永济曰:此诗写别情在三、四句。故人之舟既远,则帆影亦在碧空中消失,此时送别之人所见者,“长江天际流”而已。行者已达而送者犹伫立,正所以见其依恋之切,非交深之友,不能有此深情也。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唐人绝句精华》)
富寿荪曰:“孤帆”二句,传伫立怅望之神,不言别情而别情弥挚,通首措语俊逸,缀景阔大,一片神行,含蕴无穷,宜其扬名千古。(《千首唐人绝句》)
![]() |
【鉴赏】
李白的送别诗、留别诗,多而且好。这跟他一生到处漫游、广结朋友而又富于感情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密切相关。这首送别诗在他许多同类诗作中之所以特别出名,是因为它不仅借助情景浑融的境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情谊,而且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阔远的空间境界和心灵境界,透露出繁荣昌盛的盛唐时代的面影,从而使它成了不可复制的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之一。
李白才高性傲,但对比他年长十二岁的诗人孟浩然却是从诗品到人品,都敬仰佩服之至。其《赠孟浩然》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仅怀有深挚的朋友情谊,而且怀有一种深切了解基础上形成的敬仰爱慕。这种特殊的关系和感情,使这首送别诗中所抒发的感情特别深挚而悠远。
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似乎平平叙起,但径称孟浩然为“故人”,却透露出此前两人已经结识定交,具有深厚的情谊;也透露出李白对这位心怀敬慕的年长友人,自有一种不拘年辈的亲切感。“西辞黄鹤楼”是唐诗中常有的句法,意即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而沿江东下。古人送别,多在名胜古迹之地,且多在高处,黄鹤楼正兼有这两个特点。它伫立江边,高耸蛇山之上,是饯别、送远的极佳地点。点明这个送别之地,后两句目送孤帆远去的情景才字字有根。
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仿佛又只是款款承接,点明题内的“之广陵”和此行的季节。但细加体味,却感到其中的每一个词语和诗歌意象,都浸透了浓郁的诗情。用“烟花”来形容“三月”,特别是三月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包含送别之地武昌和孟浩然所游之地扬州),可以说极简洁而传神。“烟”,指在晴空丽日的映照下,笼罩在田野大地、城市乡村上空的一层轻烟薄雾;“花”,则正是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象。“烟”与“花”的组合,使诗人笔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呈现出一片晴空万里、烟霭如带、花团锦簇的明丽灿烂景象。而故人要去的扬州,更是当时除长安、洛阳以外最大的都会,而其繁华热闹、富庶风流的程度较之两京有过之而无不及。张祜《纵游扬州》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杜牧《赠别二首》之一云:“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从中不难想见作为商业大都会而又具有江南绮艳风流色彩的扬州对于生性浪漫的诗人的特殊吸引力。诗人的心目中的扬州,不仅是繁华富庶之地、温柔绮丽之乡,而且是诗酒风流之所。而在“烟花三月”和“扬州”之间的那个“下”字,也就绝不只是点明题内的那个“之”字,而且渲染出了一种放舟长江、乘流直下的畅快气氛,传达出了故人对此行的淋漓兴会和诗人对扬州的向往和对朋友的欣羡。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极富表现力,而整个诗句却又浑然天成,毫无着意雕琢、用力的痕迹。前人誉为“千古丽句”,诚为的评。
三、四两句写诗人伫立黄鹤楼上目送故人乘舟远去的情景。第三句一作“孤帆远映碧山尽”,陆游《入蜀记》引作“孤帆远映碧山尽”,谓“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但他忽略了两点,一是此诗所写并非江行所见,而是楼头远眺所见;二是帆映碧山之景固可观,但句末“尽”字无着落,因为既见帆影与碧山相映,则船犹在视野之内,不得云“尽”。还是以作“孤帆远影碧空尽”为胜。盖此七字实分三个小的层次,展示的是不同时间内的不同景色,“孤帆”是舟行未远时所见,友人所乘的帆船犹显然在目;继则船渐行渐远,化为一片模糊的帆影,故曰“远影”;最后则连这一片模糊的帆影也逐渐消失在远处无边无际的碧空之中,此时所见,唯一派浩荡的长江流向水天相接的远处而已。“唯见”紧承上句“尽”字,是对上句所写情景的进一步引申。“尽”则“孤帆”消失在视线的尽头,“唯见”正是孤帆消失以后视线内所看到的景象,因此两句之间同样有个时间的落差。然则,三、四两句从写景的角度看,总共有四个不同时间内的景物层次,即从“孤帆”显然在目到帆影渐远,再到帆影消失,最后到“唯见长江天际流”。
![]() |
这好像是纯粹的写景,但其中却显然蕴含着诗人登眺时目注神驰的情状,融入了诗人对远去的故人深挚悠长的情谊,创造出了堪称典范的情景交融意境。境界阔远,极富远神远韵。武昌以下,长江的江面已经相当宽阔,在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上,视线所及,几无阻挡(这也可以证明第三句当作“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是“孤帆远映碧山尽”)。在阔远的江面上,如果是长时间地登临赏景,纵目流眺,则所见者或许竟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繁忙热闹景象。但由于诗人是送仰慕的“故人”乘舟东下,因此从一开始,他的目光就锁定在黄鹄矶边那条故人所乘的船上,从看它解缆启程,顺流东去,到它的身影逐渐模糊消失,目之所存,心之所注,始终只有这一只“孤帆”。古代的帆船本就走得慢,武昌以下的一段长江,江阔水缓,从解缆启程到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长时间地始终追随着这一叶“孤帆”,目不旁及,心不旁骛,神情高度专注,不正反映出诗人对“故人”的情谊之深挚浓至、悠长深永吗?而与此同时,诗人对故人此行的热切向往之情也在这长时间追随的目光中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尽”字中蕴含了失落的怅惘;“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唯见”之中也同样含有故人远去的空廓寂寥。但这两句所构成的极其阔远的境界和长江浩荡东流的雄阔景象,却又使全诗的格调和境界显得非常壮阔辽远,没有送别诗通常的那种黯然销魂的情调。
盛唐送别诗之所以具有这种阔远壮大的空间境界和心灵境界,归根结底,是时代精神浸润影响所致。因此,它所呈现出来的不是个别的特殊的事例,而是一种共同的时代风貌。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到岑参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再到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而情思境界的阔远壮大则大抵相同。时代精神之作用于诗人的心灵,显现于诗境,不正显然可见吗?
![]() |
刘学锴(1933— ),浙江松阳人。1952—1963年就读、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主要论著有《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2004年增订重排本)、《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重印本)、《李商隐传论》(黄山书社,2013年增订重排本)、《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重印本),分别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等、安徽省社科著作一等奖。另有《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温庭筠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李商隐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再次修订本)、《温庭筠诗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等著述。
◆大家评大家◆
编写一部能够充分吸收古今学人研究成果,又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上规模的唐诗选本,是当今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刘学锴先生最近出版的《唐诗选注评鉴》适应了这一时代要求。《评鉴》反映了唐诗主潮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从整理方式上能适应不同读者对象的多方面需要,注释详明、资料丰富、赏析深切细致而又富有启发性。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唐诗选本”。
——著名唐诗研究专家、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余恕诚(1939-2014)
◆读者网评◆
● 我觉着刘学锴先生此书,已经胜过当前市面上所有的唐诗选注本,精当全面。
——读者评价
● 数载心血,皆为智慧结晶;一册在手,尽览唐诗风流。
—— 读者评价
● 刘学锴先生,在近八十高龄所著的《唐诗选注评鉴》,真令人有观止之叹。以一生研究唐诗的积累,以四年亲笔手录的辛劳,著成此书,足可流传后世。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有开风气之功,而社科院的《唐诗选》也是不可多得的著作。刘先生则后来居上。 从千余年的著作中淘选出典型的、精彩的评论,既耗体力也考验眼力。但全书最出色的在每首诗末的鉴赏文章。《唐诗鉴赏辞典》一书收录了众多学者的鉴赏文章,但文章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文章也颇为牵强。但刘先生的鉴赏文章则非常见功力,独排众意却又令人由衷的叹服。
——读者评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