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查看话题 >“肉夹馍”为什么不是“馍夹肉”
相传汉字为“文字初祖”仓颉所创造。仓颉出生于五帝时代,是如今的陕西宝鸡人,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中话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字音和用词形式差别并不大,集中表现着关西方言特色。
陕西农村人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陕西话主要以关中方言为代表。陕西话本身的确有比较雅的一面。陕西骂人不说“滚”,而是用更加含蓄的"避开" 。如:你给我避开!
为什么说它古呢?很多词语和用法源自古汉语。
如宝鸡一带将“猪”读作“zhi”,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如: 汉初吕后残杀了戚夫人之后,唤其“人彘”。 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再比如西安的“肉夹馍”,外地人首次听说肉夹馍,都认为是病句,用现代汉语无法解释得通,但在古汉语中却十分普遍,是一个倒装词汇。 其实是"肉夹于馍"的意思,"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强调的作用,引人垂涎。 老百姓无需文绉绉地讲之乎者也,加上陕西人性急,直爽,省去"于"字,喊起来便当些,就像吃面不嚼一样,有快就有慢,就像闻名天下的羊肉泡馍,吃时就不能着急,掰馍时正是与朋友叙旧聊天的机会。各地肉夹馍把馍(烧饼)掰开加食材的吃法,就叫夹馍。夹肉的叫肉夹馍,夹菜的叫菜夹馍,还有大油夹馍、辣子夹馍等。

没有问题“没麻达”, 窝窝囊囊“日八抓”。 开口说话叫“言传”, 谈天说地叫“胡谝”。 看人吃饭叫“日眼”, 楞头小伙叫“二杆”,
态度蛮横叫做“歪”, 一往无前叫做“狰”, 能吃能打叫“能喋”, 办事糟糕叫“麻眼”, 干脆利索叫“麻利”, 性格难缠叫“麻糜”。 关中俚语一大串, 说到天黑说不完。 异地老乡见了面, 几句乡音现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