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心理和影响力
学一点心理学知识,其实挺好,无论是被别人影响,还是影响别人,如:
昂贵等于优质。一般人都认为价格与价值是相匹配的,所以当人们对这个产品没有深刻认识的时候,通常是以价格为衡量标准的,例如绿宝石,琥珀,绿松石,很多人都没有什么了解,价格就成功地展现了其作用了。然而价格的高低并不真正影响质量,只是影响了客户的购买欲。
专家的话,一定是正确的?说服听众的原因,并不是内容本身而是演讲者的地位与身份。这就说明了许多道理与心灵鸡汤,大家都懂,但是为什么从普通人嘴里说出来,跟在大人物,成功人士嘴里不一样的,而听众,包括我自己,当听到某个大人物,马云,王石,雷军等等这些牛人的发言,自己听了特别有共鸣,像打了鸡血一样,自己难道就不懂?

互惠原理,就是别人给我们送上一点小东西,一点小恩惠,即便我们不是很喜欢,由于出于某种程度的对对方付出的回报感,我们也许会往往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失去一定抵抗力。
所以说给予、接受、偿还都是一种义务。当得到别人的给予的时候,就是偿还的开始,即便是你自己从头到尾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偿还,为了维系未来与继续接受,必须做好偿还的要求,做好付出的准备。
社会认同原理,来源于榜样的力量,我们看着广告,大多数影视明星,也许是全部,与其代言的产品相关性几乎为零,如洗衣液,手表,保险,汽车,运动鞋,手机,衣服,食品,药品。。。。。。等等,他们根本就与这些产品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商家掏钱让他们拍几张照片,拍个视频,在各大媒体上面轮番轰炸,以便取得更好的销售额,跟产品质量,定位,方便性,功能性,真是没有一点关系,最多就是强调产品的’气质‘与该明星相类似,但是’气质‘这个东西,虚无缥缈,不接地气,无法量化。不要紧,能提高销售额即可,其他不用多想。消费者也就是能看到相关的广告,能掏钱买单便万事大吉。我们要是多想想,这个产品是否适合我们使用, 符合我们的需要,各方面都综合不错性能,而不是从哪个明星代言来决定是否购买,就更好了。很多产品并不见得需要多少大明星来助阵,一样可以口碑良好,很多超级明星代言的产品,如果产品不过关,一样业绩下降,无法在市场上立足。所谓榜样的力量,也就是宣传而已,我们小时候真的没有少看’榜样‘,
有些榜样的力量,是恐怖的,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描写,令到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的消息之后效仿了他们。也就是说,社会认同原理在这里得到了一种病态的展示——这些内心痛苦的人按照其他内心痛苦的人的做法采取了行动。如同当年深圳的富士康集体自杀事件,相互仿效,那些小孩子一样的小年轻,刚刚步入社会,就在富士康封闭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最大的刺激就在于身边竟然有好几个人自杀,如果仿效了,就可以得到好多目光的关注,那是多么可怕的、可悲的事情?

权威,谁是权威?是否权威说了真话,而且说对了?除非我们确信无疑他们反映客观情况,否则,权威的人士说的,我们都需要甄别。然而,我们一出生,就被告知我们服从权威是应该的,父母、老师、上司、领导的。尤其是在强大的权威面前,我们不得不服从,而且不假思索。当然,很多时候权威是专家,用我们贫乏的知识和依据来取代权威的判断往往不明智,我们需要做的时候什么时候应该听从专家权威意见,什么时候不应该。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多思考,多观察,为保护自己而过滤专家、权威的信息,不盲从。
短缺原理,物以稀为贵,少而难以得到就是可贵,而且限时供应,与时间挂钩,就不得了了,这一切都使物品的稀缺性得以充分体现,倒不一定是真的那么可贵,而是让人觉得可贵,如果商家让人觉得产品’稀缺‘,那就成功了,这种感觉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古董、绝版人民币、错版货币,本身他们并没有多少价值,因为不可再生而稀缺,还有普洱茶,让人觉得少,所以价格高到 天上去了,让人趋之若鹜,平时也许是可以成为垃圾的东西,因为罕见,而稀缺,而昂贵。真奇怪,还很有市场。
我们并不期望自己能够对别人有多少巨大的影响,但是通过分析一些行为和习惯,想法和思维,发现其中的影响力,认识到这些影响力对我们的正面和负面的作用,使我们有更准确的行为方式。
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辈子,那怎么办?
还是得学,挑着学。
顺道说一句,有一本书不错,《影响力》,里面的内容有点意思。
我是朗月之音,天天向上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