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艺术的力量:比犯罪更为邪恶的东西

在“DC超级英雄漫画”大家庭中,无疑《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归属美漫经典之作。这不仅在于漫画的绘制风格上,还在于对蝙蝠侠这一经典形象的重新定位,以及充满思辨性的故事内涵。他同超人一样是不死之躯,可本部漫画中他以衰老的面孔出现,拥有一个更为接近死亡的年龄。这也拓展出了更为深邃的想象空间,散发出独属于漫画作品的迷人魅力。

一、具有高度融入感的绘画效果
欧美漫画中,蜘蛛侠、超人、蝙蝠侠、西梅翁·涅夫佐罗夫等等都是我喜爱的漫画形象,但像“DC漫画”旗下的超人、蝙蝠侠这种具有连续性的漫画作品,通常由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完成,并非出自一个漫画家之手,所以虽然同为某个美漫形象的漫画作品,但是因作者不同,画作风格差异很大。
就拿《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与《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来说,无论是线条的勾勒,还是上色都截然不同。《漫长的万圣节》中色彩比较浓厚,色块丰满;《黑暗骑士归来》中的色彩感觉很像水彩的渲染效果,至少两种色彩交错过度,留白之外呈现一丝氤氲迷离的审美韵味。
接下来,我着重来说一下这部《黑暗骑士归来》。这本漫画线条细腻,不受色彩的遮盖,构造出的人物表情丰富,与内容进展相符合,尤其是全新的蝙蝠侠形象十分深入人心。单从绘画的角度来说《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已属上乘之作。
这本漫画出版于三十年前,它的灵感背景自然是来自于三十年前的美国,但因为时间的关系,非但没有被岁月遗忘,反而越发地历久弥新,带给远方的中国读者很好的代入感,这就不得不说整部漫画呈现出的亲和力了。
亲和力的背后在于创作者弗兰克先生对人性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他不仅将这种感受通过漫画的语言内容传达出来,同时通过漫画的形象内容传播。双重的展现,令读者走进一个来自于现实世界又有别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当中。
蝙蝠侠漫画本身具有这样的绘制框架:被虚构出的哥谭市融会着大都市当中的典型标志;高楼大厦坐落于整个城市,如果向下俯瞰,会看到密集的上班族、居住群,留下一种过于喧嚣的油腻感;还会看到倍感生存压力的个体在街上默默地走过。各种人物表情变化中,有痛苦的、愤怒的、奚落的、厌恶的等等。幽暗的色彩构造出的哥谭市,罪恶衍生,仿佛是一座被上帝抛弃的索多玛之城。
《黑暗骑士归来》的区别在于,在此基础上,还把更多的真实内容融入了漫画世界,其中,诸多角色以评论蝙蝠侠的行为或者以报道新闻事件的角度加入到漫画里面。相反的是,有的蝙蝠侠漫画会加入科幻元素,这就构成了很大的区别。加上上文提到的漫画风格,两相之间融合唯一,构造出了有别于其他蝙蝠侠漫画的融入感。



二、具有争议的漫画内容
漫画开篇引入作者弗兰克与布莱恩的一场对话,作者说到这部漫画的创作灵感来来源于他对即将步入30岁时感到的恐惧。因此,蝙蝠侠,这位不老之躯被他设置为五十岁,看起来更像六十岁,衰老易生倦意,更加接近死亡的年龄。蝙蝠侠和所有上了年纪的人一样享受着安闲的退休生活,可十年后,犯罪活动猖獗,哥谭市正在走向崩坏,黑暗骑士选择重出江湖。
前文说到本书创作于三十年前的美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这个时间大概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二战的硝烟,进入到冷战时期,新的挑战人类底线的事件开始层出不穷,这有别于德日意轴心国的力量。同时世界各国因为冷战的关系,无论在政治、外交、经济等当面都笼罩了一层无穷的精神压力,这是作者有意探索的问题所在。
黑暗骑士的精神具有二战时期的英雄精神,即在战争背景下,义举与其他因素之间,提倡选择义举,所谓义,即正义,这个过程正是对人性的考验。假设某个组织没有军队番号,没有政府批文,但是在面对轴心国的邪恶力量时,他们的武力反抗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依照这部漫画来看,有点像这里所提及到的罗斯特总统的精神内核。推至当时的整个盟军序列都是如此,这种精神如雪一般洁白亮丽,走在世界的最前面,他令饱受战争磨难的民众激动、欢欣。
在作者笔下哥谭市呈现出全新的格局,政府早已没有二战时盟军政府提倡的精神内涵。蝙蝠侠破茧而出协助警官们工作时,受到了来自专家学者,以及政府方面的打压。
比如大众心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罗缪·沃普尔大夫的话。当主持人问道:沃普尔大夫——你声称蝙蝠侠本身造成了他与之战斗的犯罪。可是,自从他回来,犯罪率稳步下降。你对此作何解释呢?他回答说:
我很高兴你问了这个问题,特德。确实,这个蝙蝠侠让经济困难者和社会偏差者心惊胆寒——但他远远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把大众心理设想成一张巨大而潮湿的膜——通过媒体,蝙蝠侠给了这膜狠狠的一击,他便往回缩,这样你们就得到了误导性的统计结果。但你瞧,特德。这张膜具有弹性——也有渗透性。因此这一打击所造成的更重大的影响,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甚至可以预计到的。也就是说——每个反社会的行为都能追溯到不负责任的媒体在煽风点火。因此,这种畸形暴力的媒体力量的所在,只可能导致反社会节目。就像哈维·邓特一样——他目前恢复情况稳定,多谢关心——在蝙蝠侠眼中哈维承担了这样的角色,被他看做自己精神上的另一面。而整个年轻一代,迷惘而愤怒——就会被蝙蝠侠扭曲,以符合他那病态的,自我欺骗所造就的矩阵。由此可见,蝙蝠侠是——请原谅我的用词——一种社会弊病……
这套歪理邪说令人发笑。显而易见,这很可能是作者在讽刺当时的一些专家言论。比较而言政府的行为更引发争议,哥谭市新任警察局长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蝙蝠侠下逮捕令。罪名是擅闯民宅、人身侵犯、危害公共安全。蝙蝠侠的正义行动被赠与了这些罪名,他的对手除了犯罪分子还有政府军。
作者的目的不在于探讨政府军与蝙蝠侠孰是孰非,也不纠缠于警察局长赠与蝙蝠侠的罪名是否成立,就像这本漫画的结局一样,没有任何人是胜利的,蝙蝠侠与政府军的交战中,蝙蝠侠因此丧命。可事实是他还活着。这更接近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这本漫画凸显的是一个问题,当市民频繁地遭受犯罪分子的侵害,内心渴望正义降临,可是社会风气已经阻碍了有关人性善意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喜欢看着民众之间的争斗,保持着自身的权威性和绝对权力,不希望有人觉醒做出义举被民众拥护,更不希望民众觉醒。黑暗骑士说:这是比犯罪更为邪恶的东西。它来自于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来自于对人性的深深拷问。



日本文学:| 百魅夜行:说说日本神秘又迷人的妖怪 | 说说日本的怪谈:人有情魑魅亦有情 | 说说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少女情结| 蕴含情色美学的怪谈——大首篇 |
外国文学:| 艺术朝圣之旅:对波德莱尔诗作《灯塔》的解读 | 19世纪的艳情诗:面孔的允诺 | 读《晨昏三钟经》:无缘再见的,那径直去爱吧 | 漫画艺术与文学想象的深度融合:伊比库斯的预言 | 书写孤独与绝望的爱伦·坡与波德莱尔 |
中国文学:| 郁达夫挽徐志摩:只为佳人难再得(上) | 郁达夫挽徐志摩:只为佳人难再得(下) | 与郁达夫同为创造社成员——陶晶孙 | 郁达夫的梅毒发作了 | 从这套《鲁迅全集》说起:鲁迅与郁达夫 | 王任叔笔下的郁达夫、郭沫若和林语堂 |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关于郁达夫先生的旧版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