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挥不去的从前————电影《朗读者》观感
一段夏天的短暂恋情,深深影响了男孩迈克伯格的一生。当16岁遇见36岁,刚开始青春萌动的少年遇见历经世事,成熟不失风韵的女人。这一段不伦恋,注定只是吹皱春水乍起的风,飘忽而来飘忽而去,或是密室里的游戏,幽暗的隐秘增添了趣味,却不可与外人言。如果仅仅是一段affair,还不足以震撼一个人的一生。女人汉娜复杂的纳粹身份以及由此将记忆牵出的泥沼,才是迈克伯格挥之不去的痛苦心结。

多年后,迈克已成长为法学系大学生,恰巧旁听了汉娜作为纳粹的庭审。那段尘封往事的诸般疑团,在审讯中一一揭示:
朗读,曾是男孩与女人间最温情的游戏。只有在这样的时刻,女人才放下坚硬的外壳,变得软弱与真实,在那些闪现人性光辉的作品中,感动地瑟瑟发抖,蜷缩在男孩的怀里啜泣。除此以外,她总是强势而现实的,只念及自己的感受。男孩更像是任她摆布的小玩偶。在庭审中,男孩才顿悟女人根本不认字,也羞于承认自己是文盲。原来,自己跟集中营那些被拣选为她朗读的女孩没有区别,只是她满足私欲的工具。
爱情,男孩在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曾有过万丈豪情,男人与生俱来的征服欲得到极大满足。有一段镜头很有意思,一家人围聚餐桌旁,男孩悄悄观察着每一名家庭成员,镜头却不断切换到与汉娜的缠绵,男孩的眼神中满是骄傲与轻蔑,为了这不为人知的征服。然而法庭上汉娜迥异常人的冷血与漠然,再一次印证了男孩对汉娜是否真正爱他的怀疑。他那么义无反顾,满心满眼全是她,而她总是冷静的可怕,包括最后的不辞而别。庭审中,男孩几次离席,无法忍受内心翻腾的波澜。往事并不如烟,而今清晰在眼前的,却是残忍的物是人非。或者更准确的说,他只是所遇非人啊。
所有这一切,一定会激起男孩深深的耻辱与伤心失落。在这段完全不对等的爱情中,他被轻视被侮辱,甚而衍生出“不够好,不值得被爱”的苦痛,导致男孩萦绕一生的封闭与自卑。于是在他本可以出手相救,帮助汉娜以“阅读障碍”(文盲)为由推翻其他被告的诬陷时,他退缩了。是为了尊重汉娜,保全她的面子吗?如果是这样,他就不会在探监的最后一刻转身离去。他选择的是逃避,不想再跟这个女人扯上什么关系。
人性最奥秘的地方就在于多变,连自己都无法预测。法庭终决汉娜终身监禁的那一刻,男孩禁不住泪流满面,苦与恨瞬间转换成的愧疚,从此就如同八爪鱼,牢牢攫住内心。之后,男孩结婚,工作,生女,按部就班却心不在焉,甚至变得亲情冷淡,连父亲的葬礼也不参加。其实他只是害怕回到小镇,害怕那些熟悉的场景勾起往事。他选择了压抑和回避。
直到男孩成长为老而弥帅的“拉叔”时,才下定决心正视内心那个牵挂汉娜的小男孩。于是他挣脱了多年来并未真正投入的生活,离婚,把女儿托付给母亲,开始为狱中的汉娜一盘接一盘地录制朗读磁带,不知疲倦地近乎强迫症。汉娜那颗早已麻木的心被温情的朗读唤醒,她甚至开始学习认字,给迈克写信,渴望交流。但迈克从不回信。因为那些寄出的磁带,于他而言,不是飞进高墙,而是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那年夏天,为的是了结16岁男孩的一桩心愿,为的是彼时的汉娜。这样的救赎,有如单向度的时间,撒出去了就没想过回头。
如果不是监狱通知他去接出减刑释放的汉娜,他一定不会与她再见面。纵然见面,也是尴尬的,客气的,没有亲密而言。要强的汉娜并不想回到现实世界。这个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才开始识字的女人,赤脚踩在钟爱的书籍上,用接长的鞋带决然了断生命。在她的遗言与遗物面前,迈克终于嚎啕大哭,为汉娜尚存的人性与悔过。他一直不理解她,在坚硬的外表下藏着回避往事痛苦的心。
于是,人生这一最沉重的篇章终于翻过,迈克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女儿聊起往事旧情。父女俩回到那年夏天,他和她单车骑向的小镇,在那座鹅黄色的小楼前,他曾毫不顾忌地吻了她,在路人的诧异目光下,潇洒远去.......
*************************************************
前有《朗读者》,后有马克龙。正巧法国新总统当选。这几天,世界翻腾着马克龙与老师的不伦恋八卦。世界有时真比我们想象地包容,尤其是面对强者的另类做法时。这部影片其实小迈克演得最好,好过肥温。肥温的形象气质与汉娜极搭,但是表演不免简单刻板,不够复杂。汉娜在纳粹集中营中残忍地“帮凶”,却以为自己只是在履行职责,其实印证了另一个“汉娜”——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这一著名论断。汉娜们可恨更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