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张兆和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许多人都是从这一句话中,读到了沈从文这个有四分之一苗族血统,读书到小学毕业便混迹行伍中的作家胸怀中的浪漫和温柔。如果再有兴趣翻翻他写的各类文字,这种映像一定更加细腻而更加动人。从一片云中,从一条河上,他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他时刻读着社会这一本大书,从一切经验里,用一个乡下人的善良体会水手、妓女和大多数生活在水上,从水上讨生活的人的哀乐。在深冬的河面上,他听到有一只小羊执拗的叫声,从断断续续传来的女人歌声中,他想象得到定是船总或者副爷烧着烟,而唱曲的女人手上又带着镀金的戒指,这是多么动人的画面!老水手的命运和那命运下逃不掉的结局,总会勾起他无尽的感慨,他赞美年轻人的勇敢和活力,他也认得这些人的哀乐。我总是想象,在他把这些故事写到纸上时候,他的眼睛一定也是平静而忧郁的。
沈从文遇到张兆和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年轻作家。1928年他被徐志摩推荐,为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接纳,成了一名教师。这个腼腆的年轻人上的第一节课,实在木讷的有趣。本来打算讲一节课的内容,他十分钟就匆忙结束,剩下大半节课成了让当事人窘迫的沉默。他转身在黑板上写“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学生笑了。后来胡适听说,不以为忤,说站了大半节课而不被学生赶下台,从中既可见出沈从文特出的地方。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写过一些小说,但是《边城》《长河》还没有出世,活泼俏皮的《从文自传》没有成书,只有一张小学文聘而面对一群大学生,虽然长相清秀斯文,但能支持他在学生中不被喝倒彩的,更有可能是他纯朴善良的气质。
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十八岁的少女,是苏州乐宜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牗的三小姐,公认的中国公学校花。她便是张兆和。后来沈从文笔下一些少女的形象,多少都能见出她的影子。
张家是望族,沈从文那时候除了崭露头角的才华,身无长物。但爱情让人难以捉摸,让人沉醉处,便是鼓动了这么一个来自蛮夷之地的年轻人,用一封封炙热的情书去向心爱的人倾诉爱慕之意,相思之苦。“我的自卑,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下用嘴亲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美丽。”怎么能想象,当初那个在学生面前腼腆的张不开嘴的人,心中竟然有这般的近乎疯狂的念头?又将这私密的浓情赤裸裸的向自己心中的“女神”表达!爱情给了他多大的勇气!不难想见在这份爱里,又承载了他多少灼烧的痛苦!
但是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回应是冷淡的,他的信,她几乎从没回过。
沈从文汹涌又克制的热情终于超越了张兆和忍耐的极限,张兆和抱着一沓沈从文的情书,走进了校长胡适的办公室。对于这段校园里沸沸扬扬的单恋,胡适不会没有耳闻,但面对本应该被他关怀被他保护的学生,这次胡适却没有站在张兆和这边。没有世俗的成见,胡适不偏不倚地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张兆和失望,转而愤怒,回答“我顽固地不爱他!”
之后胡适写信劝沈从文,觉得可能沈从文用错了情,不能让一个小女子日后夸口,说她碎了沈从文的心。但正如胡适自己说的,沈从文依然“顽固”。
1930年,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大学任教。这对于除了写信别无其他手段的沈从文来讲,只是将收发地址更换罢了。但远离后丝毫没有褪减的热情,一封封依旧美丽动人的信,却在张兆和方面体会更深。渐渐地,沈从文的顽固,占了上风。
1933年暑假,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沈从文便从青岛来到苏州张家探访。
沈从文登门那天,张兆和正好去图书馆,二姐见到进退两难的沈从文,被他黯然的神色打动,邀他进门坐坐,他却执意走了。
兆和回家后,允和便让她去旅馆请沈从文上家来玩。兆和见了沈从文,便将二姐的话原原本本背出来“沈先生,我家兄弟姐妹很多,很好玩,你来玩。”两人竟想不出第二句话,便在一种尴尬而甜蜜的沉默中,一起来到张家。沈从文当时的心境,似乎没有见诸文字,但是不难想见,即便是沈从文,也不能将这感情贴切地表达吧!
这次登门拜访,沈从文卖了一本书的版权,换成一大包英译精装本俄国小说做见面礼。不认识洋文的沈从文怎么买洋书?原来是过上海时他托巴金买的。沈从文希望张兆和向文学翻译方向发展,这份礼物暗含着鼓励。虽然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但礼物中契科夫小说集后来辗转到汝龙手中,促成被誉为契科夫小说“最佳译本”的产生。
从那以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张兆和对与沈从文,终于打开了心扉。一个人的“顽固”,终于败给另外一个“顽固”的人。
沈从文托二姐去问张父对于婚事的态度,如同意,就早些让他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家四个女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名字中都带两条腿,从中可见出张父对于女儿未来鼓励自由的期许。感情上更是,连张家的仆人老妈子都说,四个小姐恋爱自由,女婿都是“自己由来的”。张父对此毫无异议,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公园成婚。
——沈从文
许多人都是从这一句话中,读到了沈从文这个有四分之一苗族血统,读书到小学毕业便混迹行伍中的作家胸怀中的浪漫和温柔。如果再有兴趣翻翻他写的各类文字,这种映像一定更加细腻而更加动人。从一片云中,从一条河上,他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他时刻读着社会这一本大书,从一切经验里,用一个乡下人的善良体会水手、妓女和大多数生活在水上,从水上讨生活的人的哀乐。在深冬的河面上,他听到有一只小羊执拗的叫声,从断断续续传来的女人歌声中,他想象得到定是船总或者副爷烧着烟,而唱曲的女人手上又带着镀金的戒指,这是多么动人的画面!老水手的命运和那命运下逃不掉的结局,总会勾起他无尽的感慨,他赞美年轻人的勇敢和活力,他也认得这些人的哀乐。我总是想象,在他把这些故事写到纸上时候,他的眼睛一定也是平静而忧郁的。
沈从文遇到张兆和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年轻作家。1928年他被徐志摩推荐,为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接纳,成了一名教师。这个腼腆的年轻人上的第一节课,实在木讷的有趣。本来打算讲一节课的内容,他十分钟就匆忙结束,剩下大半节课成了让当事人窘迫的沉默。他转身在黑板上写“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学生笑了。后来胡适听说,不以为忤,说站了大半节课而不被学生赶下台,从中既可见出沈从文特出的地方。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写过一些小说,但是《边城》《长河》还没有出世,活泼俏皮的《从文自传》没有成书,只有一张小学文聘而面对一群大学生,虽然长相清秀斯文,但能支持他在学生中不被喝倒彩的,更有可能是他纯朴善良的气质。
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十八岁的少女,是苏州乐宜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牗的三小姐,公认的中国公学校花。她便是张兆和。后来沈从文笔下一些少女的形象,多少都能见出她的影子。
张家是望族,沈从文那时候除了崭露头角的才华,身无长物。但爱情让人难以捉摸,让人沉醉处,便是鼓动了这么一个来自蛮夷之地的年轻人,用一封封炙热的情书去向心爱的人倾诉爱慕之意,相思之苦。“我的自卑,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下用嘴亲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美丽。”怎么能想象,当初那个在学生面前腼腆的张不开嘴的人,心中竟然有这般的近乎疯狂的念头?又将这私密的浓情赤裸裸的向自己心中的“女神”表达!爱情给了他多大的勇气!不难想见在这份爱里,又承载了他多少灼烧的痛苦!
但是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回应是冷淡的,他的信,她几乎从没回过。
沈从文汹涌又克制的热情终于超越了张兆和忍耐的极限,张兆和抱着一沓沈从文的情书,走进了校长胡适的办公室。对于这段校园里沸沸扬扬的单恋,胡适不会没有耳闻,但面对本应该被他关怀被他保护的学生,这次胡适却没有站在张兆和这边。没有世俗的成见,胡适不偏不倚地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张兆和失望,转而愤怒,回答“我顽固地不爱他!”
之后胡适写信劝沈从文,觉得可能沈从文用错了情,不能让一个小女子日后夸口,说她碎了沈从文的心。但正如胡适自己说的,沈从文依然“顽固”。
1930年,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大学任教。这对于除了写信别无其他手段的沈从文来讲,只是将收发地址更换罢了。但远离后丝毫没有褪减的热情,一封封依旧美丽动人的信,却在张兆和方面体会更深。渐渐地,沈从文的顽固,占了上风。
1933年暑假,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沈从文便从青岛来到苏州张家探访。
沈从文登门那天,张兆和正好去图书馆,二姐见到进退两难的沈从文,被他黯然的神色打动,邀他进门坐坐,他却执意走了。
兆和回家后,允和便让她去旅馆请沈从文上家来玩。兆和见了沈从文,便将二姐的话原原本本背出来“沈先生,我家兄弟姐妹很多,很好玩,你来玩。”两人竟想不出第二句话,便在一种尴尬而甜蜜的沉默中,一起来到张家。沈从文当时的心境,似乎没有见诸文字,但是不难想见,即便是沈从文,也不能将这感情贴切地表达吧!
这次登门拜访,沈从文卖了一本书的版权,换成一大包英译精装本俄国小说做见面礼。不认识洋文的沈从文怎么买洋书?原来是过上海时他托巴金买的。沈从文希望张兆和向文学翻译方向发展,这份礼物暗含着鼓励。虽然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但礼物中契科夫小说集后来辗转到汝龙手中,促成被誉为契科夫小说“最佳译本”的产生。
从那以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张兆和对与沈从文,终于打开了心扉。一个人的“顽固”,终于败给另外一个“顽固”的人。
沈从文托二姐去问张父对于婚事的态度,如同意,就早些让他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家四个女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名字中都带两条腿,从中可见出张父对于女儿未来鼓励自由的期许。感情上更是,连张家的仆人老妈子都说,四个小姐恋爱自由,女婿都是“自己由来的”。张父对此毫无异议,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公园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