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一字一行总关情
喜欢旧的东西,那曾被阳光浸透过的。这些记忆从来都经得起岁月的推敲,毕竟,他们会一直在心里的角落里闪着光呢。
闲暇的时候,最喜欢收拾东西了,整理之余会发现,那些静静地躺在岁月里的东西,又蹦蹦跳跳来到眼前。似乎可以穿越时间,与旧的事物亲昵一番。
一张照片,一颗纽扣,一只竹蜻蜓,回忆满满的画面。那些早已泛黄的信笺,镌刻着,属于那些年的情感和眷恋。
随着目光的驻足,这些信的记忆好像越发的沉甸甸了。静静地躺在角落里,或深或浅的痕迹,是时间的烙印罢。这些信件大都使用老式的牛皮信封,大小各异,右上角贴的也是最普通的邮票,信封基本也就黄白两种颜色.但,当时的人们就是以这种方式传递着信息和彼此的牵挂,写信时的一字一句都是收信人的殷殷盼望。
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科技迅速发展,手机,微信等等的通讯方式早已取代了传统的书信。恐怕,这些关于信的些许真的要成为陈年古董了。
我却对这些旧信情有独钟,小时候就开始偷偷把一些邮票撕下来,学着母亲的样子夹进书里,可谓“集邮爱好者”了。这一封封的认真仔细,字迹各异,或秀雅飘逸、清新婉约,或龙飞凤舞,气势酣畅。字迹都是亲朋好友的亲笔手迹。母亲常说,字是一个人性格的外漏,从一个人的字就能分辨这人的脾气秉性,八九不离十了。长大的我好像慢慢懂了,从熟悉的字迹就能辨认出是谁,字字句句中也仿佛听到看到写信人的音容笑貌。信封上圆圆的邮戳,印着投出日期和时间。不由得,我想,那寄信人捏着这封信,里头装着的是满怀的情感和太多的祝福罢。等走近邮筒,听到信件滑落进去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等待,盼望着,盼望信化成一只鸟儿啊,飞到远方,飞落到我亲爱的你那里去,叩响心灵的门扉,能再回来一封,便是更好的。
如今时代在飞速发展,提笔写家书的人便寥寥无几,通过纸笔传达的情感,是任何形式所代替不了的,写信会字斟句酌,冷静整理自己的心事,是对亲人更是与自己的一次对话,些许生活中不能表达出来的话,可以通过信来传达。橱柜里的书信大都是父亲母亲那时留下来的,或是节日的问候,或是温情的传达。总少不了暖心窝的话。母亲姊妹三个,母亲是老二,舅舅是老三,母亲出嫁那年舅舅当兵未能回家。没能送姐姐出嫁,在舅舅心里好像成为了永远的憾事。手上启开的这封信,便是父母亲结婚不久,舅舅寄回家的。信中反复说到自己未能回家的缘由,为父母送上祝福,问及姥姥姥爷的身体,自己在部队很好让家人放心的话等等。其实都知道,舅舅第一年当兵,要求严格,但这字字句句中还是深表歉意的。听母亲说过,舅舅小学没念完,就再也不愿读书了,收过废品,炸过油条,在粮食局当过小工,偷偷学会了开车,在汽水厂帮人送过货,姥爷是个老党员,也算有过一番闯荡的舅舅终于还是拗不过姥爷,去当了兵。这封信是舅舅寄回家的第一封,字当然写的歪七扭八。可是,就这样的一封信,母亲一直留着,这信让她觉得舅舅一下子长大,不再是那个小时候整天跟在姐姐屁股后转悠的小弟弟,更像是男子汉。信上舅舅说要好好努力,当个好兵。的确,姥姥现在的柜子里有块手帕,鼓鼓囊囊包着的,全是舅舅大大小小的勋章。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漂泊在外的人儿们呢,好像是天上飞着的风筝,无论飞多高,飞多远,线总是攥在父母家人手里,家书成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普通的家书只在尺寸之间,但是彼此传递的力量,会成为最充足的精神滋养,伴随你我渐行渐远的路上不迷失有方向,为在家的爹娘寄托一份希望。
沟通始终是两代人共同的话题,想来,有时候学业忙了,事情一多,便会疏于跟家人父母的交流,扪心自问,有多久没有花一小会儿时间陪陪他们,坐着聊聊天。慢慢长大中,养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尽量让他们放心。自己努力让他们欣喜。
由于周末外出兼职,现在的我可能一个月都没能回趟家,电话不断往家,微信也时常联系,还是会时常想家。不久前,这天没课跟父母约好一起去看画展,父母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见面,母亲早起包的饺子,在饭盒里还热乎,我不顾洗没洗手抓起两个塞进嘴里,眼泪早已在眼眶里打转,我说不出缘由。一天的团聚匆匆结束。临走,母亲拿出为我补的女生节礼物,是一个精致的枣皮红色笔记本,还没来得及当面拆开,车就来了,我要回学校,告别父母。上车的刹那,一股子热乎乎从嗓子眼儿酸到口腔,眼泪就咸在眼里了。坐上车座,迫不及待翻开本子,扉页是妈妈娟秀的祝福:“宝贝,女生节快乐!”想不到母亲竟然赋诗一首:“月亮身边的是星星,妈妈身边的是孩子,房子紧挨着的是院子,走出院子的孩子长大了,长大的孩子独立了,妈妈的心儿放宽了,月亮的脸儿笑弯了。”寥寥几句,我却读出了太多的心思……
来自亲人,哪怕只言片语,也倍感温暖,思绪万千。是问候,是叮咛,是嘱托,是真真切切爱你的心啊。从来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只要来自你,就好。一句祝福,一声关怀,一字一行总关情。一封家书就能送上最暖心的问候。
可想那时候啊,由于通讯的限制,书信则是人与人之间主要的通讯方式。承载太多太多的情谊和惦念,带着太多太多的真情话语,飞遍大江南北,只为把心中的丝缕传达。那翠绿的邮筒,那长方形的信封,那花花绿绿的邮票,那邮递员的自行车飞转,伴着零零的自行车铃声,都不及拆开信件,把信一念。
儿行千里母担忧,谁言寸草心,家书抵万金呵。
-
乔木青青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0 1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