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量世界的尺度
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懒,会把照片、文档等各种东西整理归类。
那个时候还在使用博客,所以每一篇博文也会分类放好,其中有一个类别叫“飞鸿飘絮”,里面的文章主要是记录生活中的一些小情景、小感悟,或者干脆就是吐槽。当时随性而写,想着它们就像漂浮在空气中的羽毛一样,不大不重不载道,可是也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取了这个名字。有时候机缘巧合打开一篇,看看当时自己的样子,会不自觉地笑出来。
上个月看的美剧《我们的一天》就给我看这些博文的感觉。

剧的一开始是四个人的37岁生日,一个父亲和三个子女在同一天生日,时空自然的交错,两代人跨越37年的时间一起来到观众面前。这一天,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有人收获,有人失去。
在医院里,丧偶的老医生安慰刚刚失去一个孩子的父亲:

这一段话,构成了整部剧的基调。
此后的每一集都是四个人生命中的一个断面,它们都是普通的一天,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所以每一集都像是大结局。它们像是被随机打开的一个抽屉,互相独立,又彼此牵连。
因为有发生在过去的冲突和和解,所以才有现在的相处模式。因为知道每个人的现状,所以回头去看过去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也能会心一笑。
说编剧鸡贼也好,说观众矫情也罢,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奇妙的观影体验,我们实际上是站在时间的尽头回望,看的,不是情节,不是戏剧冲突,而是剧中人的一生。所以虽然我们一早就被剧透了,却仍然会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去体验那种笑泪交织的生活感。
这样的独特让它在豆瓣上获得了9.5的高分。
如果要总结一下它的编剧技巧,我会归功于时间角度上的小我(此处的“小”是一个动词,后同)。
当时间被以decades 为单位拉长时,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被加上一层温柔的滤镜,那些尖锐和锋利会被磨平,你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舒缓而平静的。
我这个人因为记性不好,所以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生活中那些看似过不去的坎,拐不过的弯,仿佛天要塌下来的大事,迟早有一天会被时间风化腐蚀,变成记忆中一道道浅浅的沟壑,有的甚至会被全数带走,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
所以看剧的时候,当我们站在37年后往回看,不管剧中人遇到的是怎样的艰难险阻,经历的是怎样的矛盾和争吵,我们都能保持平静,说到底,那不过是一段经历。
就像我回头去看“飞鸿飘絮”里的那些博文,当时当地的情景展现在现在的自己面前,也不过就是一段不起眼的过去。那些焦虑和烦恼,如果没有写下来,早已杳然无迹。
因为已经走过了,所以我们喜欢带一点淡淡的怀旧情绪去看它们,所以我们乐意给《This Is Us》打一个高分。
去年有一部叫《成长边缘》的电影,因为人艰不拆的负能量台词,在社交网站上火过一阵儿。

电影讲的是一个感觉全世界都对不起她的别别扭扭的青春期女孩子如何作天作地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之后终于顿悟回到成长的正途上来的故事,非常老套。
美国人很喜欢拍这样的片子,他们的青春片基本都是这种模式。美国高中作业太少,所以主角们精力过剩,只能可劲儿折腾自己,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损人害己的蠢事,然后因为某种机缘突然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完成了成长。
我以前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好莱坞那些以小孩为主角的电影中很少出现熊孩子,小朋友们一个比一个懂事,可是到了青春片里边,一个比一个不叫人省心,也不知道孩子们是怎么长的。
后来经历和阅历多了,就慢慢理解了,这其实是一种成本最小的成长模式。
在尚有余地的时间(青春期)地点(校园)把该犯的蠢都犯了,该发泄的都发了,用代价最小的方式把该长的脑子和心智都长了,让成长在还年轻,恢复能力强的时候完成。看上去一塌糊涂,其实是最一劳永逸的成长方式。要不这题材这么经久不衰呢。
等你熬过那场阵痛,淌过操蛋的青春,再回头去看那段时光,就只剩下出轨的刺激,而感受不到撞击的疼痛了。
所以我们战胜现在的方式,就是活得久一点,然后把它变成故事——“把生活带给你柠檬般的酸楚,酿成柠檬汽水般的甘甜”。
可我们毕竟没有办法一下子穿越到几十年后,时间轴上的每一步都要自己用脚印填满,有时难免会踩到几个地雷。
这个时候有一个作弊的方式,就是在感觉走不下去的时候,想象一下,十年二十年之后回忆起当下这一步,会是怎样的情景。
你会发现,当你看待世界的时间尺度拉长之后,很多看起来高不可及的山峰会变成小土坡。一定翻的过去的,无非是多走几步。
时间毕竟是个太多抽象的概念,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尺度,更多的,是空间上的。
我喜欢宫崎骏,喜欢了很多年。喜欢宫崎骏的原因实在太多,概括一下就是我爱的样子他都有。所以我从来没思考过我为什么喜欢他。

多年之后重读当年让我决定喜欢宫崎骏(多么奇怪的表达啊,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我是先决定喜欢他,然后才喜欢上他的)的一本书时,我突然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
很显然,我一开始是因为别人的喜欢而喜欢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别人喜欢的原因当成是自己喜欢的原因,后来才发现,别人的喜欢,我虽然也喜欢,但那只是结果,不是原因。(这一段好像绕口令,哈哈哈)
我喜欢他是因为飞行,是贯穿在他所有作品中的飞行梦。

从春秋时的风筝发明者,到明代的万户,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从以莱特兄弟为起点的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飞机的快速更新完善,到以NASA为代表的延续至今的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人类的飞行梦延续了几千年,从未止步。
人类为什么喜欢飞行?因为飞行会让我们观察世界的尺度变大。这是空间上的小我。
当城市变成身下的沙盘,当国家变成地球的一个版块,当地球变成一颗蓝色的水球,甚至是空间中的一个小圆点,所有让你烦恼的人和事都会消失不见,因为连你也不见了。
空间上的小我不仅仅可以通过飞行来模拟,还可以通过显微镜,物质是一个奇怪的东西,无限大和无限小都是一个复杂的宇宙。空间尺度上,不管是浩大的宇宙星空,还是微观世界的另一重宇宙,人都是太过渺小的存在。
YouTube上有一个一直很火的视频《从原子到宇宙》,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当我们穿越亿万年的时光,用光年或者飞米为单位来丈量世界的时候。也许是烦恼最少的时候。
所以这里也有一个作弊的方法——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看一看科幻。
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科幻都会使用超越常规的尺度。所以,至少在沉浸其中的时刻,你会忘掉当下。
我始终相信,当我们打量世界的尺度越大,心胸也会越大。
所以一个健康的世界观一定是小我,大世界。
最后,翻书发现我说了这么多,有人用两句话就概括了:
世间何其美好,人生何其诱人,少年心事岂可郁于尺寸得失。 光阴稍纵即逝,耗费在烦闷里头久了,错失的便更多。 ——赵越胜《燃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