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传国术:不练筋骨,谈何养生?典传国术功夫与养生健康
人抵抗不了生老病死,拒绝不了衰老。年轻时的不知疲倦,活力四射,人到中年的身体臃肿,挺拔的身材不见,这似乎是一个必经的规律。我们不能抗拒老去,但我们可以使自己的衰退得慢一些,生活品质好一些!年轻时,人体的关节充满弹性,关节缝较大,关节润滑液充斥其中,充满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关节缝隙开始闭合,循环系统受阻,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身高也开始负增长,甚至会出现驼背现象。一棵大树,将树杆用铅丝拧紧,将无法正常传递营养,树会慢慢衰竭。人的关节闭塞,循环系统不好,也会因营养缺失而衰老。
内家拳锻炼筋骨,不采用负重和剧烈的无氧运动,不增加肌肉的重量。健美运动员和从事拳击、泰拳、跆拳道等搏击项目的人士,他们都为了高质重的肌肉训练付出过健康代价,他们一旦停止训练,肥胖和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健康杀手就会找上门来。
而中国的内家拳撑筋拔骨的方法不仅能够克服这种肌肉训练的缺憾,同时还可以防治肥胖和三高等慢性顽疾。
内家拳,无论是太极拳、八卦掌、还是形意拳都讲究放松,追求“筋长一寸,延寿十年”,这是一种积柔成刚的练法。过去的行家把“积柔成刚”的练法称之为“长筋腾膜”。在真传的《易筋经》中有“四把揉法”将筋与骨之间的膜凸显增厚,据说昔日江宁大侠甘凤池因自幼习练“易筋经”而周身不惧重击。
内家拳的松柔原理,平常人一试便知:用手提一个几十斤的重物,尝试肌肉不用力,筋就会绷起,气血会贯人手臂,你会感到臂膀很沉重,长筋腾膜的道理就在于此。
因此说太极拳的修炼在中级阶段要“用意不用力”,但也并非是无力。内家拳在这个阶段上的外形练习看似很慢,其实气血在体内却是运行不息;看似无力,可一般的人去推行功者的手臂是推不动的。修炼者在经过揉开周身和“净化肌体”之后,会有变化成一个“新人”的感觉。
此时再下势行功,无论是练太极拳还是八卦,运动量逐渐加大。如果在低身下势时再注重周身松开,尤其是腿和脚更须松开,开始时也许会感觉很累,慢慢地周身的筋都会抻长,加上内气的熏蒸,原本僵硬的筋骨就会变得富有弹性,这个过程有点像过去的老清真饭店烹熬牛筋。
不过,撑筋拔骨练至一定程度,肌肉的质量也自然会发生变化,过去一些内家拳大师能够将对方的拳脚弹出,除了自身练就了化劲外,他的筋骨皮的密度也决非一般人能比。(此段转载于网络、仅供参考)
▶筋骨、关节、内脏与健康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典传国术是以训练人体的筋骨、关节、内脏为根本,通过撑筋拔骨,盘活内脏,以外炼内,以内带外的训练手段,使人在短时间内达到筋骨齐鸣,身备五弓,出手如弹簧,周身一体,手脚齐攻的效果!
在拳术界,长寿者居多,且至晚年,身板依然挺拔,精神抖擞,值得我们去探究。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一直流传着“筋长一寸,增寿十年”的说法。究其根源,我们知道,筋长,则关节窍开,无阻滞,血管动脉等弹性增加,促进了血流的运行,生命体征自然增加。对应了典传国术撑筋拔骨所产生的效果。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人的年龄越大,内脏下垂的就越厉害,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老年人的小腹就明白了。道理也很简单,随着年纪的上升,内脏间构件的拉升力就越来越差,使得无法支撑内脏的重量,内脏下移,涌向小腹,老年人小腹部鼓胀,这也是人体衰老的标志。在习练典传国术时,我们在做到身体的撑筋拔骨之后,更要求做到内脏提坠,惊起惊落,甚至左右翻动。胸廓增大,肺活量增加,内脏间肌腱拉力增强。长期习练,人至老年,依然可以保持身体的挺拔,以及内脏功能的强大!

近几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的说法比较流行。这句话可以被认为是来自中医的一个观点,“骨正筋柔,气血自流”,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气血通畅,通则不痛。因此,拉筋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祛痛上。临床上常见中老年人肩背、腰腿疼痛,肢体活动不便,这其实就是中医所谓的“痹证”,也属于人老筋缩的表现。年纪大了,运动减少,筋脉就容易挛缩,气血就更容易流通缓慢,滋生其他疾病。拉筋可以使气血流通,从这个角度讲练筋是延缓衰老、保持健康的健身妙法之一。所以说练筋其最初始的作用是使气血流通,最明显的效果是治疗各种肌肉关节疼痛,而间接作用确实可以延缓衰老。“筋长一寸,寿延十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