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鼻祖高明:我不是一个刷存在感的人

一位做过尚书的穿红色长袍的老者在乡间隐居。
看到高明趴在田边看青蛙跳跃出神,老者脱口而出:好一只绿妖。
高明以为老者寻他开心,不假思索的回击道:好一件红袍。
老者说:出水蛙儿穿绿妖。
高明道:落汤虾子着红袍。
老者:出水娃儿穿绿妖,美目盼兮。
高明: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高明生长在鱼米之乡,瑞安崇儒里柏树村。
高家世系书香门第,素有“师友一门兄弟乐,文章独步子孙贤”的美名。
高明五岁,父亲高功甫教他《三字经》、《千字文》、《孝经》以及平平仄仄的唐诗宋韵。
他聪敏好学,记忆力超常,很多文章过目不忘。贯以“神童”的美誉。
村中有个地主庞然,其儿庞娃,每天游手好闲,闹得村里鸡犬不宁。被高明斥以“粗俗”。
庞然以向高明父亲高功甫谈诗论文的名义,叫出高明对对子,藉此羞辱一下高明。为儿报仇。
庞然:银壶酌酒,老幼皆醉。高明陪笑:玉案呈肴,齿颊留芳。
庞然惊讶之余并不服气:童子不知道理,据案大嚼,
回击高明对庞娃“粗俗”的评断。
高明神情高傲:老叟有何才学,满嘴胡言。
庞然愤愤不平,回家对儿子一顿训斥:是你这个不争气的,才让老子丢了脸。进书房苦读,
中个状元给高家看看。
一条塘河把高明的故乡崇儒里分为南北两岸。
南岸陈府,主人陈则翁,原任南宋的广东副使,南宋灭亡,他拒绝归降元朝,
携妻儿避难崇儒里。北岸高府,同是南宋遗民,高天赐,高明的祖父,亲历过崖山之战,
在元军的铁蹄蹂躏下苟活着,饱受战乱之苦。
元世祖忽必烈金戈铁马,纵横捭阖,战无不胜,实行三光政策,惨无人道。
崖山之战。

公元1279年,南宋最后的皇帝赵昺八岁,登基一年,由张世杰、陆秀夫两人共同辅政。
元军欲剿灭宋室,先是劝降,张世杰大骂: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义为主死,志不可移也。
元军又令被俘文官文天降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就《过零丁洋》,
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慷慨就义。
张世杰发明创新式兵法,抵挡了元军一时的进攻。但大逝已去,众将领到士卒,
誓不投降,壮烈殉国,七天后,海面浮尸十余万。
陈则翁建立“集善院”,每逢初一、十五,陈则翁、高天赐、高功甫等南宋遗民
都在偷偷祭拜南宋亡帝以及爱国将领文天祥,陆秀夫等爱国志士。
每个朝代都不乏卑鄙的告密者。
高明的父亲高功甫替父担罪被抓走,被折磨的惨无人样,高天赐散尽家财,终于保出了儿子,
可是这时的高功甫因感染伤寒,精神受到严重催残,大限不久。
高功甫意识到去日不多,把毕生经历讲给高明听。此前,高功甫经常带小高明去听戏,
离奇的故事情节,优美的唱词,给这个年少的孩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高功甫病入膏肓时,高明自导自演之前听过的戏文,让父亲开心。
唱着唱着,小高明就泪流满面。
高功甫还是撒手人寰。高明记住了父亲的教诲:立身立德立言,不辱门风
高明在饱学四书五经及杂学之后,带着祖父的殷切期望,开启了游学之路。
师从稠城书院院长黄缙。
黄缙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才华横溢,一表人才。对饱读诗书,才貌双全的高明自然有种惺惺相惜的偏爱之情。
高明在读书之余流连于戏剧,穿梭于勾栏瓦肆之间。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当年害死高明父亲的庞然通过动各方活庞娃也进入了书院。
“猪脑子”庞娃为了排挤高明也充当了告密者。
庞娃告密:先生,高明不好好读书,整天混迹于勾栏瓦舍,跟一群戏班伶人鬼混,
坏了书院规矩,在辱先生名声。
引领黄缙和其他学生到一处伶人练功的场所,看到高明正在舞弄着水未央的水袖,伸出修长的兰花指,憋着嗓子在唱旦角,这一幕毫无遮拦的进入老师和同学的视野,黄缙血脉贲张,“岂有此理!赶出去!赶出去!”,高明自认无颜再见恩师,当即收拾行李离开。
黄缙为何对爱徒的行为视之离经叛道,学戏虽不入流但也并不低贱,只因认知的偏差,
在老师的眼中,认为杂耍人员在江湖卖艺混日子,整天唱些淫曲败坏风气,教坏世人。
“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放任自流。古今中外,哪一个成才之人,不头悬梁,锥刺股?又有哪一个混迹勾栏瓦肆逍遥自在的公子哥儿,能成为真正的人才,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你可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你若不学成归故里,谁知你读万卷书?整天编这些无用的戏曲,这是戏子所为,不是尔等读书人涉及的领域”
爱之深责之切,冷静下来的黄缙回忆起了和高明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打开爱徒写的剧本,
发现描写细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微言大意,其传播力与影响力
远胜于艰深晦涩的四书五经。
黄缙冒雨追寻,一句“为师错怪你了,赶快回来吧!”令高明感动不已。把自己心血《闵子骞单衣记》赠给老师,以作纪念。
当得知爱徒去意已绝,黄缙语声哽咽“愿你今后在文坛和仕途上齐飞,多为黎民百姓造福”。
高明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谨记老师教诲,就此别过,请老师珍重!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高明回到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开办了私塾,“人治,以德为先”,
久有“神童”的雅号,游学增长了见识,拓宽了心胸,开门授课自是轻车熟路,
他考核父母品质好的孩子为徒,融会贯通,杂学旁收,兼顾体艺,教出的孩子能歌善舞,彬彬有礼,一时求学的孩子纷至沓来。
万两黄金不足贵,一家安乐值钱多,
高明无意求仕显贵,只想固守清贫,吟风弄月,抛散浮名,隐居山野,在祖父身边恪守孝道。无奈高天赐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高家指望你光宗耀祖。青云直上必须是你今后的目标。这是祖父高天赐的希冀,也是高明必须依从的命运。
在家期间,发生了一件令高明毛骨悚然的事,致使高明毅然决然的走科考取士之路——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起因颇不平常。高明的发小李贤携夫人红云到江心寺游嬉,进寺拜送子观间,不曾想此寺的住持花僧与当地知府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花僧便狐假虎威,鱼肉百姓,凡是有点姿色的女子,被他糟蹋的不少。
既然这次看上了红云,仍旧依法炮制,谎话连篇,厚颜无耻的说红云是观云菩萨的侍女,私自下凡,把红云扣押起来,李贤被赶出了寺院。
红云逃出,但不幸的是被花僧的爪牙抓到,无路可逃,为留清白遗恨人间,跳崖殉情。李紧痛不欲生,告到县衙,却被乱棍打出。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判贤才和蠢材,真是冤枉地做了天啊……”
高明为了伸张正义,联合瑞安的几位才子,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写成剧本《恶僧报》,引发舆论众怒,恶僧罪致杖死。
元朝,这个短命王朝,马上得来的天下,攻城掠地,血腥屠杀,饿殍遍地,哀鸿满野,导致人人自危,易子而食,对知识份子肆意践踏,嘲谑文化,蛮横而愚蠢,正应了那句古话,“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个庞大的帝国也概莫能外。
直到元朝走上下坡路,统治者才意识到,马上打天下,应以诗书治国的浅显道理。重新恢复了科举制度。
高明头顶“神童”的光环,身负家族的重托,废寝忘食,三年后,在县学考试中拔得头筹。
在离成功仅一步之遥时,打击猝不及防,灾难接踵而至。他先是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为她守孝三年,期满前去应考,受了风寒,错过考试佳期,回家继续温习三年,新三年,旧三年,温习迎考又三年,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高明缘何命途多舛呢?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高明终于金榜题名。那个他曾斥以“粗俗”的庞娃又一次起到了颠倒黑白,排挤高明的目的。
他高明能中榜,还不全靠黄缙的提携!
日闻其毁,却百口莫辩。自己成为大众口诛笔伐的对像,接受朝庭的审查,恩师也受到污蔑和牵连。
自证清白的唯一方式是考中进士。
高明面对的难度非常的大。首先三百个在乡试中胜出的考生只录取一百个,录取比例一比三。第二,录取名额分等级。一百个名额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各占二十五个。第三,以高明为代表的南人,这个最低等的种族,面对的是最难的考试。要考四科,而蒙古人和色目人只须考三科,不平待的对决,不成功便成仁的誓愿,令高明只许智胜。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科场连捷,流言自破。
”有笔头行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位处社会卑微之列,仅获得了一个处州录事的八品小官。高明走马上任,县衙破败不堪,衙役我行我素,盘剥百姓。他大刀阔斧,整顿吏风,秉公执法,不畏强暴。扭转了“吃了原告吃被告”的不正风气。赢得百姓赞誉。
高明励精图治,调任杭州任职。在任上踌躇满志,办中干练娴熟,故而“儒生称其才华,法吏推其练达”
在厌倦了官场出走后,没过多久又被召回。高明调任庆元路推官,专管刑狱之职,”四明狱囚多冤,明平反允当,人称神明。”覆盆之冤,一一得洗刷昭雪“囹圄一空。”高青天声名雀起。
在元朝,蒙古人享有特权,杀了家奴,通过上下活动,只要赔出一头牛的价钱,
就可抵消人命,逍遥法外。
有一个叫贴木的贵族权贵,诬陷家奴是南人的奸细,把他乱棍打死。
如果这事放在其他官员身上,肯定是分分钟被钱拿下,
可是“高青天”的威名不是白混的。贴木听到高明侦查此案胆战心惊。
他只好求高明的同学陈希代为求情。
陈希宴请高明:素闻我史一贯清廉自励,念在同窗老友,下不为例。随即奉上百两黄金。
高明脸上阴云密布,今晚和兄同饮,即为同窗情谊。他日公堂审案理应依法行事。
贴木一招不灵,另行一招。搬出高明的上司,迫使高明就范。”情有可原,应予宽赦“。
高明拍案而起,”如果杀人者可以宽恕,那还有什么罪可判?此案怎么向老百姓交代?
高明的上司达公恼凶成怒:你还想不想在我手下干活了?
高明一脸正气:要我 昧着良心办案,让无辜的人含冤地下,做不到!
达公拂袖而去。
贴木狗急跳墙,派出心腹带了大量钱财到元大都去活动,以做漏网之鱼。
但高明抢先把这些权贵的数种罪状详细报到刑部,并在判决书上写道:
泰山或能移,此案不可改。
高明顶住了重重压力,法办了贴木,让家奴昭雪。

高明宦海沉浮中,历经种种磨难,“自从当官时刻起,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他为官清正廉明,对腐败深恶痛绝。
元末,百姓的田地或毁于战争,或被强占,在高明的管辖区内,他开始“核田”
核田工作因利益的取舍进行的相当艰难。
里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手握实权,愿把哪块地给谁就把哪块地给谁,所有有人为了能当上里长不惜借高利贷“竞争上岗”,李四当选。
李四对高明软兼施。
发恐吓信:姓高的,意思意思就行了,不要把事做得太绝了”高明一笑置之。
李四又贡上金钱珠宝,高明全部上缴,并用这笔钱赈济百姓,撇清受贿嫌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四打探出高明是个孝子。搬出自己近八十岁的老母,
老太太跪在高明面前,“求高大人放过我儿子,你这样收了他的田,叫他如何活下去?“
高明无法,与老太太与跪,
一个为了儿子的利益豁出命来,
一个为了人间的正义坚持着。
互不相让,逼迫对方就范。李四老母的苦肉计告败。
李四挺而走险,谋杀高明,高明被救,因为石头的撞击,
头上包着纱布。李四外逃。
一心一意为苍生。
被分了地的地主雇用了受过高明恩惠的百姓去闹,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而在那些刁民眼里,没有是非,没有对错,有的只是利益。高明欲哭无泪。
元顺帝荒淫无度,整天沉浸在木工活儿中,人称鲁班天子。
朝野混乱,奸臣当道,元顺帝昏庸无能。
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时忠君孝亲敬道的信念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
高明临危受命,“牧羊当除狼,种谷当除草”去攻打海盗方国珍。整顿军纪,主将孛贴木儿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一意孤行,逞一时之勇,被打得落荒而逃。却把战败的责任归于高明战前没有给正规军鼓舞士气。
朝廷不顾高明主战的良策,采用招降方式,高明愤而出走,方国珍反叛,重当海盗。
元朝启用泰和华,在高明出走时,留下了一封信,准确的分析了敌情,高规泰随,完胜方国珍。方国珍又一次故技重施,“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泰不华忘记了高明的劝告,为国捐躯。
作为将领,高明运筹策帷帐之中,本可以决胜于千里之外,可是小人当道,壮志未酬。

东坡先生说:有三五知己,乃人生幸事。
刘基,又名刘伯温。相传刘基早年当自于山青水秀,沉醉于清风朗月,先生苦口婆心,他自听尔不闻。某天,刘基看到一个小姑娘槌槌洗洗,旁边的棉纱堆积如山。姑娘劳作之中,引吭高歌:
天下没有浣纱女,人间哪有衣暖身?
没有百温不厌者,哪有高深学问人?
铁杵磨针为至理,问君攻书可专心?
刘基满面羞愧,改名“百温”,以示自己千读百温之心。后人尊敬他,把百改为伯,叫他伯温。
高明和刘基是同窗,有共同的诗文爱好和报国理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们不管在不在位,都有要谋其家国之虑。
他们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刘基被方国变相软禁期间,高明是刘基的精神盟友,同时也是他物质的提供者,高明为官清正,俸禄仅够养活一家,还从牙缝里省钱接济刘基。失意期间,他们对酒,赏月,吟诗。
刘基很是欣赏高明的盖世才华,文能附众,武能威敌,请他出山辅助朱元璋打天下。
“高兄,穷尽一生的追求,难道就只是为了一部戏?不想建功利业?”刘基问,
‘刘兄,为了一部戏,难道不值得追求一辈子?”高明反问。
一个追求功在当代,志在千秋;一个向往小桥流水,西风古道,患难与共的兄弟就此分道扬镳。
朱元章想要重用高明,高明无意于仕途,婉拒,朱元章大怒,刘基替兄弟遮掩,“他已经神志不清,疯疯癫癫”,高明只能依计行事,装疯卖傻,后改号为“菜根道人”。
倪瓒,富甲一方。有洁癖。到顾仲瑛家谈诗论词。顾仲瑛令书童到山里取两担水煮茶。
书童挑来水后,倪瓒大叫,“等一等到,前面一桶泡茶,后面一桶留着洗脚。”
众不不解,倪瓒慢悠悠道明原委:前面的桶没碰到什么,用来煮茶正合适。后面的一桶,也许书童走了一半,放了屁,山泉沾了屁气还能喝吗?
轰然大笑。
倪瓒不喜与富贵人打交道。对自己所画的画到处送人,对于有钱有势之人一概不理。
吴王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对倪瓒的画称羡不已。差人备了上好的绢纸以及一大笔润笔费登门求画。倪瓒果断拒绝。
某日,张士信碰到倪瓒,致手下把倪瓒打了个半死。倪瓒禁口不言,事后他的解释是:一出声便俗。
倪瓒画如其人,优雅飘逸。
高明和倪瓒能走在一起,有共同的洁癖,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醒。
哪怕沉重,哪怕孤独,哪怕痛苦。

情不知何起,一往情深。
高明的妻子陈素,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家世代联姻,顺里成章,高明与陈素结为夫妇。
这一年高明十九岁,陈素十八。
在去拜黄缙为师的路上遇到了沈家兄妹,沈小鸥试弹琵琶,高明赞叹不已。
高明问沈小鸥名字时,她稚气未脱:名字是女孩子的秘密哦,哪能随便相告!“灵动淘气。
一别经年,再次偶遇沈家兄妹,沈小欧已经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变成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了,不过这次,她男扮女装,平时伶牙利齿忽转为羞色赧颜,眉目传情,经过岁月的历练,高明也变得成熟优雅,举手投足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魅力。
原以为这一次又是萍水相逢,却在倾刻间落得刻骨相思。
花懂春艳,柳懂风绵,雪懂梅绽,星懂夜阑,在苍凉的夜色中静待流年。
他滔滔不绝,她喋喋不休,大家闺秀的矜持在他面前化为乌有。在这场短暂的相遇中,她全心相与,她欣喜犹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的高明狠心的结束了这场爱恋。
承诺,他给予不起,她也不想要,只要能呆在高明身边,朝朝暮暮。
高明不辞而别,小欧到外找寻,哪怕是看他最后一眼。
得知高明生病并盘缠用完后,她即刻把镯子和玉佩当了,把钱交给高明的仆人兼兄弟高林让他去请郎中。
沈小鸥细心照顾,等高明痊愈后,她暗然神伤,离去。
一杯别酒阑,三唱阳关罢,万里云山两下相牵挂。
原以为此生不会再见,家里的门槛都被媒婆踏烂。沈小鸥也走到了而立之年,
这一等又是十年。
天易见,见君难。
一个富家小姐,待字闺中; 一个已有妻儿,半生沧桑。
纵然这一次情缘依旧是飞蛾扑火,她却此生不悔。她要做他床前的明月光,她要做他心头的朱砂痣。
高明寄居在沈氏楼,三年时间,殚精竭虑,小鸥日复一日,夜复一夜每天送饭给高明,情谈款叙,酣畅淋漓。
十年的宦海生涯,三年《琵琶记》的创作,耗尽了高明所有的心血。
这一次,小鸥极度挽留,“雨无门户能留客”?
高明道:“虹是桥梁不度人”,决绝离开。
落草归根。高明积劳成疾,客死他乡。
高明说:丫头,第一次见到你时,那时你还是个小不点。在长亭外弹着琵琶,俏皮而淘气……你相信缘吗?经历这么多次的百转千回,兜兜转转,在有生之年竟然还有丫头陪伴在身边,是高明几世修来的福气啊!这是唯一的一次酒后吐真言。
高明说:好好过下去,找个年龄相当的人嫁了。别为了我误了终身,那样不值。
接到高明逝世的消息,沈小鸥肝肠寸断,几欲赴死。
为了完成高明未竟的事业,沈小欧想方设法把《琵琶记》刊印传阅,高明名垂千古。
本文大拿爱屁仙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