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障碍2
看了《活着就很伟大》之后,思考抑郁症这个问题。作为患者家属,或者曾经自卑情结过分严重的自己,想把这个问题像清楚都是相当困难的。
就我自己而言,曾经大概有长达十年,或者更久的时间,我都生活在一种“非人”的日子中。因为自卑而出现语言障碍,因为语言障碍而更加退缩,每天都生活在躲避人群,否定自己的恶性循环里,越演越烈。在一个人的青春初期阶段出现这种情况或许会带来一生灾难。
但是我一直没有机会,也不敢和任何人正式谈过这个问题,尽管人人都知道,那样结巴口吃的说话方式谁会发现不了?但是就连父母亲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我猜他们也许也会皱眉,也许即使皱眉也束手无策,但是谁也没有提起来说。直到有一次,大概是高三还是大学,记不清楚了,和父母聊天谈起某件事,突然联想到自己的这一心结,心里不可抑止地冒出火来,一边哭一边对他们吼,那时就是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不然怎么会这么久都不吭一声,就像完全没事人一样。
那几年的日子,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不能用简简单单地心酸来形容。整整十年的时间,一直持续着那种状态。觉得别人都好,觉得自己无比差劲。遇到什么人都想躲,说话一开口就浑身发抖。害怕口吃,或者害怕别人看不起我,害怕自己在人前看起来像个傻瓜,一个丧失社会功能的怪物。一旦自己说话出了问题,心里就会像针扎一样,既内疚又悔恨,好像自己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只想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待着,才有安全感。可是即便自己待着还是会不停地责怪自己,头脑和内心不停地在身体里给自己酷刑。活着就像一只受伤的,不知所措的刺猬,没有任何价值感,也渐渐失去了和外界接触的信心。 后来发现,越是这样,越走不出那个怪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拼命地关注自己,想要流利地表达,让自己看起来不会那么愚蠢。但是越是这样就越紧张,说话越磕巴。总之,那时候觉得,也许人生就那样了,无药可救。
因为外界的不认可,人只好转向自己的内心。敏感,多疑,对微小事物观察入微,让我渴望从文字里寻找答案。看了一些哲学,一些宗教,情况还是没有改变,倒是很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有点骄傲了,虽然说话不行,但是想法有啊。大学里每一次英语报告都怕自己说不好,所以每一次都会准备很长时间,结果却被外教表扬了,说我是第一个让她觉得有眼神交流的人。那时候一兴奋就发现,居然说话流畅了,一点不卡了。但是这种时候也只能维持一小段,激动劲过了就没感觉了,又开始磕磕巴巴。
像我这么卡壳的人,居然做过两份对说话要求最多的工作,记者和老师。做记者的时候强迫自己去问,倒慢慢进步了,但有时候还是会紧张。当了老师以后,对着课堂上的孩子说话,却出奇地顺畅,没有出现过卡壳的情况了。后来,我也慢慢接受了自己不完美,不强求一定要在人前表现地如何如何。偶尔说话不顺溜,也觉得正常,无关紧要。年纪慢慢大了以后,阅历多了,也看开了许多,也逐渐懂了一些做人和生活的道理,不再那么钻牛角,认死理了。
特别是父亲和奶奶先后去世之后,陪着妹妹抗击抑郁症的过程,让我从苦难中得出一些顿悟。生活有很多不如意,但是明天还是必须活着。别的人可能只是看起来那么光鲜靓丽,其实各有各的困苦,只不过表象看不见而已。况且,我现在觉得自己也不是那么差,头脑也并非那么笨,我还很热爱生活,懂得了一些生活的哲理。
在十年抗战的过程中,特别感谢三个人,一个是瓜瓜,一个是兔子,一个是胖胖。当然还有父母亲。没有这些人,我不知道该怎么渡过那段最沧桑的岁月。在生命的黑暗里,是你们点亮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