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底层的生活》读后感
- 穷人为什么穷?真不能简单贴上蠢、懒的标签。作者亲身卧底调查+真实数据,响亮的给懒于思考且冷漠的中上阶层人一耳光。太沉重了,即使写的是二十年前的美国,这样的社会悲剧依然在第三世界国家存在着。作者就给了碗黑鸡汤:“没人告诉你,就算努力工作,还是会发现自己仍深陷贫穷和负债中”
- 最近在学社会分层, 越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结构性贫穷远远甚于自致性贫穷。很多处于中上层的人并不见得比底层的人更有自制力,但结构的存在使得总会有人落入底层,这时动态的社会流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 一个人如果只能赚到生活的基本花费,没有结余,那么他就永远会生活得捉襟见肘,作者认为这样的贫穷不是由于穷人懒惰,而是时薪太低所致。
- 贫穷是社会共谋的沉默,已然消失在主流文化之中。仅仅靠努力很难改变,而真正需要做的是公平的社会制度和合理的教育医疗保障。
- 读到一半感到羞愧。第一次这么认真的直视这群人。我无知到竟从没想过那些便捷寻常的服务,整洁崭新的环境,甚至商场里排列有序的衣服,背后都是活人的付出。对现在的环境太习以为常了,就以为一切本来就是这样的,于是看不到动手去做这些事的人。我真的认为所有人都活的很轻松,因为身边没人活的艰难,就觉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穷困拘谨整日操劳。有也是特例。最开始认为作者的质问很多余,心里会想不然这些低级的工作要交给谁做呢。后来作者说那些低薪的工作并非易如反掌,没有一份工作是不需要技巧的。我才明白原来清洁公司打扫房间这种最普通平常的工作,竟会这么复杂痛苦。不能因为他们不抱怨,我们就选择不去看令人沮丧的工作是多么违反人性。书读到最后,我是不是该这么理解,繁荣导致贫穷。穷困不是失业的结果,是工作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