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欲望同眠
又名《与虎同眠》
乐童原创,微信号: LTletongLT
在浮躁的当代社会中,人性中的七情六欲一直在撩拨着我们心中的落寞与眼前的无趣。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他在大家的眼中是典型的“渣男”。因为他有一个稳定的女朋友,多年来一直爱着他,但他的身边却总是围绕着许多的女性,不爱她们却暧昧不清,享受她们对他的感情。在聊天的时候,他说他知道自己的问题,但就是拒绝不了。 人的爱欲如此强烈,大多是欲望不知餍足的特性在作祟。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祈同伟是一个反派角色,他的前半生,是一段草根逆袭的传奇奋斗史,那时他是个意气风发的英雄,是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少年,可面对现实的重重打击,他感到了绝望和恐惧,弥散的恐惧真的很可怕,可怕到摧毁了他的信仰,剩下的只是充满功利主义欲望的肉体躯壳而已。过分膨胀的欲望,最终将他抛入炼狱之中。 现实当中有千千万万个“祈同伟”,不断地重复“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生命怪圈和因果轮回。
人要生活,必有物欲,这是极正常不过的事情。如今,现代社会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物质需求。但另一个问题却日益凸显,现代化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勾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 当代作家殷谦的看法更加悲观:“在这个黑暗的娱乐圈,几乎一切庄严和圣洁的东西都葬身于物欲、肉欲的臭水沟里。” 以上所说,远远无法描绘欲望对当今社会中的人性之扭曲的全景。
说到欲望的形象,不得不提起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故事很简单,李安让一个印度少年与一只凶猛、随时扑食的孟加拉虎在无际的大洋上漂流;故事也不简单,电影里的猛虎理查德·帕克,就是人的欲望。李安似乎在探求欲望的命题:当欲望如虎,端坐内心时,如何解决这一场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李安最终能与虎同眠,学会与欲望相处,他的方法是:正视、诱导、依赖和克制。 我猜,李安仿佛打坐在海面之上,感受着汹涌的欲望如暴风雨侵袭,然后又退潮直至平静,像高潮之后的平静。这于他,更像是进行了一次生命意义上的解构重组。 这个图景真是个奇妙的隐喻,立即得到了我的认可。
罗曼罗兰说过: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 人的一生,其实是和自己的欲望相处的过程。怎样才能做到与欲望和谐相处呢?我想至少要先接受以下的几个观点。
01 接纳欲望 简单地说,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欲望,有的欲望很平淡,有的欲望很强烈。人类社会就似一个永远不会干涸的欲望海洋,似乎随时都可能掀起波涛和巨浪。 虽然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然而也不能否认,欲望其实并无善恶之分。如世间一切人类的活动,无论是政治、战争、商业,还是文化、宗教、艺术、教育等,都是人类欲望驱动后的结果。 印度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既然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只有坦然面对,承认它、接纳它,正视它,满足它,最后才能拥抱它,才能与之和谐相处。如若否定它、逃避它,反而会带来痛苦的结果。
02 依赖欲望 生命从一开始就带着欲望,是它让我们拥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依赖于生命力,艺术家会有更多的灵感源泉进行创造。正如苗晶所说:“创作是一种欲望爆发的激情。” 《向日葵》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梵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一团熊熊的烈火,那样的华丽,那团烈火似乎想要将人心燃烧,让每个观看过的人震惊于他的想象力。 另一方面,艰辛的环境有时更会激发起改变命运的欲望,这欲望强烈到使一些人变得出类拔萃,比如捷克伦敦,莫言,王小波,儿时粗粝的生存环境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文学。许多巨富也是从一文不名做起来的,就是因为有远远超过常人的欲望。 由此看出,人的欲望越强烈,成功的几率越大,生命就越精彩。欲望低下,生命就平淡,无精打采,味同嚼蜡;欲望强烈,生命就激烈,兴致勃勃,兴高采烈。那么就让我们学着依赖欲望,迎接它所带来的生命力与爆发力,让生命变得熠熠生辉。
03 克制欲望 追求舒适、追求享受是人的本能,但欲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那时它就像一头猛兽,肆无忌惮地吞噬人们做人的原则和操守底线。 李安在少年派的漂流过程中,反复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是毗湿奴,还是安拉,或者是耶稣形象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相信,你是否坚定不移地相信你的信仰。信仰能让你在困境中战胜无节制的欲望,这我们都知道。但这个故事试图告诉我们,信仰更应该做到的,是让你与自己的欲望、恐惧和过往好好相处。 其实,我们之所以活得累,往往就是因为把欲望误认为需要,使自己疲于奔命,导致越陷越深。若是我们学着让自己安静下来,让思维沉浸下来,慢慢降低对事物的欲望,也是很不错的办法。当你越来越关照自己的内心,对世界的欲望就越少。其实不需要任何东西,除了我们所爱的:一个爱人,一个文本编辑器,一条自己常走的石子小路,一个耳机,一本好书,简单的食物,御寒的衣服,以及户外世界。
19世纪的美国作家梭罗认为,一个人为健康生存所需要的那些美元只用很少的时间就能挣出来。但为什么人们仍然为欲望所困、所苦呢?我想,首先是欲望的力量强大,失去节制后又有破坏性,而且叔本华说过,欲望本身永远不会满足,只要一个愿望被满足了,就会出现另一个愿望。一些转瞬即逝的满足,很快就会转化为无趣,这样就促使人们在获得短暂的快感后,再次虏取超过自身所需的资源。 因此,如果我们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只有以主动的姿态,深刻反省自身,从根源上清除积弊,才有可能做到。同时,还必须增强自制力,做到“任凭诱惑重重,我心始如磐石”,关好心中欲望的笼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把好关口,不要迷失心智。 要知道,活着始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你选择了什么生活,就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既然如此,我们可以选择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贴近自然,享受生命,追求完善;也可以回身寻找,重新回到人的心灵,回到生活与生命本身。 叔本华说过,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我们作为理性之人,要节制欲望,绝不做欲望的奴隶。与欲望相处的方式,就要像李安在电影中教给我们的,接纳、正视、依赖、克制,与它和谐共处,最终做到心灵宁静,与虎同眠。 欢迎联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