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气质里,藏着我们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还有我们读过的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每一代人都需要借助某种媒介去了解前人的所思所想,才能看到更远的地方。书,无疑承担了这个使命。
小学、中学、大学时期,我们读的主要是教科书。逐渐变厚、变多的课本先是从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现象开始分析,逐渐深入,提炼出各门科学的经典理论。我们再在各种理论逐渐明朗之时,借助不同学科带给我们的思考,多角度洞悉身边事物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爱好,也会越来越明确自己将要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后来,我们上了大学。在这几年里,有人决定毕业即去社会上打拼,有人觉得自己还应该在象牙塔里继续钻研所学习的领域。在深造的过程中,所看的书不知不觉间就从各类课本变成了各类杂志。这些杂志,都在反映着这个世界的变化,记录着当代学者的奇思妙想以及他们展开研究的刻苦精神。
杂志也是书的一种,只是在我看来,它跟某些经典著作相比,更类似于“快消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上月某某杂志刊登了某了发现,这月再买这本杂志基本上就没什么意义了。几百年后,这份杂志就成为了古籍。而课本,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给不同届的学生使用,因为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东西。然而杂志并非一无是处,课本的再版需经专家广泛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并表决,所以课本略微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杂志却可以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尽情刊登最新的东西,指导人们目前的决策。
这就引发了一些问题: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还是能够随时带给人启发的?还有,我们为什么要读这么多书?目睹一个个考场上的尖子在进入社会后屡屡受挫,我们也会质疑上学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我觉得啊,这个问题得从我们与这个世界相识的那天讲起。
那时,我们刚呱呱坠地,只知道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却不知这些东西与自己有何关联。后来,我们学会了说话,才进入学校,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学到许多知识。语文、英语教我们词、句、段落结构,数理化让我们掌握许多公式,地理、历史、生物、音乐、美术带我们看过一处处美景、了解一曲曲美丽的传说。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最爱的领域,从此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终生。
可是这就结束了吗?不,读书的意义远不止此,否则人脑就成了容器,什么东西进去,人类就只能输出什么。如果那样,人类社会怎么会有现在的发展?
上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大学期间,我们读的书就开始变化了。从做研究的角度来讲,我们读的书就已经由内容相对固定的课本向这月不知道下月登什么的期刊转变了。若继续深造,我们读的课本会更少,而做的研究、读的期刊会更多。某种意义上看,less is more。读书越少,则受到的限制越少且接受输入的时间越少,我们能够思考并产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越多。
是的,人主要负责接受输入的时间基本上截止于成年,余下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用早期的输入排列组合输出新的想法。我们了解了基本的语法,就可以在认为文言文不合理的情况下使用白话文。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公式,就可以如庖丁解牛般条分缕析抽丝剥茧,遇到问题有序调动身边的资源。我们借助人文学科打开了眼界,就可以比较出各种生活方式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活得更好。
看到一个比喻:我们在学习别人已经发现并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知识时,就像是在捡一只死兔子。我们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后,就要把这些知识当成工具,去打一只视野中的活兔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先调查兔子的位置,再瞄准射击,最后运用熟悉的知识捡回自己的劳动成果。当我们能够合理地调动各方资源后,就可以用这些排列组合后的策略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确认新形势下仍然存在这只兔子并将它擒获。
每一个人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一定经历了“纯输入——排列组合——输出”的过程。没有输入,就无法排列组合,自然就无法输出。没有排列组合,输出就没有意义,因为同输入没有区别,自然无法推动社会的发展。那些“考场中的幸运儿&社会中的挫败者”之所以长大后诸多不顺,多半是由于学无致用。
课本之于我们,起的是输入的作用,它们教会我们最基本的理论,并培养我们常见的思维方式。我们借此一砖一瓦,开始搭建自己内心的天堂。一切讲述基础理论的书籍意义都在于此。之后接收的各类资讯,负责激发我们的灵感,让我们摸清正确的思路,在各自的人生中栽花种草,将自己的理想经营得活色生香。那时,我们会发现,好的书籍不仅仅能够将基础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打破我们头脑中原有的禁锢,帮助我们看到先前看不到的盲区,进而为我们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好的书籍,是我们的灵魂在新知面前的摆渡人,负责在我们不明白的时候拉我们一把,也负责在我们醍醐灌顶的时候充当垫脚石。
待到看尽长安花后、人生化繁为简时,才会发现,之前看过的种种细节早已遗忘,但正是由于我们掌握了根本的判断、推理能力,我们才能够在紧要关头合理安排各方资源解决困难。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会被我们遗忘,但气质却经过打磨而愈加耀眼。我们的气质里,藏着我们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还有我们读过的书。这些书都是积淀,它们教给了我们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用这种思维方式去了解自己,去施展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也为这个世界的发展增添自己的力量。
还记得《倚天屠龙记》中,大敌当前,张三丰教张无忌使太极剑的那一段:
“还记得吗?”
“全都记得。”
“现在呢?”
“已经忘却了一小半。”
“啊,已经忘了一大半。”
“不坏不坏,忘得真快,那么现在呢?”
“已经全都忘了,忘得干干净净。”
“好了,你上吧。”
小学、中学、大学时期,我们读的主要是教科书。逐渐变厚、变多的课本先是从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现象开始分析,逐渐深入,提炼出各门科学的经典理论。我们再在各种理论逐渐明朗之时,借助不同学科带给我们的思考,多角度洞悉身边事物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爱好,也会越来越明确自己将要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后来,我们上了大学。在这几年里,有人决定毕业即去社会上打拼,有人觉得自己还应该在象牙塔里继续钻研所学习的领域。在深造的过程中,所看的书不知不觉间就从各类课本变成了各类杂志。这些杂志,都在反映着这个世界的变化,记录着当代学者的奇思妙想以及他们展开研究的刻苦精神。
杂志也是书的一种,只是在我看来,它跟某些经典著作相比,更类似于“快消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上月某某杂志刊登了某了发现,这月再买这本杂志基本上就没什么意义了。几百年后,这份杂志就成为了古籍。而课本,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给不同届的学生使用,因为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东西。然而杂志并非一无是处,课本的再版需经专家广泛收集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并表决,所以课本略微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杂志却可以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尽情刊登最新的东西,指导人们目前的决策。
这就引发了一些问题: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还是能够随时带给人启发的?还有,我们为什么要读这么多书?目睹一个个考场上的尖子在进入社会后屡屡受挫,我们也会质疑上学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我觉得啊,这个问题得从我们与这个世界相识的那天讲起。
那时,我们刚呱呱坠地,只知道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却不知这些东西与自己有何关联。后来,我们学会了说话,才进入学校,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学到许多知识。语文、英语教我们词、句、段落结构,数理化让我们掌握许多公式,地理、历史、生物、音乐、美术带我们看过一处处美景、了解一曲曲美丽的传说。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最爱的领域,从此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终生。
可是这就结束了吗?不,读书的意义远不止此,否则人脑就成了容器,什么东西进去,人类就只能输出什么。如果那样,人类社会怎么会有现在的发展?
上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大学期间,我们读的书就开始变化了。从做研究的角度来讲,我们读的书就已经由内容相对固定的课本向这月不知道下月登什么的期刊转变了。若继续深造,我们读的课本会更少,而做的研究、读的期刊会更多。某种意义上看,less is more。读书越少,则受到的限制越少且接受输入的时间越少,我们能够思考并产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越多。
是的,人主要负责接受输入的时间基本上截止于成年,余下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用早期的输入排列组合输出新的想法。我们了解了基本的语法,就可以在认为文言文不合理的情况下使用白话文。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公式,就可以如庖丁解牛般条分缕析抽丝剥茧,遇到问题有序调动身边的资源。我们借助人文学科打开了眼界,就可以比较出各种生活方式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活得更好。
看到一个比喻:我们在学习别人已经发现并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知识时,就像是在捡一只死兔子。我们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后,就要把这些知识当成工具,去打一只视野中的活兔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先调查兔子的位置,再瞄准射击,最后运用熟悉的知识捡回自己的劳动成果。当我们能够合理地调动各方资源后,就可以用这些排列组合后的策略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确认新形势下仍然存在这只兔子并将它擒获。
每一个人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一定经历了“纯输入——排列组合——输出”的过程。没有输入,就无法排列组合,自然就无法输出。没有排列组合,输出就没有意义,因为同输入没有区别,自然无法推动社会的发展。那些“考场中的幸运儿&社会中的挫败者”之所以长大后诸多不顺,多半是由于学无致用。
课本之于我们,起的是输入的作用,它们教会我们最基本的理论,并培养我们常见的思维方式。我们借此一砖一瓦,开始搭建自己内心的天堂。一切讲述基础理论的书籍意义都在于此。之后接收的各类资讯,负责激发我们的灵感,让我们摸清正确的思路,在各自的人生中栽花种草,将自己的理想经营得活色生香。那时,我们会发现,好的书籍不仅仅能够将基础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打破我们头脑中原有的禁锢,帮助我们看到先前看不到的盲区,进而为我们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好的书籍,是我们的灵魂在新知面前的摆渡人,负责在我们不明白的时候拉我们一把,也负责在我们醍醐灌顶的时候充当垫脚石。
待到看尽长安花后、人生化繁为简时,才会发现,之前看过的种种细节早已遗忘,但正是由于我们掌握了根本的判断、推理能力,我们才能够在紧要关头合理安排各方资源解决困难。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会被我们遗忘,但气质却经过打磨而愈加耀眼。我们的气质里,藏着我们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还有我们读过的书。这些书都是积淀,它们教给了我们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用这种思维方式去了解自己,去施展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也为这个世界的发展增添自己的力量。
还记得《倚天屠龙记》中,大敌当前,张三丰教张无忌使太极剑的那一段:
“还记得吗?”
“全都记得。”
“现在呢?”
“已经忘却了一小半。”
“啊,已经忘了一大半。”
“不坏不坏,忘得真快,那么现在呢?”
“已经全都忘了,忘得干干净净。”
“好了,你上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