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看展记
生活不只有工作和每天的按部就班一日三餐,至少生活里是需要艺术气息的,否则就会淡然无味。
陈丹青在《纽约琐记》中写到美术馆,说:“当初我揣着几十美金来到美利坚,只为一件事:奔美术馆看原作。” 他说这叫奢侈。奢侈不奢侈我没感觉到,反正当真正看到那些原作时,感觉到幸福极了。

早就得知地铁便可以到华盛顿DC,可是几个月来都没有独自去的勇气。久而久之,一切都习惯和适应后,慢慢才放心下来,也敢一个人去坐地铁了。要说有什么好怕的,还是内心的恐惧。此行的目的是要参观美国国家艺术馆,有什么作品事先并不知道。待真正到了,这才发现其实并没多远,毕竟同在大华府地区。到DC的地铁也不像纽约的又挤又旧又脏,而是干干净净没有多少人的。初来乍到难免好奇与新鲜,边看地铁环境,边想起南京的地铁或上海的地铁,挤满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空荡荡的车厢。
进站也没有人检查,也不需要安检,没有安检人员,只要刷卡即可进入。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坐地铁必安检的国内人,没有人来问候,还有些不适应。可能这也是处处透露出来的自由氛围吧。地铁行驶的途中陆陆续续的还有人上来,有穿运动装的大男孩,像是去健身,有带孩子的父亲,安慰妻子的男人,聊天的父女,各种肤色的人,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是一个联合国,挺神奇的。
地铁每到一站都会有广播提示,也有显示屏提示。所以不用怕做过站。明显感受到的是地铁速度没有国内快。到站后,一出车厢到处是暗暗的,也没有人,以至于开始和两个外国人还走错了方向。这种地下的结构,相对于国内,没有商铺,没有水泄不通的人群,反而有种古老的神秘感。


地铁通道里还有Trump 的广告,总统脸上一个很奇怪的笑。总统公开作秀,透露着些许幽默。不过常听到周末在DC有抗议他的游行。

一出地铁便是美国执法人员纪念馆,仔细一看,是为牺牲的警察而建。两边的环形纪念碑上刻的全是名字和事迹,以及献的花圈。其中有911事件的牺牲官员。环境非常安静,中间是水池,还有几只鸟儿在水中嬉戏。




往前走就来到了John Marshall纪念公园,John Marshall曾是美国首席大法官,主审过许多对美国宪法有重要意义的案件。这个公园可以坐坐休息,松鼠在树下到处乱走,也不怕人。

John Marshall纪念公园的旁边就是加拿大大使馆。

途中还路过美国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法院前面是林肯的雕像,象征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吧。

马路很宽敞,甚至还有“路人穿行,车辆停止”的告示。但总的来说,行驶的车辆并不多,很干净,风景也好。美国的首都与北京景象完全不同。等走过马路,就到了国家艺术馆,它分为西馆和东馆。厉害的是,这里保藏有全美唯一一幅达芬奇的画作。但这里进门需要安检,也无非是打开包,看看里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是双肩包需要单肩背或者存包。


先进了东馆,这里正在进行印象派先驱法国画家Jean Frédéric Bazille的画展。Jean Frédéric Bazille同莫奈,雷诺阿,西斯来,是挚友。但可惜的是他在29岁英年早逝。他的画作既有日常生活刻画,也有风景静物,自然景色色彩清新。看他画的画室简陋陈旧,但人家却画的不亦乐乎。



因为是特展,黑人保安告示大家:原作均不允许拍照。于是一张没有拍,安心看画。回来网上又找到他的作品图。感觉色彩,细致远没有实物好看。留画布上浓重的油彩,仿佛画作于不远的昨天。




来看画展的不仅有年轻人,中年人偏多,也有老年人,还边看边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或是驻足画前细细揣摩,很是认真。几个黑人保安站在一旁,颇有些威严。
到了其他展厅,竟然发现一幅梵高的作品。之前看过关于梵高的书《梵高手稿》,所以对他的画作有些印象。冥冥之中无意间中看到他的原作,也是蛮惊喜的。
梵高的画法比较独特,还是容易分辨出来的。

到了现代艺术展览厅,就有些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有些是看似简单又奇怪的艺术作品,一张白板,一块白纱布,想要欣赏出艺术性,还真有点难。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两位看似像艺术家的人在边看边讲解。或许,灵感就在观展的过程中产生了。


更有现实主义和达达的超现实主义,以及毕加索的抽象派。

馆里到处都是艺术作品,无处不透露着艺术的魅力。于是我也觉得又精神为之一振了。兴趣果真是最好的动力。但也防不了要饿,于是到馆里的咖啡厅买了个能果腹的面包吃。这时又想起陈丹青在《纽约琐记》里说,“他到美术馆的时候,为了省钱,带了煮的茶叶蛋来吃。”其实我发现我的境遇也不比他好多少,多少从中找到了些安慰。只是顿悟,精神食粮真的要和物质食粮相结合。


1911年的这幅油画展示了那时候的纽约,其发达可见一斑。

带着把东馆全看完的强迫感,一口气爬到了塔顶,只见有一只蓝色的大公鸡,在望着这片自由的天空。阳光洒满,风吹阵阵,却也非常惬意。

两座馆之间,不需要出馆,通过步行电梯就能到西馆了,还可以就餐,看了一眼,人满为患,还可以购买买点纪念品和书籍。星星点点的灯光,像不像艺术家的光辉闪耀?想起那部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

纪念品店里售卖的书籍无所不能的给人们提供接艺术的机会。教你绘画,讲解艺术,讲解画家。我在想,这是否有没有在国内出版的书籍。

西馆的藏品也很多,藏品之多是在国内没有见过的。这里有13世纪到20世纪早期欧洲的画作和雕塑,殖民时代到19世纪早期的美国艺术,中世纪到20世纪早期的装饰艺术,雕塑,美国家具,摄影等等。
展厅之间的小花园花草点缀,喷泉涌动,颇有欧洲风格。

作为后印象派,这里有梵高的几幅作品,和他同展厅的是梵高生前的挚友高更的作品,这算是纪念两位画家的友谊吧。但是他们画风却明显不同。我的感觉是梵高的作品更有生活的气息,色彩也要明快些。






高更的画作风格与梵高的不同,色彩基调也不同,他们的命运也相异。



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是经典睡莲。著名画家的作品前总是人满为患,需要等待才能上前观看。



在另一展厅,也看到了莫奈的几幅画。那副《菊芋花》居然被挂在一个角落。



雕塑在大厅里随处可见。油画也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也到处是,有很多都来不及看。因此能看到无人去的展厅。




正在一展厅看展时,展厅的工作人员主动打了个招呼,问,你最喜欢哪个作品?看过达芬奇的了吗?我说达芬奇?没有呢,你知道在哪儿吗?他说,在二楼7展区,当然你可以随意参观的。于是我呼呼跑到二楼,看到了仅一幅的达芬奇画作。据说这幅画被截了一部分,当然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这是全美乃至美洲的唯一一幅达芬奇画作。所谓的镇馆之宝。
达·芬奇人物肖像只有五幅,四幅为女性,最著名的是《蒙娜丽莎》,还有《抱貂女郎》,《吉内薇拉·班琪》和《拉贝勒·费罗尼埃》。而这幅是《吉内薇拉·班琪》。唯一不同的是,这幅画用玻璃罩了起来。



观展自然美好,但是也会很累。想想那些闻名于世的画作,终得一见,也是很幸运了。
小时候看电影向往到美国看看,大学后为了看老版的国外电影排队进语音室。无疑是对未知的美好憧憬。待到现在,年纪也大了,反而觉得美国有好有坏,体会到的是自由,尊重和包容。
总归好多于不好,虽然我还是常常呆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