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过年的记忆
查看话题 >我在他乡挺好的,千万不要挂念!

每个人对于“家”的理解,对于乡情甚至是怀念程度都是不同的。也许每个阶段对于“回家”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解读。
而立之年的我对于家的概念可以用:四海之内皆是家来概括。十几年四海为家的生活让我已经模糊了家乡的概念,在我有限的记忆力,所谓的家乡有着一群听过却不太熟悉的亲戚和一些不太常见的亲人,偶尔回到家,偶尔会从脑海深处蹦出几个儿时的记忆。
如果不是因为家人,如果可以选择,我并不愿意回到那个带给我童年记忆的家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不愿意被那些听过却不认识的所谓的亲戚嘘寒问暖。用一种“家长”的语气和态度来对我循循善诱。
结婚了吗?
怎么还不结婚?
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看你这样,我都替你爸妈着急!
赶紧生孩子吧,别耽误孩子上学了!
那谁家的孩子都那么大了,你赶紧啊!
谁谁家的都二胎了,你好意思吗?
在北京干什么工作?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在北京这么多年,你买房了吗?
去了这么多年怎么还不买房?
每个春节假期都是这样絮叨絮叨的嘘寒问暖中熬过。而我只能用一种无奈的微笑来应付各种奇葩的问题,技术难点在于,无奈的嘴角上扬需要配合一种自责的内心独白,而且要让对方看到这种发自肺腑的表演浑然天成。毕竟处于教养以及碍于家人的面子,我不能爆粗口,不能反映出一丝不耐烦!这种情感的表现方法,我认为中戏或北影面试也不过日此喽!

每当这种时候,我尽可能的去理解他们的初衷:毕竟大家本来就不熟,需要找个话题缓解一下尴尬的气氛。而且这些问题在他们的理解中是帮我父母寻觅答案的。也有可能就是为了寻找一丝平衡或者心理安慰吧!
这群亲戚心里,并没有认知这些话题会让对方感到尴尬,这是一种无言以对的尴尬。就像是如果我问张姨为什么你家儿子离婚了啊?一岁的孩子以后可怎么办啊?
或者我去问刘叔为什么刘婶为什么一天到晚总是往隔壁李大爷家跑啊?
当下次王大爷问我为什么不在北京买房的时候我反问他为什么你家王姐之前不是谈了一个对象准备结婚了吗?为什么男方悔婚了?究竟因为什么原因?
如果我真的把这些问题抛出来,那张姨、刘婶和王大爷都很尴尬…..我当然不能这么反问!因为我知道这样的问题会让对方感觉尴尬。而且这样去窥探别人的私生活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现代社会或者现代社交的过程中有两点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与人交谈过程中,除非是商业谈判,否则尽量不要让对方感到尴尬或者难以回答的话题;
第二,收入、婚姻状况、对方不主动谈及的话题以及银行卡密码都归类为个人隐私的范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大城市,就算在一线城市艰难的苟且也不愿意回到那个熟悉的家乡,大部分人是希望有一个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现状的奋斗理想。而除此之外我更喜欢城市的社交礼仪和交际规则,这里能给你喘息的空间,不会让更多的所谓的亲情来压迫你。在看似淡薄的亲戚关系中其实是给予了一个安全区域。
每人对于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理解方式和处理方法都不相同。我更喜欢大家彼此有一个所谓的安全距离,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适合所有的人谈。虽然我理解这可能是一种关爱,但这种关爱是一种没有任何正面作用且无谓的关爱。
现在是一种效率社会,如果没有正向作用的事情为什么大家要去做呢?我们需要从自我世界里走出去,不管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长辈,可能由于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固化很难有所改变。
作为我自己来说,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也会担心体内的洪荒之力随时可能爆发,怕伤及无辜。但如果我心静如水的时候,我就会开导自己:这位同志要放松,心胸要开阔,他们都是你的长辈,你要理解体谅并且善待他们!每个长辈都有家庭都有本难念的经,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可以平衡心理且一事无成的我!那我可以为他们的家庭幸福做出一些贡献和让步!
最后要谢谢那些年一直关心我的听过说却不熟悉的七大姑八大姨们!
我过得挺好!
如果你和我们一样属于在这个社会中漂泊奋斗的一朵小花,请关注我们,如果你愿意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小人物的情感,请分享我们!你和你的朋友会喜欢这个我们年轻的公号的!
作者:小山丘(xiaoshanqiu2014)
平时喜欢写写作文、听听小曲
理想是睡到自然醒,吃完不长肉
谱写公众号:山川湖海有人闻(people-commune)
-
喜之狼爱臭美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2 1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