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神一般的就医体验
国内医疗题材连续剧《外科风云》热播的同时,国外媒体也正在持续报道美国总统Trump的医疗新招,在上一次没能成功推翻Obama Care之后,最近终于成功地踏上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就前两天,美国众议院通过了Trump改进过的医疗方案。据称该方案实施后,会有近几百万人将失去现有的医疗保险,保费也将大增。媒体民众反对声音一片。
而边境北边的加拿大人民不禁扶额庆幸,还好是全民医保,看病检查全免费。但是这样的医疗体制就真的全无缺点吗?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知道。
今天我们来聊聊真实版的加拿大就医风云。
兔子眼的门诊体验
侄女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大哥的眼睛突然出了问题:左眼又红又肿,特别是眼白部分完全红了,标准一个兔子眼。这要是在中国国内,去医院或者药房买点消炎眼药水就能解决。
可在加拿大,不去看家庭医生什么事儿也办不成(注: 加拿大的家庭医生并不是能到你家来出诊的医生,而是你必须挂靠的无论就诊还是病历都由他负责的全科医生)。
婚礼在即,作为父亲,要在婚礼上把女儿交到女婿手里,这是婚礼的重要程序。不把眼睛看好,这么明显的红肿兔子眼,别人看了会说,这个爸爸怎么比妈妈还脆弱呀?女儿要出嫁,虽然舍不得,也不至于把眼睛哭得这么肿吧。
不爱看病的大哥,只好去和家庭医生预约。只是想让他们给开点眼药水,谁知前台护士说预约要一周后才能来看医生。我们说,只要有个医生给开眼药水就行。哪知前台护士可有原则呢,怎么说都不肯通融。
怎么办呢?万般无奈,大哥的准女婿不得不找到他当医生的他亲嫂子。于是我们一行人,驱车近一小时,来到他嫂子所在的医院。正值她当班,大哥跟她说明情况,希望她给开支眼药水。
嫂嫂很热情,说你们先登记,然后排队等候吧。如在国内,这个后门并不复杂,开个处方,我们去药店买药就可以了,可这里不行。能让你们在没有提前一周预约的情况下,答应给你们看病已经是大后门了。
这一等就从下午三点等到天黑,总算轮到我们,进入诊室两分钟后拿到处方,然后到隔壁药房花四十多加币(折人民币两百多元)买了支眼药水,大哥的兔子眼才得到治疗。
还算好,几天后大哥眼睛恢复正常,顺利出席了女儿的婚礼。
奈何,一个在国内几元钱立马能解决的小疾,不仅要走后门、花几百块药钱,还搭上一整天在外的时间和就餐的开销,这成本也是够昂贵。
但是在加拿大,制度就是制度,必要的流程必须要走。医生也不是说看就可以看的,这样更突显了医生的重要性。
肿胳膊的专科经历
几年前的某天,我的左胳膊突然水肿得厉害,小臂和大臂一压一个坑,半天都恢复不起来。当时心里挺着急,赶紧去预约家庭医生,这是我在加拿大第一次看病。(在加拿大想越过家庭医生看病是不可能的,除非急诊。)
护士经电脑排查,约到下一周的某天下午三点。
好不容易等到那天,我两点到达了候诊室。在前台护士那里报了到。看看候诊的人也不多,心想很快能轮到我了。
谁知,在我之后来的晃晃悠悠不紧不慢的人,一个一个都叫进去了,我却像被遗忘的患者傻坐着没人理我。
问了护士才知道,原来人家只看你预约的时间,不看你当天到达的时间。干急无奈,只能耐心等到三点。
终于轮到我,医生走进来问了问情况,不到一分钟就说:我给你开个单子,你到专业医院去做个胳膊的血管B超……就这样把我打发了。
于是我又去专业医院预约做B超,预约时间排到了三周后。好不容易等了三周,做了B超以后,通知我两周后到家庭医生那里看结果,我又去约了家庭医生。
两周后,在家庭医生那里,得知我的血管B超检查结果正常。家庭医生说,那我再给你开个单子,到专科医生那里看看。我又约了专科医生,照例还是要等待三周时间才能看到专科医生。
专科医生看了看我的水肿胳膊,说你需要做个胸部以上的骨扫描,于是我又去约了骨扫描的医院,离家也挺远,预约在一个月后。做骨扫描的时候,过程倒还算顺利,有普通话录音指导。之后医生告诉我一个月后到家庭医生那里等待结果。
时间过得真快,从发现胳膊肿开始检查一晃就过去了好几个月,原因还是没有找到,找不到原因,就不能治疗,我渐渐失去信心。
胳膊依然肿胀,各项检查还要继续。
转眼到了回国的日子,回到中国,我就去医院询问胳膊之事,原来是腋下曾手术过,循环不畅,医生开了消肿止痛的药,并安排每天做一小时按摩。
就这样,半年检查解决不了的事,半天就可以开始治疗了。
呜呼哀哉,小病需要靠自愈,大病定要拖得起。每次在候诊室等待的时间加上来回路途用时,不花上几个小时是不可能的。
加拿大的患者耐心超级好。国内那些稍微排个队就焦躁冒火的患者,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若要培养好的耐心,请到加国来看病!
血指头的急诊遭遇
正常看病走程序,慢也就慢了。得了急病怎么办?别担心,还有不用预约的医院急诊呢!
事情发生在好友S留学读书期间。虽然她在家也不怎么做家务,但在同学中,她还算是个大厨。
一天做晚饭时,菜没切好,倒把手指头给切了个大口子,血流不止。同学们吓坏了,赶紧送她去医院,挂了个急诊。
急诊室里人真多,有老有小,哭爹喊娘,个个疲惫不堪、愁容满面,就盼着医生叫自己的名字。
好友S手指头上的血,还在嘀嗒。陪去的同学急得双脚跳,但是他们再大呼小叫也没有用,医生护士早就司空见惯,只要判断出你得的不是马上会死的急病,你就耐心等吧。
这方面的报道和故事在美国、加拿大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比如前两年,一个中国留学生因感冒,挂急诊也无人重视,导致命丧黄泉。
最近网上热传的“乐极生悲美帝医院游”——同样是小孩手臂脱臼,一个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医生推拿归位治疗没费啥力,医院收费100元人民币还被大家说医院是抢钱的节奏;而一个去美国探亲不小心也手臂脱臼的孩子,没有仪器检查、没有用药,只是医生一分钟徒手复位,结果看病四小时、结账四小时,总计费用1767.6美金(约11800元人民币,其中10美金停车费)。
事后孩子家长发自肺腑地说,对比之下,不该向中国的医护人员致敬吗?
言归正传,到急诊室后等待了几个小时,好友S手指头上的血早就干了。医生的传唤也到了。一个小伤口的处理出动了一个医生、两个护士,突然让人觉得自己真是重要人物。包扎后回家已是半夜。
急诊的体会就是但凡自己能解决的,最好还是自己解决,求医不如求己。
可是话又说回来,不是自我感觉十万火急般的严重,谁又会没事去急诊室凑热闹呢?
看到这儿一定认为,北美这些国家的医保制度很糟糕吧?其实也不尽然。
首先,只要是加拿大籍和拥有永久居住权的人,看病、做各种检查是完全免费的。每年,还可以做一次免费的体检。如果你有工作,一般公司都会给买商业医保,这样买药、看牙、按摩、中医治疗都可定额报销,全免或减免。
急诊室里只要是性命攸关的病人,抢救还是很及时的,好医生和好设备能够很快到位。
曾经听一个朋友说,她因为妈妈小中风去挂急诊,医护人员看她妈妈还清醒,一时半会不至于有危险,就先抢救别人去了。情急之下,朋友让她妈装死,大呼小叫,说她妈妈休克了,医生立马就赶来了。
这也可能是个笑话,但对于濒临死亡的患者,医护人员绝对是高度重视、尽心尽力的。而对于住院病人,所有医疗费用都由政府出,包括诊断费、药费、手术费、床位费、伙食费、护理费等,患者不用花钱,也不需要家属陪侍。
所以,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医疗制度和习惯。性子急的病人,在加拿大一定是会以头呛地,急到抓狂;
喜欢免费的,这里就是天堂——不仅老人药费全免的,最近安省还出了新政策,25岁以下的药费也都全免了。
凡事都不能百分百满意,有得有失,就看你更看重的是什么。在不同国家的医院看病如此,选择在哪个国家定居也是如此。
[完]
更多原创文章 可关注weixin订阅号:闲不二小姐
就前两天,美国众议院通过了Trump改进过的医疗方案。据称该方案实施后,会有近几百万人将失去现有的医疗保险,保费也将大增。媒体民众反对声音一片。
而边境北边的加拿大人民不禁扶额庆幸,还好是全民医保,看病检查全免费。但是这样的医疗体制就真的全无缺点吗?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知道。
今天我们来聊聊真实版的加拿大就医风云。
兔子眼的门诊体验
侄女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大哥的眼睛突然出了问题:左眼又红又肿,特别是眼白部分完全红了,标准一个兔子眼。这要是在中国国内,去医院或者药房买点消炎眼药水就能解决。
可在加拿大,不去看家庭医生什么事儿也办不成(注: 加拿大的家庭医生并不是能到你家来出诊的医生,而是你必须挂靠的无论就诊还是病历都由他负责的全科医生)。
婚礼在即,作为父亲,要在婚礼上把女儿交到女婿手里,这是婚礼的重要程序。不把眼睛看好,这么明显的红肿兔子眼,别人看了会说,这个爸爸怎么比妈妈还脆弱呀?女儿要出嫁,虽然舍不得,也不至于把眼睛哭得这么肿吧。
不爱看病的大哥,只好去和家庭医生预约。只是想让他们给开点眼药水,谁知前台护士说预约要一周后才能来看医生。我们说,只要有个医生给开眼药水就行。哪知前台护士可有原则呢,怎么说都不肯通融。
怎么办呢?万般无奈,大哥的准女婿不得不找到他当医生的他亲嫂子。于是我们一行人,驱车近一小时,来到他嫂子所在的医院。正值她当班,大哥跟她说明情况,希望她给开支眼药水。
嫂嫂很热情,说你们先登记,然后排队等候吧。如在国内,这个后门并不复杂,开个处方,我们去药店买药就可以了,可这里不行。能让你们在没有提前一周预约的情况下,答应给你们看病已经是大后门了。
这一等就从下午三点等到天黑,总算轮到我们,进入诊室两分钟后拿到处方,然后到隔壁药房花四十多加币(折人民币两百多元)买了支眼药水,大哥的兔子眼才得到治疗。
还算好,几天后大哥眼睛恢复正常,顺利出席了女儿的婚礼。
奈何,一个在国内几元钱立马能解决的小疾,不仅要走后门、花几百块药钱,还搭上一整天在外的时间和就餐的开销,这成本也是够昂贵。
但是在加拿大,制度就是制度,必要的流程必须要走。医生也不是说看就可以看的,这样更突显了医生的重要性。
肿胳膊的专科经历
几年前的某天,我的左胳膊突然水肿得厉害,小臂和大臂一压一个坑,半天都恢复不起来。当时心里挺着急,赶紧去预约家庭医生,这是我在加拿大第一次看病。(在加拿大想越过家庭医生看病是不可能的,除非急诊。)
护士经电脑排查,约到下一周的某天下午三点。
好不容易等到那天,我两点到达了候诊室。在前台护士那里报了到。看看候诊的人也不多,心想很快能轮到我了。
谁知,在我之后来的晃晃悠悠不紧不慢的人,一个一个都叫进去了,我却像被遗忘的患者傻坐着没人理我。
问了护士才知道,原来人家只看你预约的时间,不看你当天到达的时间。干急无奈,只能耐心等到三点。
终于轮到我,医生走进来问了问情况,不到一分钟就说:我给你开个单子,你到专业医院去做个胳膊的血管B超……就这样把我打发了。
于是我又去专业医院预约做B超,预约时间排到了三周后。好不容易等了三周,做了B超以后,通知我两周后到家庭医生那里看结果,我又去约了家庭医生。
两周后,在家庭医生那里,得知我的血管B超检查结果正常。家庭医生说,那我再给你开个单子,到专科医生那里看看。我又约了专科医生,照例还是要等待三周时间才能看到专科医生。
专科医生看了看我的水肿胳膊,说你需要做个胸部以上的骨扫描,于是我又去约了骨扫描的医院,离家也挺远,预约在一个月后。做骨扫描的时候,过程倒还算顺利,有普通话录音指导。之后医生告诉我一个月后到家庭医生那里等待结果。
时间过得真快,从发现胳膊肿开始检查一晃就过去了好几个月,原因还是没有找到,找不到原因,就不能治疗,我渐渐失去信心。
胳膊依然肿胀,各项检查还要继续。
转眼到了回国的日子,回到中国,我就去医院询问胳膊之事,原来是腋下曾手术过,循环不畅,医生开了消肿止痛的药,并安排每天做一小时按摩。
就这样,半年检查解决不了的事,半天就可以开始治疗了。
呜呼哀哉,小病需要靠自愈,大病定要拖得起。每次在候诊室等待的时间加上来回路途用时,不花上几个小时是不可能的。
加拿大的患者耐心超级好。国内那些稍微排个队就焦躁冒火的患者,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若要培养好的耐心,请到加国来看病!
血指头的急诊遭遇
正常看病走程序,慢也就慢了。得了急病怎么办?别担心,还有不用预约的医院急诊呢!
事情发生在好友S留学读书期间。虽然她在家也不怎么做家务,但在同学中,她还算是个大厨。
一天做晚饭时,菜没切好,倒把手指头给切了个大口子,血流不止。同学们吓坏了,赶紧送她去医院,挂了个急诊。
急诊室里人真多,有老有小,哭爹喊娘,个个疲惫不堪、愁容满面,就盼着医生叫自己的名字。
好友S手指头上的血,还在嘀嗒。陪去的同学急得双脚跳,但是他们再大呼小叫也没有用,医生护士早就司空见惯,只要判断出你得的不是马上会死的急病,你就耐心等吧。
这方面的报道和故事在美国、加拿大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比如前两年,一个中国留学生因感冒,挂急诊也无人重视,导致命丧黄泉。
最近网上热传的“乐极生悲美帝医院游”——同样是小孩手臂脱臼,一个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医生推拿归位治疗没费啥力,医院收费100元人民币还被大家说医院是抢钱的节奏;而一个去美国探亲不小心也手臂脱臼的孩子,没有仪器检查、没有用药,只是医生一分钟徒手复位,结果看病四小时、结账四小时,总计费用1767.6美金(约11800元人民币,其中10美金停车费)。
事后孩子家长发自肺腑地说,对比之下,不该向中国的医护人员致敬吗?
言归正传,到急诊室后等待了几个小时,好友S手指头上的血早就干了。医生的传唤也到了。一个小伤口的处理出动了一个医生、两个护士,突然让人觉得自己真是重要人物。包扎后回家已是半夜。
急诊的体会就是但凡自己能解决的,最好还是自己解决,求医不如求己。
可是话又说回来,不是自我感觉十万火急般的严重,谁又会没事去急诊室凑热闹呢?
看到这儿一定认为,北美这些国家的医保制度很糟糕吧?其实也不尽然。
首先,只要是加拿大籍和拥有永久居住权的人,看病、做各种检查是完全免费的。每年,还可以做一次免费的体检。如果你有工作,一般公司都会给买商业医保,这样买药、看牙、按摩、中医治疗都可定额报销,全免或减免。
急诊室里只要是性命攸关的病人,抢救还是很及时的,好医生和好设备能够很快到位。
曾经听一个朋友说,她因为妈妈小中风去挂急诊,医护人员看她妈妈还清醒,一时半会不至于有危险,就先抢救别人去了。情急之下,朋友让她妈装死,大呼小叫,说她妈妈休克了,医生立马就赶来了。
这也可能是个笑话,但对于濒临死亡的患者,医护人员绝对是高度重视、尽心尽力的。而对于住院病人,所有医疗费用都由政府出,包括诊断费、药费、手术费、床位费、伙食费、护理费等,患者不用花钱,也不需要家属陪侍。
所以,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医疗制度和习惯。性子急的病人,在加拿大一定是会以头呛地,急到抓狂;
喜欢免费的,这里就是天堂——不仅老人药费全免的,最近安省还出了新政策,25岁以下的药费也都全免了。
![]() |
凡事都不能百分百满意,有得有失,就看你更看重的是什么。在不同国家的医院看病如此,选择在哪个国家定居也是如此。
[完]
更多原创文章 可关注weixin订阅号:闲不二小姐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