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逆袭的突破方法论
写给《垫底辣妹》的影评,惯例存一份
放假在家赖在沙发上睡午觉时,电影频道居然播了这部去年就想去影院看的剧,估计还是因为快高考了吧(笑)。想看这部剧除了真实故事改变外,当然主要还是有村妹子漂亮。不过前排影评里有一位老师认为这道“鸡汤”,可是我更多看到的是和我比较相似的学业突破之路,就顺手扯一扯这部剧表现的成绩突破方法论。不算什么影评,因为大多数人不相信这碗鸡汤,我就侧面说一说可行性,也算给还在高中学业挣扎的学弟学妹留点指导。(不过豆瓣高中生数量应该不多吧)
先说背景:某内陆高考大省的四线小城,通过高考完成人生天花板第一次突破,如今就职于某上市公司负责融资业务,在逼乎应该是被碾压的经历斗胆也就在豆瓣提一嘴。我当年高考面临三座大山:
1.考生多。高考那年全省92万考生,2.7万一本名额。其中还有将近40%的名额提供来自于本省的院校,而我省只有一所211没有985,所以这2.7万一本名额实质上也是水的不行。
2.报志愿难。当时我省一本录取制度还是单校单专业盲选制,也就是说不仅报志愿前要估分,还只能报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只要这个专业你分不够,你就落榜了。这个人造难度也导致了第三个问题。
3.复读生多。因为大量优质考生考不上心仪院校,导致大量复读生积压,挤占应届生名额,导致恶性复读循环。我那年92万考生里有至少40万复读生,而我校最后一次模拟前100名复读生与应届生比约为3:1。
我应届考上了长三角某一本,应该还是有资格来评论这部剧到底是不是毒鸡汤。
我和那位老师相同的观点是学渣不容易逆袭,但我不认同她的逆袭之路靠的是高考前的“转变”,我认为沙耶香这个角色即使不通过高考的突破,也注定会在其他人生阶段走上正轨。因此,借用论文惯用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有村妹子的学渣逆袭方法论进行评估,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对有村的角色性格特质做定性分析,从而找出哪种类型的“学渣”有能力完成逆袭;二是对其整个学习提高历程做定量分析,以总结作为一个学渣逆袭翻身的可行性。
从性格特质来说,沙耶香的完成逆袭的关键因素在于,她是属于“内生成长驱动型”学习。“内生成长驱动型”的可以被定义为注重追求个人素质的绝对成长,不易受外界因素刺激影响。剧中一个例子,沙耶香和弟弟在混混群中爆发争吵时,对于弟弟的反驳不是“我一定会考上庆应”,而是“别拿我和你相提并论”。另一个典型例子,沙耶香最终能够坚定信心冲击庆应来源于对庆应的实地体验,这里是通过妈妈的评论来体现沙耶香(也认为自己)在这里一定能够变得更好。而相对的,整个东亚的教育思想,普遍强调的是“外部目的驱动型”学习。家长或老师劝学的一个最常用逻辑链条是:成年能有好的生活(有钱)→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高学历背景→高考要考好→你要好好学习。这个逻辑更强调“学习好”带来的外部的正反馈,而比较忽视内生的源发动力。因此比较容易受中短期外部负面结果的影响。“内生型”和“外部型”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定义,更像是天平的两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倾斜,只有极少数会处于极端。而那些从小就一骑绝尘的学霸,对于内生和外部的平衡做的极为出色。
学渣的问题在于即便你想要努力时,度过了最初的精力和体力最充沛的时期,你在直到成功前的一大段时间内,都在被多层多层复合的无形天花板给压制。这个压制正是学霸与学渣长时间的成绩差距的实质体现。因此,学渣必须经历长期缺少由学习成绩提高带来的外部正反馈,因为排除父母以外的最亲密的社交圈,你的微弱学习进步只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追上了普通人的水平,而不会被认为是出色的表现。因此,作为一个学渣,如果你想逆袭,那你首先必须锻炼自己,强化自己的“内生型”特质。逆袭路上的挫折,是根本难以量化的,“内生型”不足的人坚持不下去,尤其是天朝这种竞争如此残酷的地方。
性格特质只是逆袭的必要条件,下一步需要的是全面而又高效的学习体系。将之前必须多说一下天朝教育特色。因教育资源匮乏,优质资源高度集中,再加上本身极为过量的生源,综合造成了目前“弱化培养、强化筛选”的教育体制。通过大量的学生抓阄式地培养,识别出个体优良差异,再利用考试将优秀个体集中并分配优秀资源,再进行抓阄式培养,通过数轮循环最终个体间分出了三六九等。天朝高考的残酷性就在于,你即使是学渣,就算是跪着也得混进决赛轮,而不是在初赛和复赛就早早淘汰。当你满足了这个条件后,你才有资格谈逆袭。
我在高中的时候,受教育风气误导,肤浅的认为“学习成绩=学习时间(好好刷题)*专注度(认真听课)*学习技巧(别光死背)”。走入大学再到工作这些年,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学习体系后,回看高考覆盖的知识量也不过如此了。学习不应该按照教条化刻板的规则去机械化地执行,而应该是一套能够有机动态调整的体系。包括目标定位分析、进度管理、时间管理、体力分配、情绪管理和工具选择。举例来说:在高三伊始时,已经完成了心理准备,想要考取某211,该校招生需要前1%,推算历年加权平均高考成绩可知需要达到640分以上才保险。根据个人目前的学科优劣势,综合那么数学成绩应该要达到XXX;语文XXX;英语……,目前每一科的预期分数差分别为30、40、25……。一共有10个月可用学习时间,每个月应加权平均进步3~4分以算作合格。每月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为XX小时,用于学习时间计划为XX小时,平均睡眠时间6小时。因平均睡眠时间较短,那么需要每周进行体育锻炼X小时以保持身体状况,并隔X周周末完全休息调节压力。自习时间:复习课本10%;A参考书20%;B习题卷30%……。每月XX日回顾总结上一月学习的成果,分析原因并改善方法,调节学习节奏与强度。通过10轮分析总结,最终完成高考
总结来说,本质上运用商业项目管理的方式管理学习,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学习成绩的各项因素,并将其量化。将一个长期宏观的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中短期微观的小目标,以此把控整体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相比起实际项目操作,高考有明确清晰的考试大纲辅助,有大量的教材、参考书和真题作指导,难度就低得多了。并且,学校里有老师在出错时辅导,有大量的试错时间和空间。沙耶香幸运的是有坪田老师去教导她,帮助她补充缺失的学习体系,从而完成逆袭。所以,坪田老师说“没有垃圾的学生只有垃圾的老师”是有点道理的,至少我在高中期间受到老师最大的帮助只有帮我找卷子,负面影响就不谈了,写到明年都写不完。
看这种励志电影比较容易产生一种偏差的逻辑:因为受到了好老师的教导,所以性格上发生转变,开始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从而取得好成绩。这种偏差会颠倒逆袭的因果,认为是坪田的出现才促使了沙耶香的转变。实际上,沙耶香一直都没变,坪田老师只是一个催化剂,她一直都希望明天的自己比现在更好。没有坪田老师,可能还有山田老师;没有山田老师,她自己未必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她对于目标的执着,甩绝大多数人几条街了。最初下目标考庆应还可能只是单纯的想法,后期看到了真实差距以后还能坚持下去,那么强的意志力能够考上庆应也是必然的结果。
我喜欢读三国,还是学生时崇拜曹操,机智、冷静、果断但又不失风雅,是极具人格魅力的领袖。工作后,越来越觉得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不是随口说说。一个年近五旬的大叔,带兵二十多年都争不到一处根据地,被兵多将广的死敌全国追杀,丢了兄弟死了老婆,竟还能保持熊熊燃烧的野心。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没有想到这么难,但是我还是想试试,人生的乐趣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