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这个东西
钱是个好东西,要不然大家怎么都那么喜欢它呢,要不然怎么“富贵”这个词,富在前贵在后呢,大富即贵,大贵没钱也只能算个没落贵族,你钱包瘪着只顶个没落贵族的头衔上街,连碗白粥也买不来。钱是个坏东西,八十年代,迟志强的一首《钞票》传唱大江南北,“是谁制造了钞票,你在世上称霸道,有人为你卖儿卖女啊,有人为你去坐牢,一张张钞票,一双双镣铐,人人对你离不了,钱呀,你是杀人不见血的刀。”钱若有灵魂,怕是比窦娥还冤。钱的本质是什么?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工具没有好坏之分,使用工具的人才有好坏之分。你能说一把镰刀是好还是坏吗?农民拿着它可以除草,杀人犯拿着它可以杀人,这不是它能左右的,也就谈不上它的好坏。
对待钱的态度,外在表现上大致有三种,其一:极爱,其二:平常,其三:极厌。说到实质上,其实只有两种,极爱和平常。极厌者属于具有道德洁癖的伪君子,不算数。极爱钱的典型外有葛朗台,内有严监生。原文抄录《儒林外史》中的一段,“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问,有说两个人的,有说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严监生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其妻)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气了。”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是在儿时,父亲伸着两个手指头讲的惟妙惟肖,引得我哈哈大笑;长大后读到这段书,回想父亲当年模仿严监生的神态,先是忍不住莞尔,继而唏嘘,一个人活到这样无趣的份上不是令人万分同情吗?极厌钱的典型是西晋的王衍,《世说新语》中记载: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王衍是所谓的“品行高尚”的清谈人士,据说他口里从不提到“钱”字。他老婆想试探王衍的虚实,趁王衍熟睡之时,叫仆人绕着王衍的床边铺上一大圈钱。王衍早晨醒来见到床边的钱妨碍他行动,便叫来仆人说“举却阿堵物”。一个人虚伪到如此程度,也算得上奇葩一朵了。
古往今来,既不夸大也不抹杀,最能以平常心看待钱者,当属孔子。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说,如果可以用正当途径追求到富贵,虽然是给人执鞭这样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用正当途径追求不到富贵,那我还是去干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吧。直率坦荡,不是比那些因为不可得而故作清高的人可爱的多吗?而且,孔子是个很有原则的人,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何等气魄!在这个有奶便是娘有钱就是爷笑贫不笑娼的年代里,孔子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吗?可惜,因为《论语》成为了许多朝代教育驯化良民的工具,所以把孔子圣人化到“不是人”的地步,反而使世人远离了孔子和他的思想。无论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那么巧取豪夺别人口袋里的老鼠者也是好猫吗?成王败寇的标准设定为“钱”的那一刻,钱,就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甚至不择手段的去得到。
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虽然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可是,就是想不开,只要活着,就想赚钱,赚了钱干什么呢?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玩好的,然后呢,再赚了更多的钱,吃更好的穿更好的住更好的玩更好的,然后呢,没有然后了。一个记者和一个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赚钱。”“赚了钱呢?”“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估计几乎所有的人看到这段对话都会感慨放羊娃的愚昧并反观自身沾沾自喜,真幸运,我不是那个只懂得放羊的放羊娃。可是,你试着把“放羊”两个字换成“上班”,对话就是这样的了:“你每天干什么?”“上班。”“上班为了什么?”“赚钱。”“赚了钱呢?”“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上班。”你还能笑得出来吗?你和那个放羊娃相比又优越在哪里呢?
我们赚钱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吃饱穿暖给儿孙留点财富?个人认为,赚钱只是手段,“从吾所好”才是目的。明末散文家张岱有一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癖,即癖好,也叫执着。癖好,是对人生的足够深情。生活本身那么乏味平淡,如果没有任何爱好,何以走过漫漫人生路?有爱好的人总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无论这个爱好是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就没有高尚卑下之分,可以是读书、画画、写字、种花、养鸟、烹饪、裁缝、钓鱼,只要你身心投入其中,把爱好做到极致,都是令人敬佩的。有意思的事情都是需要花费心智去完成的,而心智如泉水,用的越多,泉水涌出的越多。很多人浪费一分钱都心疼,但浪费了上天赋予给自己的心智却毫无知觉,可悲可叹可怜。人生最可怕的事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样的一生和猪没什么两样。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健康的体魄,平静的心灵,朋友的信任,家人的陪伴,忠贞的爱情,做人的良知,底线的坚守,这些都是和钱无关却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工作的被认可被尊重,这样的幸福也是钱买不来的。钱这个东西,多了多花点,少了少花点,没个定数的;多有多的苦恼,少有少的烦心,即便不多不少,还有个个人欲望不同呢。反正,没人嫌钱多硌得腰疼的,没钱的人嫌钱少,有钱人也嫌钱不够多。只是,钱再重要,它也只是我们的仆人,不是我们的主人;是我们用钱,不是钱用我们。
对待钱的态度,外在表现上大致有三种,其一:极爱,其二:平常,其三:极厌。说到实质上,其实只有两种,极爱和平常。极厌者属于具有道德洁癖的伪君子,不算数。极爱钱的典型外有葛朗台,内有严监生。原文抄录《儒林外史》中的一段,“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问,有说两个人的,有说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严监生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其妻)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气了。”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是在儿时,父亲伸着两个手指头讲的惟妙惟肖,引得我哈哈大笑;长大后读到这段书,回想父亲当年模仿严监生的神态,先是忍不住莞尔,继而唏嘘,一个人活到这样无趣的份上不是令人万分同情吗?极厌钱的典型是西晋的王衍,《世说新语》中记载: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王衍是所谓的“品行高尚”的清谈人士,据说他口里从不提到“钱”字。他老婆想试探王衍的虚实,趁王衍熟睡之时,叫仆人绕着王衍的床边铺上一大圈钱。王衍早晨醒来见到床边的钱妨碍他行动,便叫来仆人说“举却阿堵物”。一个人虚伪到如此程度,也算得上奇葩一朵了。
古往今来,既不夸大也不抹杀,最能以平常心看待钱者,当属孔子。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说,如果可以用正当途径追求到富贵,虽然是给人执鞭这样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用正当途径追求不到富贵,那我还是去干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吧。直率坦荡,不是比那些因为不可得而故作清高的人可爱的多吗?而且,孔子是个很有原则的人,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何等气魄!在这个有奶便是娘有钱就是爷笑贫不笑娼的年代里,孔子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吗?可惜,因为《论语》成为了许多朝代教育驯化良民的工具,所以把孔子圣人化到“不是人”的地步,反而使世人远离了孔子和他的思想。无论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那么巧取豪夺别人口袋里的老鼠者也是好猫吗?成王败寇的标准设定为“钱”的那一刻,钱,就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甚至不择手段的去得到。
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虽然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可是,就是想不开,只要活着,就想赚钱,赚了钱干什么呢?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玩好的,然后呢,再赚了更多的钱,吃更好的穿更好的住更好的玩更好的,然后呢,没有然后了。一个记者和一个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放羊为了什么?”“赚钱。”“赚了钱呢?”“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估计几乎所有的人看到这段对话都会感慨放羊娃的愚昧并反观自身沾沾自喜,真幸运,我不是那个只懂得放羊的放羊娃。可是,你试着把“放羊”两个字换成“上班”,对话就是这样的了:“你每天干什么?”“上班。”“上班为了什么?”“赚钱。”“赚了钱呢?”“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上班。”你还能笑得出来吗?你和那个放羊娃相比又优越在哪里呢?
我们赚钱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吃饱穿暖给儿孙留点财富?个人认为,赚钱只是手段,“从吾所好”才是目的。明末散文家张岱有一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癖,即癖好,也叫执着。癖好,是对人生的足够深情。生活本身那么乏味平淡,如果没有任何爱好,何以走过漫漫人生路?有爱好的人总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无论这个爱好是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就没有高尚卑下之分,可以是读书、画画、写字、种花、养鸟、烹饪、裁缝、钓鱼,只要你身心投入其中,把爱好做到极致,都是令人敬佩的。有意思的事情都是需要花费心智去完成的,而心智如泉水,用的越多,泉水涌出的越多。很多人浪费一分钱都心疼,但浪费了上天赋予给自己的心智却毫无知觉,可悲可叹可怜。人生最可怕的事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样的一生和猪没什么两样。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健康的体魄,平静的心灵,朋友的信任,家人的陪伴,忠贞的爱情,做人的良知,底线的坚守,这些都是和钱无关却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工作的被认可被尊重,这样的幸福也是钱买不来的。钱这个东西,多了多花点,少了少花点,没个定数的;多有多的苦恼,少有少的烦心,即便不多不少,还有个个人欲望不同呢。反正,没人嫌钱多硌得腰疼的,没钱的人嫌钱少,有钱人也嫌钱不够多。只是,钱再重要,它也只是我们的仆人,不是我们的主人;是我们用钱,不是钱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