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八支分法

《瑜伽经》开篇讲:瑜伽是还觉知者本来面目!而现在生活中,很多人缺乏觉知的能力,是因为头脑中生出太多妄想杂念。而妄想和杂念来自于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还有对过去的执着与不放。所以我们更愿意相信曾经的经验,还有书本中、老师和家长教给我们的理论,来判断是非、真实或不真实。这便是“无明”,无明遮盖了内心的觉知能力。
什么是觉知?
觉知是保持源源不断的觉察力,以看去看,以观去观,以闻去闻,以听去听。觉知,在内心觉察中,知当下,回当下。每个瞬间的当下都在此时,每个当下联接成段,又联接成整体。
而本来面目是原本的自己,吠檀多哲学中提到“梵我如一”,我,这个小我,与梵,大我本为一体,不分彼此。
《瑜伽经》开篇讲:瑜伽是控制心念的波动,还觉知者本来面目。如何控制心念波动?《瑜伽经》详解了瑜伽修行的八支分法 。
第一支为“制戒”。制戒有五戒:非暴力,不偷盗,不说谎,不贪婪,不淫欲。
非暴力——不强迫自己的身体,也不强迫自己去做能力不够的事情;不偷盗——不偷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偷盗别人的想法和思想,不试图控制别人;不说谎——不妄语,不狂言,不辩驳,也不对自己的身体说谎,对自己的内心说谎;不贪婪——不执著,要知足当下,知足自我,知足环境,不贪婪的人不会恐惧;不淫欲——忠于身边人,忠于情感,洁身方能自好!艾扬格大师把这一支比喻为树根,是生命修为的根基。
第二支为“遵行”,有五遵:纯洁,知足,苦行,自我研习,热情奉献。
保持自我纯洁的身体,饮食,心灵,从而知足喜悦得生活和修行,跟随“古鲁”或者经典学习,从而检验和修正自我,向天神奉献虔诚之心。艾扬格大师把这一支比喻为“修为树干”。
第三支为“体位法”。通过身体的练习,观察身体,在体验和观察中,培养自我觉知能力。所以瑜伽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而非达到身体姿势的练习。在观身体中,修行正念正知正见,身正则心正,心正方不畏惧,不迷乱,不昏庸,不生妄念!我们的脊椎为“业脉”记录着平时的生活习惯和行动方式。仔细观察一下,不自信的人,脊柱倾斜,含胸塌背多见;情绪急躁的人,脊柱僵硬而强制,肩颈活动不灵。所以瑜伽是教我们通过练习还回脊柱原本的弹性和伸展的支撑力。
第四支为“调息法”。通过观呼吸知情绪,知身体;通过觉呼吸觉当下,觉自我;通过呼吸练习,推动气血,意念专注。这些都是在通过观身体,观呼吸,进而观当下,观自我。这是相互结合的状态。
第五支为“制感”,即收摄感官。
因感官总易因外界干扰而起起心动念。瑜伽是向内收摄,把向外分散的意念收摄回当下自我之中。比如,你在静坐时,听到外界的声音,这个声音引起了你的烦躁,而这种烦躁是动念所致。其实是头脑在生意念,抗拒外界的干扰。于是干扰就直接引起了心的波动。心若如水,那么这个声音就如投入水中的石子,升起意念的波动。依我看,不应控制心念波动,因为控制会引起抗拒。而应顺应,顺应外界,顺应当下。以听去听,以看去看。水深方无声,方承载万物。一把盐洒在杯水之中,水变咸。若洒入河水中,则瞬间化去,融入水里。所以瑜伽是让我们在觉知中学会敞开,圆融,豁达,自由,流动,通行无碍。这并不是理论说说,而是通过观察,而回归自我起心动念的本源,觉知自己为何会抗拒而烦躁。这样的练习成为自然,就如在生活中遇到烦躁,引起情绪难安的时候,我们不要抗拒和恐惧。这恰恰是一个契机,如同敲开心灵的门,去觉知自己不安静的原因。一切情绪的根源是恐惧,而恐惧多是自我起心动念,无明遮蔽了自我觉知的能力。
第六支为“执持”,即持续的觉知,精进的收摄。觉知的能力源源不断得汇集,形成连续的觉察和看到。如源源不断的河水正在汇入汪洋大海一样。又如千万光束正在汇集成阳光。
第七支为“禅”,即不分辨,不抗拒,全然内敛,而生成“智慧之花”。智慧是不抵触,不辩驳,回归的宽容和圆融。如光照的智慧,在光照中,无明被去除,杂念渐渐隐退。
第八支为“三摩地”,入定。梵我如一,合于万物。这是圆融的豁达,觉知的光芒照耀万物,普照大地。
瑜伽八支是修行的整体,不要单独分开。比如在你练习瑜伽体式的时候,要试着放下暴力之心,诚实对待自我身体,不贪婪求进,不攀比恐惧,这是“制戒”。保持内心正念正知正觉,从内纯洁,知足于当下身体的状况,诚实听从身体的感觉,在身体的答案里研习生命之书,让爱和虔诚在身体里生出自然光照,这是“执持”。通过身体观呼吸,观意念,观当下,顺应呼吸的引导,有步骤,安全得伸展身体,不盲从,也不攀比。外界有干扰,不起心动念,能收摄感官。在源源不断的觉知中,身体都内在能量流动起来,而那觉知就如身体里流动起来的光明,从内在全然绽放,用静待静观的心,静待身体内在花开。智慧之光饱满而从容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