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者在无神国度的无神惶惑
佐西马神父整整一卷的谆谆教诲,倒让我想起了初一看的《悲惨世界》,那个时候的我还无法理解雨果对于主教和无神论者的种种探讨,更无法理解为什么“无神论者”何以受到如此大的重视而被单独拿出来探讨甚至是另眼看待。后来我才渐渐明白科技的进步对于西方信仰世界的冲击具有的那种排山倒海、惊天动地的阵势。一个世纪内,无论是在雨果时期的法国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沙皇俄国,神与社会的矛盾都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在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我借的那本《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至今还未到手,我似乎无权作出这一方面的判断,但是,就《悲惨世界》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共同涉及的那类基督救世般的大爱和无条件的宽容,倒是可以拿出来说的。
我知道那时所谓存在主义和现代文学还未诞生。那里通篇都是新时代的基督和自由、平等、博爱:一个“伟大”而充满诱惑的理想。我们要爱敌人,爱欺凌我们的人,爱他们也宽容他们,爱他们如同爱自己,那个时候大同世界和光明的日子即将来临。它听起来竟十分可笑:这基督救世的教义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是陌生的,我如今使用“撒旦”“恶魔”的口吻道出来,但讽刺的是它曾对我本人产生过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我用我的亲身经历,还有那些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事,不断重复验证着基督教义的虚伪和天方夜谭。由于我童年在美国特殊的教育经历,我母亲对基督教的信仰,再加上初一读过的《悲惨世界》——以爱救人的想法在我的脑海曾一度根深蒂固。小时候的我认为,用爱可以拯救世上的所有人,因为所有的犯罪,所有的矛盾,所有的战争都来自于童年时心灵对爱的匮乏。我敢毫无愧色地说,一个调皮捣蛋,城府颇深的小毛孩在经历了上述那三件事的潜移默化后,变成了一个可以原谅一切,热爱一切,诚惶诚恐赎罪的仙女。那时的我学着克制自己的嫉妒心和怒火,学会和每个人成为朋友,我变得温柔,善良但是——无用。因为在我后来的生活中,我逐渐明白了,没有任何人会因为你的博爱而尊重你,它仅仅是无法选择的懦弱。爱每一个人便是一个也不爱,既然一个也不爱便谁也无法拯救,有选择的爱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那么基督式的爱是否违背人的本性?既然违背本性,又和存天理、灭人欲有什么区别?
在我观察到的任何一个社会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基督的教义从来没有被真正实现过。如果西方上层社会曾在任一历史时期大谈博爱的重要性,那么它源自于一种近乎狂妄自大的自爱:他来承担救世主,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深陷泥潭的人。注意这里的“拯救”,在中国古人圣贤的圈子里也不难看见,所谓“兼济天下”,它既是专制的,更是居高临下的。基督所谓的爱在世俗中的理想变成了完全不平等的爱。我看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住在寄宿家庭里,那位接待她的美国公民是一个收养中国孤儿的单身母亲,她和她收养的孩子一起居住。这位母亲选择接待中国孩子的初衷便是一种“拯救”性的愿望,在她看来中国的孩子都在最为凄楚的环境下过着艰难的人生。她却很快发觉这位留学生在任何一方面都比自己的女儿优秀,此后她的热情款待变成了令人不寒而栗的虐待,在留学生离开美国的分别时刻,她终于坦言,自己这样做只是因为她“拯救”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也就是说,人类只有自己高人一等时,才能以怜悯的方式爱别人吗?谁也不愿接受这样的怜悯,它几近等同于人格上的侮辱。
我们可以看出来几乎所有的道德与伟大理想都须以虚伪加以包装,这无可厚非,因为他们通常违背从属于自然干法则的人类的天性。我并不否认世上存在圣人,也并不否认“修行”能够使一个人有可能完全获得那些品质,但是十几亿人甚至更多,都应该每天修炼成为圣人?更何况这样的“修身”仍不失为一种虚伪,在这里虚伪不是贬义词,仅代表灵魂的克制或扭曲。它是违背天性的。它和乌托邦的幻想没有本质的区别,它只是精神赖以生存的土壤——一个空泛的梦。
虚伪的事物没有存在的意义吗?我想这种纯理性的探讨对人类的生存似乎没有价值。否定宗教就是否定人类的文明。其实神是否存在早已不重要,在现在的西方社会,有神论和无神论没有差别,因为他们的行为其实生来就受到基督文化的影响,尽管他不能恪守其中的教义,他的行为总是受到一种良心和底线的约束,这是宗教最大的作用。我想佐西马神父的那一大段话到底还是给了我一个不可思议的启发。我忽然意识到,人类的伟大根本不在于神父强调的相信基督或是被驯服的顺从,不在于将自己拱手相让给宗教和信仰,更不在于对真理的认识,恰恰相反,人类伟大于它的反叛,彻头彻尾的反叛,对自然法则的反叛,对上帝造物时创设的弱肉强食的规律的反叛——这股愤怒和傲慢才是将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质,它给了人无限的创新和度过瓶颈的力量。“如果上帝不存在便创造一个出来”,那么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这个上帝,按照自己的愿景设想的这个未来,尽管是渺小而脆弱的,也仍然是人类最为辉煌的创举,大概也是可以敬畏的吧。
我知道那时所谓存在主义和现代文学还未诞生。那里通篇都是新时代的基督和自由、平等、博爱:一个“伟大”而充满诱惑的理想。我们要爱敌人,爱欺凌我们的人,爱他们也宽容他们,爱他们如同爱自己,那个时候大同世界和光明的日子即将来临。它听起来竟十分可笑:这基督救世的教义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是陌生的,我如今使用“撒旦”“恶魔”的口吻道出来,但讽刺的是它曾对我本人产生过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我用我的亲身经历,还有那些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事,不断重复验证着基督教义的虚伪和天方夜谭。由于我童年在美国特殊的教育经历,我母亲对基督教的信仰,再加上初一读过的《悲惨世界》——以爱救人的想法在我的脑海曾一度根深蒂固。小时候的我认为,用爱可以拯救世上的所有人,因为所有的犯罪,所有的矛盾,所有的战争都来自于童年时心灵对爱的匮乏。我敢毫无愧色地说,一个调皮捣蛋,城府颇深的小毛孩在经历了上述那三件事的潜移默化后,变成了一个可以原谅一切,热爱一切,诚惶诚恐赎罪的仙女。那时的我学着克制自己的嫉妒心和怒火,学会和每个人成为朋友,我变得温柔,善良但是——无用。因为在我后来的生活中,我逐渐明白了,没有任何人会因为你的博爱而尊重你,它仅仅是无法选择的懦弱。爱每一个人便是一个也不爱,既然一个也不爱便谁也无法拯救,有选择的爱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那么基督式的爱是否违背人的本性?既然违背本性,又和存天理、灭人欲有什么区别?
在我观察到的任何一个社会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基督的教义从来没有被真正实现过。如果西方上层社会曾在任一历史时期大谈博爱的重要性,那么它源自于一种近乎狂妄自大的自爱:他来承担救世主,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深陷泥潭的人。注意这里的“拯救”,在中国古人圣贤的圈子里也不难看见,所谓“兼济天下”,它既是专制的,更是居高临下的。基督所谓的爱在世俗中的理想变成了完全不平等的爱。我看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住在寄宿家庭里,那位接待她的美国公民是一个收养中国孤儿的单身母亲,她和她收养的孩子一起居住。这位母亲选择接待中国孩子的初衷便是一种“拯救”性的愿望,在她看来中国的孩子都在最为凄楚的环境下过着艰难的人生。她却很快发觉这位留学生在任何一方面都比自己的女儿优秀,此后她的热情款待变成了令人不寒而栗的虐待,在留学生离开美国的分别时刻,她终于坦言,自己这样做只是因为她“拯救”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也就是说,人类只有自己高人一等时,才能以怜悯的方式爱别人吗?谁也不愿接受这样的怜悯,它几近等同于人格上的侮辱。
我们可以看出来几乎所有的道德与伟大理想都须以虚伪加以包装,这无可厚非,因为他们通常违背从属于自然干法则的人类的天性。我并不否认世上存在圣人,也并不否认“修行”能够使一个人有可能完全获得那些品质,但是十几亿人甚至更多,都应该每天修炼成为圣人?更何况这样的“修身”仍不失为一种虚伪,在这里虚伪不是贬义词,仅代表灵魂的克制或扭曲。它是违背天性的。它和乌托邦的幻想没有本质的区别,它只是精神赖以生存的土壤——一个空泛的梦。
虚伪的事物没有存在的意义吗?我想这种纯理性的探讨对人类的生存似乎没有价值。否定宗教就是否定人类的文明。其实神是否存在早已不重要,在现在的西方社会,有神论和无神论没有差别,因为他们的行为其实生来就受到基督文化的影响,尽管他不能恪守其中的教义,他的行为总是受到一种良心和底线的约束,这是宗教最大的作用。我想佐西马神父的那一大段话到底还是给了我一个不可思议的启发。我忽然意识到,人类的伟大根本不在于神父强调的相信基督或是被驯服的顺从,不在于将自己拱手相让给宗教和信仰,更不在于对真理的认识,恰恰相反,人类伟大于它的反叛,彻头彻尾的反叛,对自然法则的反叛,对上帝造物时创设的弱肉强食的规律的反叛——这股愤怒和傲慢才是将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质,它给了人无限的创新和度过瓶颈的力量。“如果上帝不存在便创造一个出来”,那么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这个上帝,按照自己的愿景设想的这个未来,尽管是渺小而脆弱的,也仍然是人类最为辉煌的创举,大概也是可以敬畏的吧。